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的增养殖.ppt
92页鲍的增养殖 概述 n鲍俗称鲍鱼,贝壳称石决明 n鲍为海产八珍之首,以味美、可口、营养 价值高而闻名 n干品分析含蛋白质40%,肝醣33.7%,脂肪 0.9%,还含有维生素及其它微量元素 n石决明有清肝明目,滋阴潜阳的功效;含 有微量元素和10余种氨基酸,质地同珍珠 n鲍肉有降血压功效,鲍肉中所含的鲍灵素 有抗癌作用 n世界有鲍科动物近百种,已发现75种,其 中主要经济种20余种;我国有8种,经济 种3种 n世界鲍产量2万余吨,日本年消费约8000 吨 n70年代皱纹盘鲍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建 立推动了鲍增养殖的发展 n澳大利亚鲍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n我国80年代开始工厂化人工育苗、养殖初 见成效,现已实现规模化的苗种生产和增 养殖,产量近6000吨 发展趋势 n种质保护与种质改良 n稳定大量的苗种生产技术和工艺 n饲料的质量与稳定的生产 n水质的程序化管理 n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检测 n以皱纹盘鲍的成功技术带动其它种类的技 术开发和发展 一、经济种类与分类 1.鲍的分类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腹足纲(Gastropoda) 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 鲍科(Haliotidae) 鲍属(Haliotis) n共75种,经济种类近20种 2.主要经济种 n北美太平洋沿岸:红鲍、绿鲍、黄鲍(桃 红鲍)和勘察加鲍 n亚洲太平洋沿岸:皱纹盘鲍、盘鲍、大鲍 、西氏鲍、杂色鲍和副杂色鲍 n大洋州:桔红鲍(黑唇鲍)、光滑鲍(绿 唇鲍)、罗氏鲍、虹鲍、澳洲鲍和弗及利 亚鲍 n非洲沿岸:中间鲍 n欧洲:疣鲍 3.我国的种类 n皱纹盘鲍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n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n副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 n多变鲍 Haliotis varia Linnaeus n平鲍 Haliotis planata Sowerby n羊鲍 Haliotis ovina Gmelin n耳鲍 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 n格鲍 Haliotis clathrata Reeve 二、鲍的形态构造 1.外部形态 n具有一个耳状扁平的贝壳,覆盖软体部 n软体部分为:头、足、外套膜和内脏团,足特 别发达,占软体部的绝大部分 (1)贝壳 n坚硬石灰质的扁平耳状贝壳 n螺层为三层,壳顶偏于右后方,体螺层极大几 乎占贝壳的全部 n壳孔皱纹盘鲍4~5个,杂色鲍7~9个 n壳面绿褐色或赤褐色,粗糙,生长纹明显 n壳内面银白色,具有珍珠光艳色泽 (2)足 n宽大扁平,位身体腹面,几 乎与壳口相等 n适合匍匐和吸附生活,肌肉 发达 n足的背面中央有大的肌肉柱 -右侧壳肌,与贝壳相连 n足分为上足和下足 上足:周缘生有许多触手和 上 足小丘。
感觉灵敏 下足:盘状,腹面宽大,适 于 匍匐爬行和吸附 (3)头部 n位于身体前端 n触角1对,细长 n眼柄1对,位于触角 外侧基部,顶端有 眼 n头叶位于两触角之 间 n吻,头部腹面,发 达可活动,中央有 一纵裂的口 (4)外套膜 n由内脏团外皮扩展而成,包裹身体的背面 n内缘与右侧壳肌相连,外缘游离 n以壳口处裂缝分为两瓣,形成左、右外套前叶 n外套触手3个,生于裂缝基部1个,第2、3呼吸孔 对应的左右外套前叶边缘各1个,司感觉作用 n右叶从右侧壳肌的左缘到足缘,包裹内脏角锥 体、内脏螺旋并盖在内脏囊背面形成外套腔 n外套腔内有鳃、嗅检器、粘液腺、肛门和肾孔 ※嗅检器:外套腔入口处黄色嵴状突起,检水质 ※粘液腺:外套腔左壁上一对半透明褶状物褶 壁以直肠为界分开,左大右小分泌粘液,保 持呼吸腔清洁 (5)内脏囊 n主要环绕在右侧壳肌的下缘,末端角锥状,游 离环绕于右侧壳肌的后方和右后方 n内脏囊的颜色呈消化腺和生殖腺的颜色 n消化腺褐绿色 n生殖腺包围在角锥体部分,性成熟时角锥体颜 色雌墨绿色,雄淡乳黄色 n围心腔位于右侧壳肌左后方,心脏位于其中, 右边是右肾(黄色),左前有左肾(淡黄色小 囊) 2.