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华商名人堂——黄鸿年.pdf
28页1·黄鸿年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黄鸿年他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效应的民间人物之一,也是中 国企业界“资本运作”的开山导师之一;他开创了外商大规模收购改造中国国企 的先河,也是带领中国企业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先驱……他在中国念书、插队、经历“文化大革命”;在实业界赢得“过江猛龙”荣 誉;在投资界“点石成金”;在中国以“中策”现象火遍神州大地;在事业鼎盛 时激流勇退;在宁静淡泊中回馈社会;他没读过大学,却在著名大学做过教授, 领过薪水;许多人认为,他对中国资本家的启迪作用“超过100本教科书”他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坦诚潇洒,拿得起放得下;上半生,在商界长袖善 舞,创造奇迹;下半生,大隐于世,书写从实业家到金融家再到慈善家的圆满人 生;他熟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也经常用毛泽东的 话鞭策自己:“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他对生活充满激情,喜欢吟诵歌德的“生活啊,让激情占有您吧”! 2·黄鸿年·黄鸿年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新加坡股市“金手指”、前中策集团主席黄鸿年小小少年行远方 红旗飘飘中成长祖籍福建泉州的黄鸿年(Oei Hong Leong), 1948年生于印尼苏拉威西岛望加锡一个显赫家庭, 他的父亲黄奕聪是印尼首屈一指的,与林绍良齐名 的财团领袖。
父亲给黄鸿年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一个倾 家荡产也要说话算数,履行承诺的人创业初期 黄奕聪生意失败,为了还债,他几乎卖尽家产,包 括给妻子的定情首饰这也是父亲给黄鸿年上的最有意义的一堂人生 课,依靠这一课,黄鸿年拥有了在商界发展的最大 资本——诚信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诚信 我们做生意,他第一要教的就是做人要诚信诚, 是要有诚心;信,就是讲信用他说,凭这两点, 你无论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黄 鸿年说望加锡是个小城市,黄鸿年却天生是个要登 大舞台的人他很小就想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而且 还性格反叛、爱憎分明、人小主意大,喜欢交朋 友,稍微有些力气就开始“行侠仗义”,“不畏强 势”难免回家时,脸上、身上常挂着“彩”,令 父母很头痛7岁便离开家乡前往印尼谋生的黄奕聪,没有 受过正统华文教育,却是个热爱华人传统文化,推 崇儒家思想的家长1955年4月亚非万隆会议期间, 他拜会了出席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对黄奕 聪少小离家,却华文根基很好大加赞赏的同时,也 对黄家小孩的教育深表关注:黄先生,你一定要设 法让孩子多接触中华文化,尽量让他们多接受中文 教育,别让孩子长大后变成无根的人周总理的好言,让本来就有此想法的黄奕聪深 受感动。
1960年,原本计划送16岁的大儿子黄志源 到北京求学的黄奕聪,临时做出了决定让黄鸿年也 跟着一起到北京既然他不听父母的话,就送到 中国让毛主席管教他这个决定却让12岁的黄鸿 年很开心,甚至十分期盼当时我一心只想到外 面看看外面的世界,远离父亲的‘管制’,呼吸一 下自由的空气 他回忆说1960年10月18日,黄鸿年和黄志源一起登上远 洋巨轮,颠簸一星期后才在广州上岸,于11月初到 北京一路上,黄鸿年知道了自由的代价就是什么 都要依靠自己,但他依然很喜欢这种“离家出走” 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感觉到北京后,黄志源被安排到北京35中上高一, 之后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如今,他也早已是成功上海外滩中心,威斯汀酒店大堂,一个身材魁梧,举止儒雅的人,拖着自己的行李箱, 从容淡定地向我们走来……这个人就是黄鸿年,一个身经百战,隐退工商界多年,但只要一提起依然让很多人肃然 起敬的风云巨子10多年前,他单枪匹马,在中国创造了轰动全国,惊动中央的“中策”现 象,名满大半个天下那时的他,豪情万丈,运筹帷幄,谈笑间,一次性收购数十上百家颇具规模的国营企 业,两年内控股了200多家中国国营企业,并将绝大多数扭亏为盈。
