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当代实验性音乐的探索与实践.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8371999
  • 上传时间:2021-12-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4.8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代实验性音乐的探索与实践 俞若愚摘要: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蓬勃发展,电子技术不断革新,以电子音乐为代表的实验性音乐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迅速发展出多种形式,渗透进多个领域,成为了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当代实验性音乐代表作曲家阿尔文卢西埃(Alvin Lucier)1965年创作的音乐作品,即《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为脑波分析器和打击乐而作》(1965)(Music for a Solo Performer for enormously amplified brain waves and percussion)而探讨卢西埃创作早期在声音装置艺术、现场交互式音乐和磁带音乐等领域所进行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关键词:实验性音乐;阿尔文卢西埃;《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为脑波分析器和打击乐而作》:J605 :A :1008-3359(2016)18-0069-04一、 阿尔文卢西埃及其早期创作阿尔文卢西埃出生于1931年,是美国当代作曲家,卫斯里大学音乐教授,是二十世纪实验性音乐、声音装置艺术的代表人物曾是“声音艺术联盟”成员,在探索听觉透视与声学现象领域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涉及科学技术与声音物理道具的探索,包括空间回响以及通过物理媒介的声音传导装置阿尔文卢西埃是一位高产的作曲家,1952年就开始了音乐创作在创作初期,卢西埃受到老师哈罗德谢佩罗的影响,创作的体裁主要集中在室内乐、管弦乐等传统音乐领域,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形成卢西埃自身的创作风格,也没有在学术界产生影响,但早期写作的大量积累却为卢西埃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十世纪初期,简约主义在艺术圈兴起并逐渐掀起了一阵风潮进入六十年代后,简约音乐也由此派生出来,成为实验性音乐中的一种音乐风格音乐界涌现出一大批如大卫贝尔曼(David Behrman)、拉蒙特杨(La Monte Young)、史蒂夫赖克(Steve Reich)、菲利浦格拉斯(Phillip Glass)和泰利莱利(Terry Riley)等崇尚简约艺术的作曲家受到同时期音乐潮流的影响,卢西埃的创作开始向电子音乐等实验性音乐领域延伸,并带有明显的简约音乐风格本文挑选了卢西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并标志着其职业作曲家开端的作品《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1965),分别从创作背景、创作技术以及创新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为脑波分析器与打击乐而作》(1965)图3-1《为独奏着而作的音乐》专辑封面(一)创作背景1965年,阿尔文卢西埃使用脑波信号作为音乐创作材料,成功举办了名为“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Music for Solo Performer)的现场音乐会《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这个作品的成功不仅成为阿尔文卢西埃创作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成为实验性音乐以及电子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作品这个作品的成功上演使得“脑波音乐”这个领域逐步走入当代音乐家的视野这首作品创作于1965年,当时的阿尔文卢西埃正任职于布兰迪斯大学他那时已经创作了多首室内乐作品、合唱作品和电子音乐作品,可是在新的创作上却遭遇到了瓶颈,这也使他对于自己早期所受到的音乐教育失去了信心纵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音乐潮流,卢西埃认为当时的十二音体系似乎由于发展的过于复杂而显得陈腐,而且逐渐显现出被淘汰的趋势;而同时期的磁带音乐似乎也仅局限于现有材料的延伸卢西埃感到自己当前的创作被禁锢于现有的条件框架和创作模式之中,他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创作观念正在这时他受到了同在Brandeis大学执教的富有想象力的物理学家爱德蒙戴文(Edmond Dewan)的启发。

