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ppt

10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75137254
  • 上传时间:2024-08-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6MB
  • / 10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012年年3月月29日日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1908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n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家E·AE·A··罗斯:罗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n英国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家W·W·麦独孤: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社会心理学导论论》》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n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 F·H·奥尔波特奥尔波特(1924) 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n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一)社会行为n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n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境的状况n勒温的公式:勒温的公式:B=f(P. E) (二)社会心理(二)社会心理n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n社会心理与个体经验及人格密切相关社会心理与个体经验及人格密切相关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n个体层面个体层面n人际层面人际层面n群体层面群体层面n社会层面社会层面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研究?咨询?)(一)价值中立原则(研究?咨询?)(二)系统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三)伦理原则: 1.制定研究计划应评估其道德的可接受性;制定研究计划应评估其道德的可接受性;2.研究前,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研究前,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特殊情况下的欺瞒分,并征得被试同意特殊情况下的欺瞒应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说明;应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说明;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的资料保密,如公开,须经同意;对被试的资料保密,如公开,须经同意;6.不得与被试建立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不得与被试建立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1.1.自然观察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尽可能少地干预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尽可能少地干预2.2.参与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二)调查法(二)调查法1.1.访谈法访谈法((1 1)特点)特点n双方相互影响双方相互影响n有特定目的、访谈提纲和实施原则有特定目的、访谈提纲和实施原则 ((3)访谈过程与技巧)访谈过程与技巧n准备工作准备工作n接近被访谈者接近被访谈者n应对拒绝的技巧应对拒绝的技巧n谈话与提问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n追问技巧追问技巧 2.2.问卷法问卷法((1 1)特点)特点n标准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高n收效快收效快 n按照一定目的收集大量资料,通过内容分按照一定目的收集大量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析进行研究的方法n优点:对被试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优点:对被试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比较和时间跨度较大的趋势研究比较和时间跨度较大的趋势研究n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量化难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量化难n对历史资料的调查,可用于心理咨询对历史资料的调查,可用于心理咨询(三)档案法(三)档案法 (四)实验法(四)实验法n单组后测:单组后测: X X n单组前测后测:单组前测后测: 1 1 X X2 2 n静态组比较:静态组比较: X X1 1 2 2n真实验:真实验:R1 O1 XO2 R2 O3 O4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社会化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一、社会化概念n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n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n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性(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四、个体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一)家庭(二)学校(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四)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前提)(一)语言社会化(前提)(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三)道德社会化(观念与判断、情感、行为)(三)道德社会化(观念与判断、情感、行为)(四)政治社会化(四)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一、社会角色的概念n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态。

      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态n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三、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一)角色期待(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三)角色实践 三、角色失调三、角色失调(一)角色冲突(一)角色冲突(二)角色不清(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四)角色失败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一)自我的概念n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主我与客我(I, Me))——W ·詹姆斯詹姆斯镜我(镜我(Mirror me))——G·米德米德n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n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是如何“看看”我的n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有更为重要的作用——C ·罗杰斯罗杰斯 我我 认为认为 我我 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 I me主我与客我主我与客我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决定期待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8个月个月∼∼3岁岁))2.社会自我(社会自我(3岁岁∼∼13岁)岁)3.心理自我(青春期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期)成年期)n自我概念的主要因素:自尊和自信心的发展自我概念的主要因素:自尊和自信心的发展(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n                                                                                                                                                                                                                                                                                           我我(I)认为认为我我(ME)是个漂亮的孩子是个漂亮的孩子 现实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应该自我我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理当是怎样的人?我理当是怎样的人?