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分工讲义教程.ppt

123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7166160
  • 上传时间:2018-10-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19MB
  • / 1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章 国际分工,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发展熟悉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掌握几种主要的国际分工理论的思想、模型及其现实经验,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等商品的交换,,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通过比较优势,发挥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引进竞争,促进技术、管理等的改进,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以前 ,自然经济,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逐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 ,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英国波及到其他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 发生了变化,(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主要特点有 1.在分工的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同技术水平上的产业内部的分工,2 .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 3. 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 4.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 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 6. 国际分工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增强 7. 知识产权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第二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一、自然条件的因素 二、社会生产力的因素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因素 四、资本国际化因素 五、生产关系因素 六、经济贸易政策因素,第三节 国际分工理论,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最早提出国际分工思想 早期的国际贸易思想还从宗教神学中产生;基督教教会对其影响也较大,,一个女奴隶等于四头公牛,(二)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贸易观点 时间:15世纪末到18世纪 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 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就像守财奴一样, 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恩格斯,,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 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 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贸易平衡论,,错误: 认为贸易 是”零和游戏“,,进步性: 贸易平衡 收支平衡,理解重商主义的几个关键问题,重要信条:敌对世界,军事及高产出的经济使维持和增强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 关键性暗含假定:经济运行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下。

      由此,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对经济形成刺激,导致产出和就业增长,而不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悖论:富裕国家必然生存着大量非常贫困的人口富裕国家必须花费大量的贵金属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他国为获得财富而采用的武力掠夺行为,(三)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十七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 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重农学派 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rançois Quesnay,1694-1774) 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评价: 对农业的过分重视使得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 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四)大卫·休谟的价格—货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价格—货币—流动机制概要,几个假定:1.货币数量理论:MsV=PY 2.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 3.保证价格和工资水平能灵活变动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性 4.实行的是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说(Absolute Advantage)的主要 内容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2.生产和贸易模式绝对优势的衡量方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表示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引入模型分析,1.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2.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 但生产技术不同 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中国每人每年可以生产1吨大米,而美国每人每年只生产0.8吨,中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美国每人每年可以生产1吨小麦,而中国每人每年只能生产0.5吨,美国具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则要1.25个单位相反,每吨小麦在中国需要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只要1个在表3-3中,我们分别用和来表达中美两国单位大米和单位小麦生产中的劳动要素投入,即生产成本显然, (中国) (美国) 通过生产成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与以上比较劳动生产率时同样的结论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中国应该专门生产大米(100吨),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去跟美国交换小麦美国则应专门生产小麦(100吨),然后用一部分小麦去交换中国的大米3.贸易所得 (1)贸易前 两国都是封闭经济,自给自足 假设每个国家都将自己的劳动资源平均分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大米 (吨) 小麦 (吨) 中国 50 25美国 40 50总额 90 75,(2)贸易后 中国专业化生产100吨大米,美国专业化生产100吨小麦 中国保持50吨大米消费量,用余下的50吨大米换小麦 美国保持50吨小麦消费量,用余下的50吨小麦换大米 设大米与小麦的国际交换比率为1大米(吨) 小麦(吨)中国 50 50美国 50 50总额 100 100,(3)贸易利得 贸易前大米 (吨) 小麦(吨) 中国 50 25美国 40 50总额 90 75 贸易后大米(吨) 小麦(吨)中国 50 50美国 50 50总额 100 100,(三)理论的局限性 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 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一)比较优势说(Comparative Advantage)的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比较优势的衡量方法 方法一: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相对于产品B),方法二: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 (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aLA),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方法三: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大米)的数量用大米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产量的机会成本为:小麦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大米产量( ),增加的小麦产量( ),QR是大米产量,QW是小麦产量,“△”表示变动,表3-3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表3-4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2.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1)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2)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专门从事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之产品的生产,不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3)在新的生产贸易下,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贸易所得来自于产品的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配置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 (4)两国的交换比例在0.5——1.25之间,图3-1 生产技术不同国家间的贸易,,(三)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1.工资与汇率的界点a1jw1e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