
韩非子的人事管理.doc
12页韩非子的人事管理 韩非重视[法]—法令规章、[术]—驭人治事的权术、[势]—地位与权利,韩非子一书主要讲求的君主统驭的方法,由于韩非心目中的[公利],实为君主的[大私],所以,君主用以驭人的学问,可以移作今日企业人事管理法则日本人在此方面颇有研究,如日本人冈本龙三所着的[韩非子人斗],在序言中,认为韩非理论的[法]与[术],可以用到人事管理与外交上[法]这个字可以理解为[法、禁令、规准、规范]等等,不过,其重点在于信赏必罚[术]是指法的通行,它参照了[刑](实行、实效)和名(言论、计划)的内容,用来检查言行是否一致,以信赏必罚的原则统驭部下具体地说,就是对官吏的任免、审查、以及赏罚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现在的观点来讲,这是个不重视身份、地位,而专门以能力与效力来考核的人事管理,他们以一般人民为对象,这种方法也可用在外交策略上一、 基本观念:尽人之智韩非曾云,“救火者,另吏挈壶瓮而走火,则一人之用世,操鞭【竹垂】指麾而趣使人,则制万夫,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外储说右下)明白表示,做一个领导人,不能事必躬亲的尽用自己,而是要善用他人,但在用人之时,是要用他人的智能,不是他的时间或气力,所以,他归纳的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八经)意谓只会用『己』的人,算不上领导人,但若只能【尽人之力】,则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领袖,只有激发部属个个竭尽其智能的领导人,其才具才上上乘。
为着能【尽人之智】,他不赞成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更反对法家的申不害之态度,因为【申子言,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意即不在本身职守之内,虽知应兴应革之事,亦不可以向领导人反映,韩非欲反对这种消极态度,所以在介绍申子态度后紧接着予以批判治不逾官,谓之守职也可,知而弗言,是谓过也(定发)领导人主要是【尽人之智】,所忌讳的不仅是【尽己之能,亦且是矜而好能】: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扬权】意谓所用之人都用其能,则领导人可垂躬而治反之,若领导人有特别专长,将会以自己方法干预部属之能,以至领导无方,再若领导人喜欢炫耀自我才能,则部属可能投其所好而欺骗之二、 任用原则:量能授职人事管理与任用,任用原则是量能授职,所以,韩非曰: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个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扬权】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授职,尽力于权衡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军【用人】这样量能授职,初步可使员工胜任愉快,而能尽其力,若再佐以赏罚及其它权术,更可尽其志同时,这一量能授职原则,可以杜绝干求幸进,韩非特别举例曰:“桓公谓管仲曰,官少而索者重,寡人忧之。
管仲曰,君无听左右之请因能而授禄,功而予官,则莫敢索官,君何患焉外储说左下】由于量能任职,是利用部属专长以推动其工作,因而延伸了两点注意事项,即(一)人不兼差;(二)事有专属,这就是韩非所说的:“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故则疆弱不榖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用人】“使事不相干”、“使士不兼官”,与“使人不同功”,实际上只说两件事,人不兼差,事有专属亦即,韩非自己所云:“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难一】其所谓“一人不兼官”即“使士不兼官,由于人不兼差,故能全心全力推动其工作,以至业务熟谙,” 故技长其所谓“一官不兼事”,即“使事不相干”、 “使人不同功”,由于事有专属,职责分明,以至有过不致互诿,“故无讼”;有功不致互争,“故无争” 三、 行为准则:依法行为授职以后,部属行为亦有其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依法”亦即,“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跃公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患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有度)是以,法令(就企业言,乃是规律)未曾公布之时,不得擅行,法令公布以后,不得不行,用韩非语言来说,即【先令者杀,后令者斩。
备邪)杀与斩,是君主的权势,就寻常的企业主持人而言,擅行与不行者均应予以严惩是以,在韩非心目中,一位标准的部属,其行为准则如下述:贤者之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意待令,而无是非也有度)四、 多方考核:循名责实受雇者任职行事,能否达成目标,须加考核,这就是韩非子所云:[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发)【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他所谓的名,是指言辞,所谓的实,是指事功,所以,他的考核方法,就是循名责实:人主将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而言,君以其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党当其事,事当其言则实,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二柄)此处所说的[刑名],使出自扬权篇:“君操其名,臣效其刑,刑名参同,上下和调这所谓[刑]是指官职,名是指官位,,君操官位之名,臣效官职之刑(实或事)而必求其合一,故名为[刑名参同],可见[刑名参同]就是[循名责实],不过,韩非循名[责]实得考核工作,[责]之过严,因而,上述二柄篇引文之后紧接着说:“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
