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索尔贝娄的世界并非完全绝望.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1621763
  • 上传时间:2017-11-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0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索尔·贝娄的世界并非完全绝望您现在的位置:读书 -> 读书首页_书评 -> 正文索尔·贝娄的世界并非完全绝望 22 日 16:08 作者: 宋兆霖 出自[中国图书商报]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邃的哲理思辨,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作家他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76年,他还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他的整个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看,贝娄是一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作家在贝娄的创作发展过程中,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派作家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还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某些观念他曾说过, “每一个现代的作家都具有一种关于历史的理论,我想,一直到最近为止,我的历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现代主义的” 他在作品中描写了“异化世界”和“寻找自我” ,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矛盾的“反英雄” ,也即“非传统英雄式”主角,运用了多种的意识流手法,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主义的观念与些同时,贝娄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对福楼拜、狄更斯、托尔斯泰、德莱塞等现实主义作家充满敬意。

      他不像乔伊斯那样要彻底摆脱政治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影响,也不像普鲁斯特那样倾注于主观的内心生活他并不同意现代主义作家声称的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是宣泄欲望的观点,他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认为作品应有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明确表明,他要立志成为一个“社会的历史家” ,主张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历史真实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受奖演说,最后一句话是:“还是康拉德说得对,艺术试图在这个世界里,在事物中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基本功的、持久的、本质的东西贝娄的作品题材广泛、色彩纷呈,但主要的是从各个视角、各个层面深刻地描绘当代社会的形形色色,揭露当代文明的种种弊端,批判当代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的各种丑恶,表现当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兴趣在于“揭示人类生存境况的秘密” 二次大战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美国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的发展,可是在这种“丰裕社会”中,由于物质主义和实利主义的进一步泛滥,愈来愈多的人只知不顾一切地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根本不去关心生命的目的和存在意义,人越来越失去人的尊严和价值,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冷漠无情灵魂被摧残,精神被瓦解,“人类所有高贵的道德情操,往往会被人怀疑为一种欺骗手段” ,从而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贝娄作为一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作家,本着自己对当代社会的敏锐观察,对当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代人的心理的精妙分析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以及现代人现代社会的思考,特别是一向以人道主义作为精神支柱的知识分子产生的精神危机,他们的异化感、危机感、沉沦感和他们的苦闷与迷惘贝娄本着自己作家的责任与良知,对世界前途深怀关注,对人类充满忧虑,对社会现实作了严肃探索,对社会道德作了真诚评价,对人生作着执着追求,对人性作了深入开掘,正如他自己所说, “要求能有一种更加广泛、更加灵活、更加丰富、更有条理、更为全面落实的叙述,阐明人类究竟是什么,我们是谁,活着为什么等等问题 ”贝娄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为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感到迷惑或失望的犹太知识分子,也即赫索格式的人物这些人都继承了古老的犹太文化的精髓,受过欧洲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现代美国的教育,生活在纷乱喧嚣的现代都市中他们大多有着一套高尚的理想,相信人生的价值在于维护人的尊严,追求某种高于现实的生活。

      可是在当代社会中,人道主义理想已被现实生活生活击得粉碎,他们的“高尚理想” 、 “高贵情操”和“诚实善意” ,已经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被人认为“脑子有毛病了” ,甚至被人怀疑为“一种欺骗手段” 他们痛恨这个世界的“荒诞、冷漠”和这种生存环境的“重压、无奈” ,他们的精神支柱受到了破坏,心理状态失去了平衡,于是他们一面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漫游,一面不断试图寻到一个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可是他们的追寻毫无结果,一个个都成了现实生活社会不合时宜的失败者,成了反英雄,成了没有立足之地的“晃来晃去的人” 可是他们并没有抛弃使人成为有人性的价值标准和存在,人们就能获得自由,从而肩负起做人的责任,产生出行动的愿望,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念贝娄的小说几乎都以大都市为背景,其中主要是芝加哥这不仅是因为贝娄长期生活在芝加哥,亲自经历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目睹了它的繁荣和衰败,对它有着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更因为芝加哥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代表和典型,是美国当代文明的象征和缩影贝娄笔下的芝加哥,如同狄更斯笔下的伦敦,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芝加哥从本世纪初就已成为美国工业文明的重镇和现代美国文化的象征,它表现了美国人民的开拓、创造精神,如今它又成了美国物质主义社会和实用主义文化的中心,它既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大都市,也是一个藏垢纳污之所,当代社会和都市生活的形形色色,在这儿暴露无遗。

      贝娄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正是在这儿经历和目睹了一切,从而使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了伤害,使他们不知所措,陷入了精神危机所以,芝加哥作为贝娄大部分作品的背景,实际上它是整个当代美国社会、当代都市文明的缩影一般认为,贝娄的小说大多有一个“从异化到协调”和“从自我怨忿到自我消失”的结尾奥吉·马奇发现生命的轴线后,本想找一片清净之地办孤儿学校,结果未能如愿,而是成了一个贩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赫索格最后回到路德村的乡间古屋说:“我对现状已相当满足,满足于我的和别人的意志给我的安排,只要我能在这儿住下去,不管多久我都会感到心满意足 ”有人认为,所以有这样的结尾,这表明个人的意志是无法与社会现实抗衡的,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妥协而趋于和谐;也有人认为是这些主人公碰到了壁、吃了苦后有了更多的现实感,因而只好在协调中保持尊严和立足点;也有认为这是以一种解嘲的方式使主人公在精神上保持某种优势;有的则认为这反映了当代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作者在内思想上的两重性贝娄作品的结尾在艺术上备受人们推崇,看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显然有着更为复杂的含意因为,奥吉·马奇最后一句话是:“当人们把哥伦布戴上镣铐押解回国时,他大概也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但这并不证明没有美洲 ”《赫索格》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他(赫索格)对任何人都不发出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都没有 ”赛姆勒和安纳德的遗体告别时则认为,安纳德虽然在发财致富方面不惜采用不体面的手段,然而他还是属于到现在还珍重家庭感情的那种好人,具有仁慈的心肠,他完成了人和上帝之间的“契约” 汉德森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现在轮到我起跑了,于是我一直跑着——蹦啊跳啊,沉重地跑着,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这静寂的北极灰色世界中,激动非凡地在一片纯白的大地上飞奔” 西特林和孟纳沙安葬了洪堡的遗骨后,发现一朵小红花孟纳沙问:“这是什么,查理?一朵春天的花吗?”西特林答:“是的我想这终归会发生的 ”贝恩在去北极之前则说, “我是一只同纵火犯一起逃跑的凤凰?让我看看还能做些什么,我是否能从这火灰里升腾起来 ”以上这些话和表现,都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具有某种暗示、反讽、隐喻和象征,颇为值得令人深思其中至少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主人公既没有完全失望,也没有走到终点,他们仍在奔向什么,因为他们从未抛弃使人成为有人性的价值标准王国,贝娄还曾说过“事实王国和价值标准王国不是永远隔绝的” , “生活中可能存在着种种真实,也许有些真实毕竟还是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中的朋友”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