      戴文曾向卢西埃这样描述:“当你被置于一个双眼不可视的情境(现称为冥想情境,即meditative state),你便会在脑中释放潜在的阿尔法(Alpha wave)信号这个信号非常的微小,但它却可以通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后,被人所感知①这个想法给了卢西埃创作的灵感,他希望可以将脑波信号作为音乐材料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在经过与戴文更深入的交流后,卢西埃开始着手研究如何用阿尔法脑波制造声音,反复实验如何捕捉脑波并实时监控脑波的流动,并开始研发设计这个作品所需的电子设备最终卢西埃创作了《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并在布兰迪斯大学成功上演了这个作品,这个作品成为了他创作上的一大突破,将他的电子音乐创作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个作品使在场的观众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也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尔文卢西埃也由这个作品开启了他的职业作曲家生涯二)技术分析人类脑波中阿尔法波(alpha wave)的频率为8-12赫兹,如果阿爾法脑波被信号放大器放大,并通过合适的变频器,它便可被人耳所识别阿尔法波会被人们睁开眼睛所引起的视觉活动或闭上眼睛所进行的思想活动所阻断,并且可以被简单的思想内容所控制在演出这个作品时,专业技术助理将脑波分析器(EEG)带在表演者的头皮上,分析器上的银质电极分别接触表演者的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脑波分析器获得表演者所输出的阿尔法脑波。

      同时设置一个电极对应表演者的一只耳朵、一根手指或身体的某一特定部位,使表演者可通过这个身体部位的活动来切断电波发出的声音这个阿尔法脑波是一个约10赫兹的低压脑波信号,当表演者进行思想活动时,脑波信号就会从头皮表面被探测到另一方面,这些约25微伏的脑波信号会通过一个14赫兹的低通滤波器被放大成为外部信号,并传输给若干高保真音箱这些音箱被放置在舞台区域,音箱面对着近处的打击乐器,当信号从音箱中播放出来时,就会触发这些打击乐器的共鸣参与《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整场音乐会的舞台上只有一位表演者,他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持续进行当表演者闭上眼睛,进入到不可视的思想活动时阿尔法脑波便会被触发,而当表演者睁开眼睛时,阿尔法脑波便会被切断而这些脑波会被技术助理有选择地控制,并连接到多个音箱,而每个音箱对应着不同的共鸣打击乐器 在整首作品中只存在两类声音:10Hz的阿尔法脑波,和多种打击乐器的震动声这个10Hz的阿尔法脑波本质上是一个正弦波,信号中其他的泛音已经被14Hz的低通滤波器所过滤,过滤后的振幅是接近线性的而音箱播放出的声音由于波形中缺少了泛音的部分,也成为对原有声音做出的唯一改变卢西埃偏爱于使用大型悬挂式音箱,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操作,可以创造出干净清晰的10Hz脉冲波形。

      与传统的乐器演奏,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的磁带音乐不同,《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作为早期现场交互型的音乐作品,在创作、实验和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很大的阻碍和争议首先,想要将表演者与脑波分析器、信号放大器、控制开关、多个音箱和各类型打击乐器等多种设备有序连接并正常运作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工作量以及大量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例如,技术人员需要对多台医学设备进行研究和设计,使其能为音乐表演服务;为了采集到的脑电波可以通过音箱被观众所识别,还需建立一个完备信号放大系统(作品最终完成约16个通道);以及对最后使用的乐器进行选择等等因此,卢西埃和技术团队自主研发设计了适用于这个作品的电子设备和整体的运行系统,而所有用于现场演奏的打击乐器也经过了卢西埃的重重筛选同时,在眼睛的开合和身体的轻微动作之下敏锐地控制阿尔法信号,并持续不断地完成一整场演出对于表演者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表演者必须开发和多次练习在非可视化的过程中控制阿尔法脑波的技巧无论经验多么丰富的表演者,也必须有能力去适应和应对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无法预测的问题,并且持续、快速地释放阿尔法脑波,向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表演就这首作品实时演出时的工作流程来看,《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这个标题却并不准确。