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镜中自我镜中自我 二、身份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一)身份的定义n身份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身份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的自我认同n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n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是易变的 三、自三、自尊尊(一)自尊的概念(一)自尊的概念n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的结果,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价的总和自尊自尊 = 成功成功/抱负抱负 (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亲子关系家庭中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n社会知觉,又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n它包括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它包括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n印象是指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印象是指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知客体的形象n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光环效应(二)光环效应(三)刻板印象(三)刻板印象 四、印象管理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一)印象管理的概念n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他人对自己的印象n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是对他人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二)印象管理的作用(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n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n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n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合角色的社会规范n投人所好投人所好 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的概述社会动机的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一、社会动机的概念n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n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 二、动机过程二、动机过程需要需要————心理紧张心理紧张————动机动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心理紧张心理紧张——……——……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和动机一、亲和动机(一)亲和起源于依恋(一)亲和起源于依恋(二)亲和的作用(二)亲和的作用n满足个体某些社会需要满足个体某些社会需要n获得信息获得信息n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心理压力n避免窘境避免窘境 二、成就动机二、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n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高成就取,最终取得高成就n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较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较高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高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 (二)抱负水平(二)抱负水平n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n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n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n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三、权力动机动机n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n温特温特(1973):积极的权利动机和消极的权积极的权利动机和消极的权利动机利动机n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需求和对无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需求和对无能的恐惧能的恐惧 四、侵犯行为(攻击行为)四、侵犯行为(攻击行为)(一)侵犯的构成(一)侵犯的构成n伤害行为(身体伤害与言语伤害)伤害行为(身体伤害与言语伤害)n侵犯动机侵犯动机n社会评价社会评价 (二)侵犯的原因(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和洛伦茨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和洛伦茨2.挫折挫折—侵犯学说侵犯学说n侵犯强度与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侵犯强度与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n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n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三)侵犯的影响因素(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6.去个性化去个性化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一、社交情绪的概念n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一)社交焦虑n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二)嫉妒(二)嫉妒n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嫉妒情绪的特点:1.针对性针对性2.持续性持续性3.对抗性对抗性4.普遍性普遍性 (三)羞耻与内疚(三)羞耻与内疚1.羞耻羞耻n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不太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社会不太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绪体验n健康的羞耻感健康的羞耻感vs.不健康的羞耻感不健康的羞耻感 2. 内疚内疚n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不安、羞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n健康的内疚健康的内疚vs.vs.不健康的内疚不健康的内疚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n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1.超限逆反超限逆反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3.禁果逆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禁果逆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态度测量一、常用测量方法一、常用测量方法1. 量表法量表法n主要测量维度:方向和强度主要测量维度:方向和强度2. 投射法投射法3. 行为反应测量法(测谎仪)行为反应测量法(测谎仪) 第六节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一、沟通的概念 n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二、沟通的结构二、沟通的结构(一)信息源(一)信息源(二)信息(二)信息(三)通道(三)通道(四)信息接收者(四)信息接收者(五)反馈(五)反馈(六)障碍(六)障碍(七)背景(七)背景 人际人际沟通沟通流程图流程图信息发布人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干扰背景 三、沟通的功能三、沟通的功能(一)获取信息的手段(一)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二)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五)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五)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沟通质量的常用指标:沟通质量的常用指标:n信息传递速度信息传递速度n信息传递的准确度信息传递的准确度n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量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量n满意度满意度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二、身体运动和触摸二、身体运动和触摸(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二)触摸是人际沟通有力方式(二)触摸是人际沟通有力方式三、姿势与装饰三、姿势与装饰 四、人际距离四、人际距离(一)公众距离(一)公众距离(二)社交距离(二)社交距离(三)个人距离(三)个人距离(四)亲密距离(四)亲密距离 五、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五、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平等原则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一、人际吸引的概念n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形式n亲和亲和n喜欢喜欢n爱情爱情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与邻近(一)熟悉与邻近(二)相似性(二)相似性n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的相似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的相似n兴趣爱好等方面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的相似相似n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n年龄、经验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 (三)互补(三)互补1.需要的互补需要的互补2.