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魔山》及其艺术赏析.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9780540
  • 上传时间:2018-01-2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5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魔山》及其艺术欣赏摘要: 在二十世界初, 在吕贝克的汉萨老城, 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作家, 一个商人的儿子,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从那时起他的宏大华丽的风格在欧洲文坛上便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多年后写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魔山》思想更加的深刻, 一经出世就受到世人赞扬, 成为他写作生涯的高潮 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作者这部作品的内容及其表达的艺术性关键字:托马斯·曼 故事梗概 艺术欣赏托马斯· 曼出生于德国吕克贝城一位富有商兼市参议院家庭, 中学还没有毕业父亲就去世, 家业随之衰败, 举家迁往南方的文化中心慕尼黑 十九岁起便在一家保险公司做见习生, 同年发表小说 《沦落》 获得好评, 于是决心走文学创作道路, 一边在慕尼黑大学当旁听生, 一边写作并参与编辑文学刊物 《辛卜里奇斯不斯》 1896 年跟随同为作家的兄长亨利希·曼旅居意大利,次年着手创作《布登勃洛克一家》 这部长篇小说于 1901 年问世即引起轰动, 奠定了作家在文坛的声誉1912 年发表中篇代表作《威尼斯之死》 ,第二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魔山》 十一年后,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写作的 《魔山》终于完成出版, 取得巨大的成功。

      1929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3 年因法西斯上台被迫滞留在瑞士同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约瑟夫四部曲》的第一部 1936 年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多次发表反法西斯言论,被夺取德国国籍,同年取得捷克斯洛伐克国籍 1938年流亡美国, 1944 年加入美国的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托马斯· 曼拒绝返回德国, 以表明他认为德国人对希特勒上台负有集体责任的观点 1947 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出版, 并与战后第一次回到欧洲, 出席苏黎世国际笔会 两年后终于应邀访问德国,拜谒歌德在魏玛和法兰克福的故居, 分别接受东、 西德颁发的歌德奖金, 受到了各方面的热情招待 1952 年被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诬为“共产主义追随者” ,愤怒之下就离开了美国, 迁居到苏黎世直到去世 托马斯· 曼可谓一生坎坷, 经历丰富,思想发展的过程更充满了曲折、矛盾和痛苦所有这些,都反映在《魔山》里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的打断了他的写作, 到了 1919 年战争结束后作家才又提起笔来 大战中的痛苦经历和战后的深刻反省, 不但使原本计划的中篇小说发展成了一部长篇小说,而且其思想内容也大大的得到了深化和提高。

      《魔山》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小说场面宏大, 人物众多; 它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是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尔科佩恩间的三角恋爱, 揭示生与死, 灵与肉之间的矛盾; 二是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 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 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 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 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 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 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转眼七年过去了, 表兄病死, 克拉芙吉亚离去, 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 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 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 回首往事, 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为了善和爱的缘故, 人不应让死主宰和支配自己的思想 ” 这是全书唯一的斜体字, 我现在也记得很清楚, 这是卡斯托普经历了那场差点夺走他性命的暴风雪之后感悟到的吧 其实魔山想表达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个。

      我想, 它是个庞大的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力量,萦绕着令人迷惑的气氛 , 很多的爱情,死亡、仇恨、欲望、友谊、变故、纷争、离别 ,, 分杂不一的文化,思想、信仰、人生哲学、政治立场 ,, 所有的这些都被笼罩在魔山波澜不惊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之下, 一切震撼和争鸣都变成空虚魔山是一座死火山, 内部争鸣, 外表死寂 我为魔山之上的气氛着迷 闲散,空虚, 萎靡, 挥霍 ,, 这是下面的人无法理解无法介入的世界 它充满病态和死亡的气息 而人们却在享受着疾病, 也在泰然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文中的哲理和思辩让我觉得充实觉得深刻, 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塞姆布里尼和纳夫塔的争吵我喜欢故事中的汉斯· 卡斯托普 他是个纯粹天真的孩子, 他曾苦恼、 彷徨、迷茫,而他也终究在魔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 魔山之于汉斯·卡斯托普,是个远离 “平地” 嘈杂与庸俗的魔力之境 他在这沉静的高山之上安静地思考, 寻找他自己的人生意义,他勤恳地探索,在塞姆布里尼·纳夫塔这样的人身上选择着,思考着, 接受着不同的思想 在这里, 他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喜欢那一段, 卡斯托普忆起了他几乎已经忘记了的中学时代 . 灰色眼睛, 大而突出的颧骨。