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n鲍属草食性,消化道较长,约 为体长3倍。
由口、食道、素囊 、胃、消化腺、肠和肛门组成 n口区:口位于吻前端中央处, 为一纵裂,周围有乳突状唇, 唇上有味蕾 n口腔中有颚片1对(黄褐色角质 );齿舌(棕色带状),齿式 (∞·5·1·5·∞);唾液腺(主、 侧、上) 消化系统 n食道:从齿舌囊背面到素囊,与素囊之间 有瓣膜隔开,食道内壁有许多沟和嵴 n素囊:食道末端的膨大部分,储存食物, 瓣附近有孔与消化腺孔道相通,瓣左边有 胃盲囊 n胃盲囊:一条向腹面螺旋状盘旋的消化管 n胃;曲折囊状,在素囊入胃处有瓣膜防止 食物倒流在入肠处有幽门瓣 消化系统 n消化腺:覆盖素囊、胃等消化 道,并占角锥体的大部分,褐 绿色,以管、孔与胃相通,分 泌酶辅助消化 n肠:接胃处做“N”字回旋,沿 右侧壳肌左向上(上行肠), 在口球右下方转180°而下(下 行肠),达围心腔后端扭转 180 °向前成直肠,直肠穿过心 室以肛门开于呼吸腔 (2)呼吸器官-鳃 n鳃是主要呼吸器官,位于外套腔中,1对, 左鳃比右鳃略大,盾状,由许多鳃叶组成, 一端附于鳃轴,另一端游离,平行排列于鳃 轴两侧 n入鳃血管位于鳃的背面,出鳃血管位于腹面 (3)生殖系统 n鲍为雌雄异体,卵生型,无第二性征 n繁殖季节,雌性生殖腺墨绿色,雄性生殖腺淡 乳黄色 n生殖腺由分枝串簇状腺体组成,主要在角锥体 n横切面观察,生殖腺位于外皮与消化腺之间的 结缔组织中 n繁殖时精、卵从右肾中央背面的缝形孔进入右 肾,经过肾腔由右肾孔排到呼吸腔,再经呼吸 孔排到体外 n右肾孔即为泄殖孔 (4)排泄系统 n肾脏1对,左肾小位于 围心腔的左前方,内 肾孔开于围心腔,外 肾孔开于呼吸腔 n右肾较大,前部薄片 状,后部蜂窝状,静 脉网状分布于上。
中 央背面有一裂孔与生 殖腺腔相通,右肾孔 开于呼吸腔,为泄殖 孔 (5)循环系统 n心脏位于围心腔中,由一心室二心耳构成 n动脉:前大动脉分支到直肠、粘液腺、外 套触手等;后大动脉两支,分别分布到各 个脏器的血窦,血液经动脉进入血窦 n血窦收集的污浊血进入右肾的入肾静脉, 再经右肾的出鳃静脉到左右鳃基部的鳃基 血窦,进入鳃进行气体交换,新鲜血液经 出鳃血管到心耳、心室 n循环方式为开放式 (6)神经系统 n鲍的神经不集中,神经节延 长,扁平,侧神经节愈合于 足中央神经连索背面 n脑神经节:一对,位于口球 前端的两侧,在头叶表皮下 面从后部分出 ①脑侧神经连索一对 ②脑足神经连索一对 ③唇神经连索 n侧足神经节:位于右侧壳肌 前端,内脏块底部的陷窝中 n脏神经环 n足神经索 三、鲍的生态习性 1.鲍的自然分布 (1)地理分布:分布范围极广,从亚北极到南极都有分布 ,以温带和热带海区种类较多,温带海区多为大型种, 寒带与热带海区多为小型种 n鲍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太平洋南部诸岛屿 n北美太平洋沿岸:分布有8种,主要经济种有红鲍、绿 鲍、黄鲍(桃红鲍)和勘察加鲍 n亚洲太平洋沿岸:分布有10余种,主要经济种有皱纹盘 鲍、盘鲍、大鲍、西氏鲍、杂色鲍和副杂色鲍 n大洋洲:分布有10余种,经济种 澳大利亚:桔红鲍(黑唇鲍)、光滑鲍(绿唇鲍)和 罗氏鲍 新西兰:虹鲍、澳洲鲍和弗吉利亚鲍 n非洲沿岸:有鲍的分布,主要经济种为产 于南非的中间鲍 n欧洲:从英吉利海峡、法国沿岸到地中海 ,主要分布的是疣鲍 n东南亚、印度洋诸岛、波斯湾等海区也有 鲍分布,均为小型种 (2)垂直分布:鲍主要生活在低潮线至水 深20~30米的浅海区,少数种分布到百余 米 主要经济种的分布 种 类 最大壳高 (cm) 自然分布 (产地) 垂直分布 (m) 大 鲍25日本 韩国15~72 西氏鲍17日本30以浅 盘 鲍20日本 韩国4~20 皱纹盘鲍14中国 日本 朝鲜15以浅 杂色鲍10中国 日本0 ~10 副杂色鲍10中国 日本0 ~10 主要经济种的分布(续) 种类 最大个体 (cm) 自然分布 (产地) 垂直分布 (m) 红 鲍28美国 墨西哥0 ~ 165 绿 鲍25美国 墨西哥0 ~ 8 黄 鲍25美国 墨西哥0 ~ 55 勘察加鲍16美国 加拿大0 ~ 15 桔红鲍20澳大利亚 光滑鲍澳大利亚 虹 鲍23新西兰 中间鲍南非 疣 鲍12欧洲沿岸浅水 2.