华商韬略·毕亚军/文3·黄鸿年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企业家——APP集团总裁黄鸿年因 为年纪太小,先到崇文小学念六年级 (现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小康的母 校),然后考上北京汇文中学(原北京 重点学校26中)大城市北京,十分符合黄鸿年 的味口,如鱼得水,他很快融入到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氛围中 而且,他也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顾 吃、住都在学校当时,正值“三年 自然灾害”,物质生活十分匮乏按 常理,这段艰苦岁月留给黄鸿年的应 该是痛苦的记忆,但黄鸿年却说,当 时的心情特别愉快,因为精神文化 生活特别丰富,“是一生中最无忧 无虑,无牵无挂,最幸福快乐的年 代黄鸿年是喜欢读书却不喜欢“读 死书”的学生但也许是天分,他读 书时,只要考试前两天抱抱佛脚,都 可以考试过关所以,黄鸿年“从来 都没留级,也从来没有得过第一不爱“读死书”的黄鸿年爱读社 会,读大千世界,读国家时事!他还 似乎有天生的政治细胞,虽然来自海 外,却比绝大多数国内学生更加熟读 毛泽东著作,更加对社会主义建设充 满激情这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十分 重要的影响这种超常的社会情怀,让黄鸿年 积极主动、满腔热血地融入到“建设 新中国”的伟大时代,而且比一般同 龄人更能接受时代的熏陶和感染。
除了熟读毛泽东 的有关著作或语录,才十四、五岁的黄鸿年还特别 订了五报一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体育报》和《红 旗》杂志他通过这些来充实自己,并立志做一个 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接班人报纸杂志看多了,黄 鸿年当时还萌生了一个职业理想——做新闻记者物质贫乏的时代,精神是支撑和指引人们前进 的重要力量,黄鸿年也是这样为了满足飞速增长 的阅读层次和兴趣,他在五报一刊之外读了大量书 籍他把《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深深印在脑海中,他还用精心收藏的体育徽章和一些进口礼 品向一位父亲是报社编辑的同班同学,换了几十本 其实是中外古典名著的“禁书 ”,如曹雪芹的《红 楼梦》、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 活》、《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悲惨世界》、 佐拉的《金钱》等等《资本论》奠定了我的思想基础,《红 楼梦》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情世故课,而对我 成长过程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他回忆说4·黄鸿年·黄鸿年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黄鸿年在红旗之下热血沸腾地成长,充满了远 大理想当他读到高二时,1966年6月1日,“文化大 革命”开始了那一年8月18日、8月31日及9月16日, 当毛主席佩戴红卫兵袖章,三次在天安门城楼接见 红卫兵时,黄鸿年三次都在队伍当中。
由中共中 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 义建设的决定》如火如荼地推进后,已对祖国和毛 主席绝对忠诚的黄鸿年,又以满腔热情投身其中在‘文革’前,我充满激情和斗志,像中国 追求进步的青年人一样毛主席的歌我都会唱,毛 主席诗词和语录我都会背现在,我还经常用毛主 席语录作为公开演讲的开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 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虽早已时过境迁,遥想当年时,黄鸿年依然 感慨万千:“那时,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人人都很有理想、很有斗志虽然日子过得穷,穿着 烂衣烂裤,但大家都在探讨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 生,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为社会做贡献没有人 考虑什么个人利益,更没有人想过要发财岁月蹉跎志未酬 满腔热情全成空“文革”爆发后,黄鸿年有了新身份——“黑 五类”,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这让他受到很大的打 击,但他把这当成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考验最初,他想做一个敢想敢闯的“红卫兵”但 未如愿,他随学生大队到各地串联但在中途被“清 除”出了队伍北京红卫兵离毛主席最近,对“队 伍”素质要求最高,“黑五类滚蛋,红五类留下” 是他们一致的口号当不了红卫兵,黄鸿年积极地争取加入党组 织,也没有成功。
