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范教学案例111 (1).docx
15页规范教学案例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而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读、书写、大小比较不存在任何困难,而对于以“十”为计数单位及11——20数的组成认识不多,但这个知识却是后续学习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个概念为起点,逐步学会掌握11——20数的组成,并能够简单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直尺、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欢迎各位小朋友来到我们数字王国,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数字王国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播放视频—你认识他们吗?) 师: 你认识他们吗? (认识)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和这些数字交个朋友吧!(板书:11~20个数的认识)请每位小朋友把我们的小助手(小棒)拿出来摆一摆,先摆出10根(电脑打开新授例题),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电脑播放例题)(左边十根表示10个一,右边一捆表示1个十)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摆一摆,说一说:我们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老师有11枝铅笔,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有11枝铅笔?请你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2、学习11的组成1)操作反馈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2)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板书: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还可以说)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3、学习十几的数的组成1)现在米老鼠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他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用卡片来表示演示课件:依次出示12、13、11、16根小棒,说一说:( )个十和( )个一是( )(2)我们也来很快摆出小棒,行吗?出示数字14、15、18、17、19)你是怎么摆小棒的说一说:( )里面( )有个十和( )个一。
4、学习20的组成1)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19根小棒,再放1根是几根?该怎么放?为什么?(2)说一说: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还可以怎么说?(3)20的末尾为什么是0?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揭示并板书课题三、生活中的数1、出示气球图怎么数?2、数学书第84页主题图小朋友在生活中这样的数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到图里面去找一找这样的数3、生活中还有在哪里看到或用到11-20的数?四、11-20的数序、大小1、出示10个数,小朋友你们会读这些数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提问:一共有几个数?从左到右数第4个是几?从右到左数第4个是几?中间有几个数?是几和几?2、这些数排成这样你喜欢吗?怎么排?下面我们把这些数请到一条神奇的线上?大家知道这条线有什么神奇之处吗?(1)读一读这么多的数你想读吗?请女生从7读到13,从11读到20,男生再来读一读从10读到19,从20读到13一起来读读,从0读到20,从20读到02)看数轴回答问题:11比( )大1,19比( )少1; 12<( ) 18>( ) 12<( )<18( )五、游戏中运用。
1、数一数(1)看到这条线,小青蛙要来玩一玩它是怎么跳的?(2格2格)这些数都叫双数剩下的都叫单数分别读一读2)小兔也来凑热闹看看它是怎么跳的?(5格5格)(3)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米老鼠奖励大家许多草莓,一下子引来5个小动物,它们想知道这些草莓有几个,却有不同的数法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2、猜一猜 (1)我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 )3)我在11和13的中间( )4)我比14多1的( )5)我比18少1的( )6)我和我的朋友是19的邻居六、全课总结,加以延伸1、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学会了哪些知识?3、还有什么问题? 七、板书设计:11~20各数的认识课堂实录师:来,我们收拾一下桌面桌面上应该有圆规、三角尺、铅笔,还有老师发的一张白纸请把其他东西,收起来,放到抽屉里 生:(纷纷收拾) 师:动作真快!(表扬完了,故意东张西望,先是迟疑,后是欣喜)我看到有同学桌面上还放了橡皮,正好是我想借的,谁愿意借给我? 生:(慷慨地,把橡皮举得高高;还有学生要从抽屉里拿出来,老师制止了) 师:(把周围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示出非常感谢的神情。
举起满手的橡皮)嗳,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猜一猜 生:(不明就里,有些木然有学生试探性地说 ) 生1: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生2:做魔术 生3:看橡皮是什么形状的 生4:用橡皮拼圆 师:(一直是微笑着,不置可否)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学生们笑了)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错了,也不白错,抓住 她 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生:(懂事地点点头) 师:这样,这节课我们就约定不用橡皮,好吗?把橡皮收到抽屉里我相信大家会守信用的老师把借的橡皮再还掉,学生们把橡皮收到抽屉里,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我为什么要借学生的橡皮呢? 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 这是自然的结果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我们做事情没有依赖的时候,自会多了几分慎重而现在的学生很是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 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逼学生静心思远,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错了,也不白错,抓住 她 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学生和我们老师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是 粗心 其实学生做错的原因一般都不是 粗心 ,往往可能是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
