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确叙写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他人也有确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好多老师所叙写的教学目标,依旧存在着确定的问题以下两那么有关辛亥革命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值得商榷 案例1:《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设计1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熟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学识与才能 1.知道以下根本学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进展学生分析概括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才能 3.引导学生多角度斟酌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梦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案例2:辛亥革命的教学目标2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熟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学识与才能: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熟悉历史问题的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 12 案例选自山东教导网.2022年暑假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历史作业,2022年7月30日 案例选自扬州市某一学校网的文章,2022年1月10日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斟酌问题,探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举行中的繁杂性和艰辛性,使学生熟悉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导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这两那么教学目标的案例有确定的代表性,多数老师也是按照这样的格式撰写的与以往相比,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进步 第一,目标确实定以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为标准两那么目标的表述,先出示课程标准辛亥革命内容的学习要点,再表述教学目标,反映了以课程标准为纲的指导思想相关内容的表述,无论是学识点的范围、还是学习要求大多没有超越学习要点的规定其次,目标的分类根本模范以学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每个方面提出1—2条要求变更了过去分类名称混乱、内容臃肿的毛病第三,多数句子采用“行为动词+名词”的表述方法这说明多数老师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教学实践,已经根本掌管教学目标的布局和叙写方式但是,当我们以行为目标陈述的要求对照相关的表述时依旧可以找出一些毛病 众所周知,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务必采取一种能够传递确定意义的句式,这就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这种句式一般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根本要素所组成惟有综合了这四个要素的陈述方式,才能使有关内容的呈现,在把握其方向、程度和范围的意义上更为明确和概括。
“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句式中,为行文便当通常省略主语“学生”,可称为无主句案例1、2均采用无主句的方式陈述,但受传统的影响,句式中大量使用“进展学生”、“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和“教导学生”的表述其省略的主语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词汇运用的问题而是教学观念的问题旧的观念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师的目标,而不是学生的目标 “行为动词”,务必是有概括操作过程的、有明确指向的,否那么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照着做即使做了也难以测量,不知道有没有实现目标在学识与才能目标片面,案例1以“知道以下根本学识和概念”为标识,案例2连这样的标识 都没有采用单纯罗列学识点的方式,既轻易误导教学去适应“应试”的需要,又不能明显地、有效地供给“标准”在其他片面的目标陈述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较为笼统和模糊如“培养??”和“教导??”等术语,缺乏质和量的概括规定,可测性和可比性差这样设置的目标,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没有实际的意义 “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
案例1、2所表述的目标,大多没有陈述通过怎样的过程或手段实现预设的结果更加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如“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才能”等假设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要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成何等程度的结果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或方式,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成的程度案例1、2的表现程度过于广泛、没有标准如“引导学生多角度斟酌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这样的表述根本上没有程度的限制当然也无法对其结果举行评估 同时,“学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各自的角度设计目标之间没有联系,缺少整合,割裂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这样的目标设计,轻易误导人们学识教学、才能培养和情感体验是分别举行的,需要一个一个地实现 课堂教学目标确实定,可以采取先分解后综合的方式举行先从学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有关内容,理出思路然后,从一堂课的整体考虑,从分析各工程标的关系入手整合相关的内容,形成简约的目标陈述。
其格式可以采用综合的方式,一课写上三、四条即可,但其中尽量要含有目标的多个要素如辛亥革命这一课目标的表述有多种方式,假设以理解辛亥革命的概念为主要目的,其目标可以这样表述: 1.记住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名称、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简要过程,敬仰革命先烈为民主事业的献身精神根基性目标) 2.学会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武昌起义的目的以及临时政府的政权体制等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结论根基性目标) 3.在解读《临时约法》的材料和联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根基上,能够区分临时政府的民主政体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政体的差异及其意义,信奉孙中山建立民主社会的政治梦想进展性目标) 根基性目标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进展性目标那么是在根基性目标之上的提高性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