      他鼓起勇气向他借了一支铅笔, 希培 -- 有着细长的远山颜色眼睛的男孩 卡斯托普爱上了同样有着灰蓝色眼睛的舒夏特,慵懒而锐利,粗鲁而高贵,毫无征兆,摧枯拉朽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但却美好,再说我得走了,而且赶快” 可他仍旧躺着, 想来想去, 回忆着往事 终于, 他站起来, “喏, 再见, 谢谢! ” 他自言自语,泪水涌进了眼眶, 脸上却带着微笑 阿希姆是个坚定而又有责任感的人, 他身上集中了“德国军人的所有美德” ,可讽刺的是,他在军旗下效忠的夙愿却永远也没法实现 我觉得他的死是意味着什么的, 说起象征, 我一直觉得在魔山中暗含着无数的哑谜, 它们都在对我们暗示着什么, 神秘又内敛, 还有无处不在的数字“七” ,简直魔咒一般,有着说不出的味道卡斯托普最终离开了魔山,他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带着他的所有疑惑和所有答案 正如小说的 结尾, 年轻的主人公在一颗大炮弹落到眼前爆炸后飞溅的尘土里, 在战场的 “混乱喧嚣中, 在刷刷冷雨中,在朦胧的黑暗中,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魔山》除了这一涉及到小说本质特征即故事情节的大看点,还有下面几个值得仔细研究和极具欣赏价值的方面:首先是小说不同凡响的风格和艺术手法,也就是它讲述、展现其故事情节的方式和艺术手段。

      我想《魔山》这部杰作之所以能够跻身西方文学的现代经典之列,一个及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既很好的继承了传统方法, 又大胆成功的进行了创新在继承方面, 《魔山》很容易令人想起德语文学中历史悠久的教育小说或修养小说 这类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小说, 其最著名的样板当推歌德的《威廉· 迈斯特》 和凯勒的 《绿衣亨利》 它们写的差不多都是年轻主人公到社会上受教育,淘经验, 以及在此过程中思想、 性格得到发展和成熟, 借以表达作家自身的教育主张、 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 托马斯· 曼的 《魔山》 无异于一部现代的教育小说;对于年轻的卡斯托普来说,那与世隔绝的山庄国际疗养院及其所在的达沃斯地区,不过就是一个对他进行强化训练的教育特区《魔山》继承德语文学传统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就是它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这样讲很容易让人产生枯燥和沉闷的联想换个角度去想,其实《魔山》提出的哲学问题既丰富多彩又紧贴现实,所以用来进行思辨的手段也生动有趣味,富于变化,因而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枯燥与乏味此外《魔山》还有一种用的特别多因而也特别引人注目的思辨手段,就是让书中的人物相互辩驳和争论 在书中赛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势不两立却相反相成, 持续的争论中几乎探讨到了包含人类社会所有的重大问题, 尽管两人如前文所述都不足取, 都是言行不一的空谈家, 其言论本身也经常自相矛盾, 同时令他们的教育对象卡斯托普无所适从。

      总之,尽管《魔山》思辨色彩很浓郁,却因为手段多样而艺术精湛,结果使读者尤其是爱好哲学者更加喜爱,倒会读的饶有兴趣 《魔山》成功的继承了德国和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世情的描写, 人物的刻画, 环境的点染, 都做到了即精致细腻, 又生动深刻, 且富于典型意义, 与此有关的例子有许多, 就不一一列举一句话, 《魔山》同样证明,托马斯·曼担当得起 20 世纪西方文学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参考文献: 1,魔山,托马斯·曼, 杨武能译, 作家出版社, 2006 2,杨武能 . 《魔山》初探 [J]. 当代文坛 . 1992(01) 3,杨武能 . 《魔山》 : 一个阶级的没落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1990(02) 4,论托马斯·曼, 汉斯·马耶尔, 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第 113-131 页 , 5,托马斯·曼, 宁瑛, 华夏出版社, 2002 6,黄燎宇 . 《魔山》是怎样一本书 [J]. 外国文学 . 1996(04)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