      因为为确保音乐的正常演奏,需要有人控制每个通道的音频信号,需要有人调节声场,需要有人按顺序打开音箱……因此,除了舞台上的演奏者本身,还需要台下的技术助理确保各设备的正常运作当然这些工作在数字化、自动化的今天似乎要简单许多,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仍是很难突破的难题卢西埃在后来接收采访中也曾说道:“如果电子技术发展的如当今世界一样,有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阿尔法脑波将会转换为数字代码被输入转换装置,那么阿尔法脑波便可以在没有助理的情况下控制它自己和音乐了”②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技术团队并没有复杂且完备的转换系统,卢西埃就尝试提前用磁带录下了脑电波并将音频加速,在某次排练中卢西埃把录音机与转换开关相连接,当表演者的阿尔法脑波信号传输出来时,录音机便被启动,接着就听到了一个比原始录音更高、更具有“幻觉”感的阿尔法脑波音频因此,卢西埃决定在作品演出时播放提前录好的阿尔法脑波,而将表演者现场传输出来的脑波作为控制信号或许卢西埃在实际演出中将阿尔法信号作为一个延伸理念而非实质材料的做法引来了一些争议但作品最后所呈现给观众的效果却准确地诠释了卢西埃最早对于作品的预想和想要展现地理念:表演者独自一人,非常非常安静地在坐在舞台上,然而他所释放出的人类思想的能量却如流水般涌出,弥漫到整个音乐厅。

      在随后的数年中曾有三位作曲家作为表演者演出过《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他们分别是曲作者阿尔文卢西埃、大卫都铎和戈登穆玛在不同的时期,拉里奥斯汀(Larry Austin)、大卫贝尔曼、罗伯特博纳特(Robert Bernat)等多位作曲家都担任过这首作品的助理1965年之后,也有音乐家曾用脑波信号作为材料创作过音乐作品,卢西埃的创作似乎已不再是独例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音乐程序迅速更新,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已大大的超越了电子音乐领驭,但是作为现场实时演奏类的电子音乐作品,《为独奏者而作的音乐》仍然是电子音乐史上的一大创举三)美学价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磁带音乐流行的时期,大批的音乐家都在尝试磁带音乐的创作阿尔文卢西埃自然也有磁带音乐创作的经验当这个作品构思之初,卢西埃也曾想过是否以脑波作为音乐材料而创作一首磁带音乐作品,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舍弃了如果继续这种创作模式,那么完成后的作品将与自己之前的作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甚至已经有作曲家写过类似的作品,另外还有作曲家用脑电波作为控制信号创作过合成器作品卢西埃意识到,人们对音乐的喜爱与兴趣,并不在于乐器本身,而是由人去演奏的过程因此我认为作者是更渴望通过这个作品,使观众看到乐器被人的大脑所控制的过程,感受和意识到音乐通过电子信号从表演者的大脑缓缓流出,是人类思想由内而外的表达。

      这种直接的感官刺激给观众带来的影响和感染力远超过磁带音乐生硬的剪接和晦涩的音乐语言所传达的意义作为这个作品中最关键的设备——脑波分析器,是每个医生所熟知的,甚至是每个人都有所耳闻的而将这样一台医学设备推出医院,放置在音乐厅,与表演者、打击乐器、音箱一起出现在舞台上这样的跨界,赋予了这台仪器新的意义,使之变成了艺术,或者说成为了艺术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正是由于这台仪器进入了音乐的领域,使人类的阿尔法脑波成为了一种驅动打击乐器的能量,也才使作者最初的一个灵感变为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同时,这个作品的创作形式和演出模式,也改变了表演者与乐器以及电子设备之间的关系在通常的音乐演奏中,是由表演者来演奏乐器的,演奏者与乐器之间是直接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在一般的电子音乐系统中,音箱通常是作为声音的播放者,是音乐播放的最终环节而在这首作品中,演奏者与乐器的直接关系被切断,虽然打击乐器最终是由演奏者控制,但在两者之间却增加了一系列电子设备,而音箱似乎也由音乐的播放者变成了一个传感器或触发器的角色,来引发这些真实的打击乐器产生自然的共鸣这似乎成为了这首作品在整体的电子音乐概念以及音乐表演形式上的突破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具有很多戏剧性的特征。

      例如,通常的音乐表演是一项很繁忙的工作,无论是钢琴、小提琴、打击乐都需要表演者通过身体的一系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