社会角色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 (四)外貌吸引力(四)外貌吸引力(五)才能(五)才能(六)人格品质(六)人格品质n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n说谎、假装、邪恶、冷酷、不老实说谎、假装、邪恶、冷酷、不老实 第七节第七节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众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一、从众的概念n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持一致的现象 二、从众的功能二、从众的功能——社会适应社会适应三、从众的类型三、从众的类型(一)真从众(一)真从众(二)权宜从众(二)权宜从众(三)反从众(三)反从众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四、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一)寻求行为参照(二)对偏离的恐惧(二)对偏离的恐惧(三)群体凝聚力(三)群体凝聚力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一)(一)群体因素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群体成员的一致性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规模 (二)个体人格因素(二)个体人格因素1.个体自我评价个体自我评价2.个体自信心个体自信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社会促进一、社会促进一、社会促进1.结伴效应结伴效应2.观众效应观众效应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一、模仿(一)模仿的概念(一)模仿的概念n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2.相似性相似性 (二)模仿的意义(二)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模仿具有适应作用模仿具有适应作用3.模仿促进群体的形成模仿促进群体的形成 二、暗示二、暗示(一)暗示的概念(一)暗示的概念n暗示是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通过语言、暗示是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n暗示的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的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暗示者 (二)暗示的分类(二)暗示的分类1.按信息来源: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按信息来源: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2.暗示者目的:有意暗示与无意暗示暗示者目的:有意暗示与无意暗示3.双方接触关系: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双方接触关系: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4.按暗示效果:暗示与反暗示按暗示效果:暗示与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等;魅力等;2.被暗示者的人格特征、知识水平、性别被暗示者的人格特征、知识水平、性别和年龄等;和年龄等;3.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

      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 三、社会感染三、社会感染(一)社会感染的概念(一)社会感染的概念n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为其特点是:1.双向性双向性2.爆发性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接受的迅速性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二)社会感染的分类1.个体间的感染个体间的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八节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爱情爱情一、爱情的概念一、爱情的概念n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的特点:爱情的特点:(一)相异性:爱情是在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相异性:爱情是在男女之间产生的;(二)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二)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对成熟时产生的;(三)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三)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四)生理性:爱情有其生理基础,不是纯(四)生理性:爱情有其生理基础,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粹的精神之恋;(五)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五)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二、爱情与喜欢二、爱情与喜欢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一)依恋(一)依恋(二)利他(二)利他(三)亲密(三)亲密 四、爱情的形式四、爱情的形式(一)浪漫式(一)浪漫式(二)好朋友式(二)好朋友式(三)游戏式(三)游戏式(四)占有式(四)占有式(五)实用式(五)实用式(六)利他式(六)利他式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婚姻婚姻一、婚姻的概念一、婚姻的概念n婚姻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婚姻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n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按照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n婚姻的三种动机:婚姻的三种动机:经济、繁衍、爱情经济、繁衍、爱情 二、夫妻关系的类型二、夫妻关系的类型(一)爱情型(外貌型与人格型)(一)爱情型(外貌型与人格型)(二)功利型(二)功利型(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四)建设型(四)建设型(五)惰性型(五)惰性型(六)失望型(六)失望型(七)一体型(七)一体型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离婚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需求不满(一)需求不满1.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2.一方或双方性要求得不到满足一方或双方性要求得不到满足3.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4.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的满足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的满足5.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需求差别太大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需求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二)价值观念不一致(三)远离的(三)远离的“自我自我”1.两个两个“自我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2.利己的婚姻动机,只求满足,不做贡献利己的婚姻动机,只求满足,不做贡献3.遇到分歧时互不相让遇到分歧时互不相让4.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5.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和谐状态(四)夫妻的性差异(四)夫妻的性差异 二、离婚的原因二、离婚的原因1.结婚年龄偏低结婚年龄偏低2.因未婚先孕而结婚因未婚先孕而结婚3.短时相识就结婚短时相识就结婚4.父母离婚父母离婚5.有婚前性经验有婚前性经验6.夫妻角色不平等夫妻角色不平等7.对性生活不满意对性生活不满意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家庭家庭一、家庭的概念一、家庭的概念(一)家庭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一)家庭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二)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二)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三)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三)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和深刻最为密切和深刻 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结构(一)家庭结构1.结构要素结构要素n家庭成员的数量家庭成员的数量n代际层次代际层次n夫妻数量夫妻数量2.结构模式结构模式n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n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n联合家庭:夫妻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夫妻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 (二)家庭的功能(二)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 三、家庭生命周期三、家庭生命周期1.形成形成2.扩展扩展3.稳定稳定4.收缩收缩5.空巢空巢6.解体解体 推荐书目:推荐书目:n《《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埃利奥特埃利奥特·阿伦森(美)著,阿伦森(美)著,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年9月出版月出版n《《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第8版)戴维版)戴维·迈尔斯(美)迈尔斯(美)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人民邮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出版社2001年年1月出版,教育部高等学校月出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 谢谢!谢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