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课件1ppt课件.ppt
40页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城市规划原理课件1o认识城市Ø城市的特色+作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化o规划城市Ø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各种层次的规划) o建设与管理城市Ø规划的实施+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 3 地理学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4 城市的法律定义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5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o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o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o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o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o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o经济发展水平o政治组织三 城市的形成早期城市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现代城市现代城市Ø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Ø农业生产率的提高;Ø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导致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当代城市:Ø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Ø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Ø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四 城市的发展1 聚居与原始聚落o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o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o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o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2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p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n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p 城市的职能:n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n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n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n商品交易的场所n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3 城市的选址n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n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n环境容量(用地、人口)n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4 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n(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n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n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五 城市的实质和特征1 城市的实质Ø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Ø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Ø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Ø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2 城市的特征 Ø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Ø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Ø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Ø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3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Ø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Ø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Ø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Ø城镇有较完整的基础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如给排水系统、电讯、有线电视、街道广场、影剧院等)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Ø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六 国外古代城市的发展 1 早期的城市n巴比伦城n米列都城n雅典卫城n罗马营寨n庞贝城n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2 中世纪的城市n佛罗伦萨n提姆加得n威尼斯n锡耶纳n巴黎七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1 工业革命n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Ø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Ø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Ø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n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Ø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Ø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Ø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Ø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2 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p 城市化的发展动力Ø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Ø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Ø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p 城市化的过程Ø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Ø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Ø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Ø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p 城市化的三种模式Ø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Ø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Ø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o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n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Ø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 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Ø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n现代城市问题 产生于20世纪中叶之后Ø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Ø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 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居住环境不好 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交通状况堪忧 堵塞、停车、事故•城市灾害严重 地震、火灾、洪水•社会问题很多 就业、刑事犯罪o殷周时代的城市n商城(郑州)o周代的都城n周王城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o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n齐临淄(长5Km,宽4Km,七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o秦汉时期的城市n汉长安八 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o隋唐时期的城市n唐长安n日本(平城京、平安城)o元宋时期的城市n北宋东京(开封)n宋平江府(苏州)n元大都(北京)o明清时期的城市n明清北京n景德镇八 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o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n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n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大、广州o原来的封建城市的局部变化——北京、成都o由于交通或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城市n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n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1 我国城市发展现状p基本情况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市是发展中城市1998年底,设市城市668座,其中特大城市37座,大城市48座,中等205城市座,小城市378 座,建制镇1.9万座以上。
城市化水平30%左右 随着人口统计办法的改变,城市化水平数值可能提高p我国城市化与国际城市化过程的比较Ø全球城市化的发展Ø我国的城市化发展Ø比较及发展展望2 现在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p城市经济发展的实力不足p城市基础设施薄弱p城市规划理论、设计和管理n苏联计划经济的城市规划理论n欧美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理论n城市规划法、编制办法、实施细则n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n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自由量裁、市民与市长、民众参与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o人口职业的转变o产业结构的转变o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o城市化=城镇化o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标准: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 / 总人口) =城镇居住人口/总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o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o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o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o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中国城市化阶段及特点o第一阶段: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中国很快进入了“一五”计划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大大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o第二阶段:1958~1965年的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开始,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的“大跃进”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导致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市从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国家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等一系列措施,动员大批城镇过剩人口返回农村从1961年到1964年,减少的城镇人口达到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降至14%p第三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不前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文革”时期,全国范围内再次出现城镇人口倒流现象,估计总数亦达到2000~30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在1971年达到最低12.1%,以后的许多年一直在12%左右徘徊p第四阶段:1978年以后的迅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和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等方针的执行,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阶段从1980年至今,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由前30年的1.97%上升到2.74%。
到2000年末,全国设市城市已达到663个,建制镇19000个,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达到4.56亿,城市化水平为36% THE END 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