恩格斯说: 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画圆就仅仅是画圆吗?其实,画圆是通过画出的圆进一步认识圆,认识圆的特征不妨再一起分享其后的对应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会画圆了!会画圆的请举手学生们热情地高举起小手来,跃跃欲试)画圆一般得用圆规,古人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边画边想:我们是怎样画圆的? (学生们立刻投入地画起来,师巡视并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刚展示一幅不圆的作品,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意味深长地):孩子们,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想想这样的 不圆 是怎样被用圆规创造出来的? (学生们热情高涨,争抢着举起手来) 师(悠悠地):想 不说 继续欣赏! (学生会意地、开心地笑了作品4、5,是圆的,但一大一小,学生说 很圆 、 圆满 也有学生有异议, 错了 ) 师(思考状):我也有点纳闷了,要求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大家画出来是不是应该一样大?怎么有大有小呢? 师(疑惑地):(5幅作品一屏展示)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的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是不是看出画圆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汇报完 ) 师:是啊,圆心只能 一中 ,半径一定 同长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 圆,一中同长也 ,才知道以前听说的 圆心 、 半径 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 当时,讲到这里,我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心情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这个环节,学生画出的 不圆 、 大圆 、 小圆 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画法上的启迪、特征的彰显,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 留得残荷听雨声 的美妙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子来借学生橡皮呢? 讲 圆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应该教的,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但不应该一二三地 灌 ,而应该让学生自己 由误到悟 我回想到自己以前在黑板上的板画圆时,画出的圆总是不圆,于是赶紧把画出的不圆擦掉重画就像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在路上摔倒了,就赶紧爬起来,赶紧离开这块丢丑的地儿,生怕被人看见笑过之后,我想,为什么总是画不圆呢?要么是由于圆心滑动,要么是由于圆规两脚距离改变我追问:这不正突出了圆的特征吗? 不圆 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是不是不该随手擦掉呢? 因此,备课时,我就计划好,如果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不圆,就不擦,也不急着重画,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 为什么不圆? 这是对圆的特征的再理解。
进而,我思考:那学生的不圆的作品呢?怎么把它也用起来?因此我想到把学生的橡皮收掉 刚开始讲这节课时,我真是把学生的橡皮 借 得一块不剩,乃至学生不肯下课时,我问 为什么 ,有学生笑着说 我们要橡皮! 贲友林和郑俊选老师都对我 借橡皮 提出了异议,认为 收学生橡皮不好 、 这是不相信学生 我知道这意见很珍贵,很正确,但我又认为这是我多年研究 差错资源化 的课题实践,这是践行自己的 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教学理念,并且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牺牲一点点 小我 又何妨?因而我不想、也舍不得把 借橡皮 这个环节去掉不过,心里挺别扭的,就像明明知道自己 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长了一个疮 ,却讳疾忌医,于是很担心被鲁迅讽刺说: 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理当从善如流,那我能不能既保留 借橡皮 ,又吸纳两位老师的意见?两天后,我想到了 先借后还 的中庸之招 这样,在正式上课之前,看似不经意的整理文具,一借一还,一惊一乍,一波三折,师生情感在其中融通,学习心向在其中萌发 从推敲借橡皮的经历中我学到了什么? 回顾 借橡皮 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体悟到:被批评是幸福的,批评往往带来不同的视角,当从内心深处欢迎批评;批评是金,如果批评不是金,那它一定可以是点石成金的指头。
从割爱之痛回顾 借橡皮 的前前后后,我深深地体悟到:珍惜当下的一切,差错也是一种资源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 庄子曾说: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 ,他还说过,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一个有价值的创新设计,开始的时候都会缺点、疏漏甚至错误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放弃,那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 哲学家们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发展过程体现出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因此,借鉴大家的批评意见,对于原来的创新设计,取其精华,去其谬误,止于至善,是应当提倡的思维方式简言之,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 学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