栖息环境 n盐度25‰以上(狭盐性) n透明度5m以上(水清) n海藻丛生(饵料丰富) n无淡水注入,远离河口,盐度、温度稳定 n 无工业或其它污染 n岛礁、沿岸岩礁带,礁棚、礁洞、礁缝等 适合鲍藏匿 (1)温度条件 n鲍属狭温性,适温范围窄,限制了地理分 布 n皱纹盘鲍:主要分布在山东长岛、辽宁长 海的一些岛屿和大连到青岛沿岸的岩礁带 n杂色鲍: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东部、广 东和海南沿海 (2)盐度条件 n鲍属狭盐性,适合于高盐度海域生活,也 是限制鲍分布的因子之一 n日本报道盘鲍、大鲍、西氏鲍生活的最适 盐度为34‰左右,杂色鲍为33~34‰ n我国分布的经济种类略偏低,最适盐度范 围为30~34‰ (3)栖息环境 n鲍营匍匐和吸附生活 n喜欢栖息于岩礁和乱石的暗面,岩洞、岩 棚、礁缝、石下等,尤其是海藻繁茂的岩 礁洞、礁缝特别有利于鲍的藏匿生活。
这 是鲍躲避敌害求生存的本能 3.活动习性 n鲍足宽大,壳低而平扁,适合匍匐爬行和吸附 n鲍的吸附力很强,一个壳长15㎝的鲍,吸附 力可达200㎏ n夜行性:鲍昼伏夜出摄食、繁殖都在夜间进 行 n垂直移动:温度上升时向浅处移动,温度下降 时向深处移动,繁殖时在低潮线附近集群 n水平移动:定居性很强,环境适宜移动范围很 小 n归巢习性:夜间外出摄食,天亮时返回原巢穴 4.摄食与食性 (1)匍匐幼体、稚鲍、幼鲍 n舔食底栖硅藻、小型单胞藻和有机碎屑等 n如:舟形藻、卵形藻、小环藻、直链藻、月形 藻、水云、褐藻配子体、浒苔与石莼类的孢子 等大小合适的都可以利用 n上足分化后的幼体,摄食量明显增大 n稚鲍第一呼吸孔形成后,摄食量增大,生长速 度加快 n壳长4~5㎜的幼鲍,除舔食底栖硅藻外,还摄 食幼嫩的海藻,配合饵料等 n壳长1㎝以上与成贝摄食习性相同 (2)成鲍 n舔食,以海藻为主 n摄食的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海藻分布与消 长情况基本一致 n北半球以褐藻为主,南半球以红藻为主 n底栖硅藻仍然是其重要的饵料 n一些活动力弱的微小动物,也随着摄食藻 类和底栖硅藻时被吞食,成为营养的补充 (3)鲍对食物的选择 n鲍对食物有选择性,这是“味蕾”的作用 n选择性随个体大小、摄食能力、藻类的种类以 及季节条件而变化 n皱纹盘鲍对饵料的喜好顺序:褐藻类(裙带菜 、海带、巨藻)、绿藻类(礁膜、石莼)、红 藻类(江蓠等) n褐藻酸钠对鲍有诱食作用。
0.5ppm对鲍即产生 诱食作用 n同一种饵料,鲍喜欢摄食嫩的,如褐藻类 n鲍对食物的选择性,幼鲍期范围较宽,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渐变窄 (4)饵料效果 n自然海藻的饵料效率因种而异,一般为10~15: 1 n鲍种类、年龄的不同,对同一种饵料的利用率 有所不同 n幼鲍比老龄鲍的饵料利用率高很多 n如:用同一种海藻(爱森藻)饲育盘鲍试验 壳长3.0~6.4㎝,128天,饵料效率为 7.86:1 壳长12.2~14.6㎝,151天,饵料效率为 15.2:1 n长期使用不同饵料,鲍的化学成分有一定变化 (5)消化时间 n鲍属草食性,消化吸收需要一定时间 n一般摄食后3~4小时,食物细胞大部分破碎,5 ~6小时消化并送入肠内吸收 (6)摄食量 n通常用日摄食率计算 n日摄食率= ×100% nF1:总投饵量,F2:余饵量,C:自然增减量, W:鲍的平均重量,T:喂养天数 n皱纹盘鲍的日摄食率为10% 左右 F1-F2±C T×W 5.生长 n以壳长和体重的增长为指标,多测壳长 n体重有季节性变化,繁殖后、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