群臣其言小二功大亦罚,非不悦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在考核的方法上,韩非列举很多途径,例如内储说上篇,“主之所用也七术” 中至少有五术都是指考核方法,此五术为:所谓(一)〖众端参观〗,是指“观听不参,则诫不闻;有门户,则臣雍塞”意谓:偏听一人之言,以耳代目,不食察觉事实真相;领导人所获情报有一定之信道,则其信道易为部属知悉而加以利用,综言之要多方考察不可听信一人之言尤其是要与事实比照所谓(二)〖一听则下〗,是指“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前一句以为只听一面之词,不反复参之,则愚智不分 后一句是说,对部属之才能要一一考察,以免滥竽充数,(韩非特举南郭处士吹竽之事为例所谓(三)〖疑诏诡使〗,是指“数见外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不【】私”前一句意谓,领导人经常接见外人或本机构之较低职员,象似要任用或提升他们,在言谈中鼓励他们检讨本机构的缺失,到后来,并未真正任用或提升他们,但确使较高职位职人员深恐被瓜代,而颇怀戒心,兢兢业业不敢为非作歹后一句意味经提出一些使部属意想不到的关于其业务之问题,使他们不敢偷懒营私所谓(四)〖挟之而问〗,是指[挟之而问,则不知者至,深知一物,众隐皆变]。
前一句意味明知故问,则不知之事人亦告之,后一句意味深切了解某一事物真相,责一切情伪议会为之显现总言之这种挟之而问世部属敬畏神明,不敢隐瞒欺骗所谓(五)〖倒言反事〗,是指[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以为若有所疑,可在部属面前说反面的话,做反面的事,试探之除开这些考核方法,领导人在其单位中的广布尔目:[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视莫聪焉](定法)[明主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奸劫杀臣)广布尔目的方法有二:一为鼓励告奸一位相互监视前者是:“匿罪之罚重,而告奸之赏厚也,此亦使天下为己视听之道也]”(仝工)后者是:[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然则去微奸之法奈何?其务令之相窥其轻者也……有奸心者不令得忘,窥者多也!如此二慎己窥彼,发奸之密,告过这免罪受赏,失奸者必诛连刑,如此则奸类发矣](制分)需加注意的这种方法使用过分,将是人人自危,离心离德冈本龙三虽然认为韩非子一书,是强者管理术,并且在序言中一开头就以[优秀的企业理论所取得的刚强本质]为小标题,但在书内仍以君主观点讨论一切,惟其大标题却为[能透视人性的强者法制][说服力][管理方法实证][经营术][驭人数][组织力][强者的理论]。
本文为作者从其它角度分析韩非子的人事管理观念五、 驭人二柄:信赏必罚考核部属业绩以后,必须有所奖惩或赏罚,才可提高效率贯彻目标,所以,韩非曰,“有道之主听言贤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有征赏罪随之均见八经)在韩非心目中,尚余发实乃通于不下的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古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也](二柄)所谓[刑德]就是[赏罚],亦就是奖惩,是人事管理中重要的一环:[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用人】[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八经】 明主之道不然,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一劝之;设民所恶之禁其奸,故为刑罚威之]【难一】以上是说明赏罚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运用赏罚作为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若再进一步予以探讨,则可见赏罚在运用上,还有几个法则第一个法则是,[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用人】也就是说,奖赏要是可望而不可即,是大家望而兴叹,以至形同虚设,进而失去奖赏的意义;惩罚要是如同家常便饭,则大家动辄得咎,以至失去惩罚的意义。
易言之,奖赏的标准不应该太高,好使人人有获得的机会;惩罚的标准不应该太低,使人人有避免的途径,为此,上下会更有感情,此所加韩非曰,[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罚,而不见躯剖背;盲者处平而不愈深绤;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皆宜!]【用人】第二个法则,[信赏必罚]设定赏罚标准后,一定要付诸执行,否则,赏罚就失去作用,而不能作为达成目标的有效手段,所以,赏罚要有其必然性与确定性,然后才有激励作用,因而,韩非说,[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六反】[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难二】[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德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之诛罚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难三】在上述内储说上篇的七术中,未曾列举的二术,[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这种信赏必罚,可以加强奖惩的效果,所以,韩非特别举例说明其效验他举的是晋文公故事:晋文公提出很多种方法,包括[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狐偃都认为,不足是人民用于作战,逼得晋文公请教其锦囊妙计,狐偃只回答八个字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外储说右上)第三个法则是重赏必罚,要使赏罚成为有效工具,除信赏必罚外,还要厚赏重罚,在前面业已提过韩非说过的: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其用意不仅强调信赏必罚,也注意厚赏刑重,在其它的地方,他亦说到: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
八经)不过,韩非生性刻薄寡恩,比较偏好重罚,而吝于厚赏第四个法则是赏罚必须得当厚赏固能激励人心,但须注意奖赏性质是否得当,在这方面,韩非首经批判过商鞅的做法: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者之功向过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统、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已斩首之功为之,则不赏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制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定发)商君的方法,只是在用作奖赏之工具上有些偏差,其结果已有如此谬误,更何况奖无功,罚无过或不罚过?是亦,韩非力言赏罚失常的不良后果: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