他还是不放弃为此,原本是华 侨子弟,不需要下乡的他,主动背着背包和几本 书,同北京一批知青一起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多 年后,谈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浑身都是伟大理 想的经历,黄鸿年并不觉得自己是年少痴狂他引 用英国一句俗话为那段日子做了个总结:“年轻时 不左没良心,年老后还左是没头脑”初到山西乡村,黄鸿年就感觉到巨大落差 社会主义农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当时已是 冬天,他每天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庄稼、掏大粪、扫 雪,为开春种小麦做准备白天辛苦劳动,晚上则 和8位热血青年挤在一个炕上睡觉唯一的露天公 厕设在屋外,上厕所时直透骨缝的寒冷至今让他难 忘水,要从100多公尺深的老井往上打,一桶水要 花5分钟,还要“一水三用”:先洗脸,后洗头,再 洗脚最初有一年多时间,他几乎没有洗澡,只能 用水抹抹身子电,干脆没有夜晚降临,只有一 盏昏黄的煤油灯,和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叫虽然条件艰苦,但黄鸿年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 报效国家的新道路,干得辛苦,累得塌实,内心充 满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希望,常勉励自己“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久,快乐和希望开始湮灭,本着接受再教育 目标而来的黄鸿年,到了农村才发现,农民可能教 育不了自己。
一次,他问一位农民大叔:“你小孩 上学了吗?”这位大叔说:“上什么学啊,会数人 民币就行了爱读书的黄鸿年愣了一下,开始怀黄鸿年从小就是个不甘平庸的人,即使拍照留 影也要选择别具一格的地方图为他当年畅游西湖 时的留影既要站得高,又要站得险,总而言之, 他喜欢做常人不敢做、而且做不了的事情5·黄鸿年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疑自己到底可以向贫下中农学些什么?当地一些农 民也并不欢迎他们的加入,觉得城里来的学生是要 和自己争土地,抢工分,因此态度并不十分友善 “北京学生和山西农民,背景的差异让彼此一直都 不能完全互相接受 黄鸿年回忆说远远出乎预想的现实,让黄鸿年深受震撼,对 前途开始感到迷茫,但他依然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 磨练他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年轻人只要有理想有奔头,物质条件的贫乏 很快便能适应,甚至乐在其中,但没有报纸,没有 广播,和老乡又没有共同语言的日子,使得我们精 神上的空虚日渐强烈,让我一点一点地陷入到绝望 中他回忆说不久,更加绝望的事降临到他身上一次, 他遇上了山西体操队一位聪慧漂亮、充满灵气的女 孩 我一看,整个人都呆住了,心想这不就是我 梦中的小仙女吗?”经过朋友介绍,他们开始往来, 这也成为黄鸿年在艰苦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幸 福源泉。
幸福太过短暂因为“黑五类”加“海外关 系”的背景配不上对方的革命家庭出身,女方的 父母坚决反对,紧接着女方单位的军代表也介入 了……“这段恋情前后只有3个月,过后却搞得我3个 月不能吃不能睡虽然现在可以笑着回忆过去, 但当时,黄鸿年只有绝望的份不久,他们俩被强制隔离了,介绍他们认识的 朋友也被整得很惨一段刚刚萌芽的纯洁恋情被严 酷扼杀百般无奈之下,黄鸿年不得不割舍掉这段 感情,这让他痛苦之极一个富裕家庭长大的年青 人,满怀报国之心到农村插队,他可以忍受粗茶淡 饭,可以忍受不被认同的歧视,但是,他不能眼见 心爱的人受到折磨痛苦之中,黄鸿年也开始反思他回忆说: “我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我们这群 ‘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不久,黄鸿年的中学校长高万春先生也自杀身亡, 给他很大的打击高万春是黄鸿年非常敬重的老 师,改革开放后,黄鸿年特意在母校捐出250万人民 币成立了高万春奖学金,以此缅怀恋情被强制拆散,校长被迫自杀,这些事让黄 鸿年彻底失望他下定决心要回到印尼去1970年,已经22岁的黄鸿年背着一个小书包, 带着证件和两本书,义无反顾地坐上了北京到广州 的飞机,然后转道深圳,离开了中国。
那一刻,他 百感交集,心中重复着普希金的著名诗句:“假如 生活欺骗了你……”“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 步,特别是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