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教育模式探索.doc
5页化工教育模式探索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推行化工原理实验超文本教学尽管十一五以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增加了高校实验装备的投资力 度,高校的实验环境和手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规模的不 断壮大,目前高校实验经费仍然非常紧张,实验设备不够完善,特别是人机矛盾 相当突出⑷在当前的状况下,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成为实验教学中极为重要 的手段近年来,我校以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模 板大力开展数字化网络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提供灵活的、开放的、适应于多层面、多对象及多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学支撑平台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我们以化工原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化工原理实验网络教学化工原理实验以资源共享为基础,我们不拘泥于现有教材上的知识,将本领域内最新科技成果与技术不断充实到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中,以文本、图形图1、音频、视频、动画、课件、网络课程等形式将化工原理实验流程图、设备结构图、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等置于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 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等可以反复地操作练习,重现实验内容和实验现 象,学生也能够随时掌握最前沿的实验技术。
特别是离心泵汽蚀现象、板框过滤 机的过滤和洗涤过程,实验过程很难看到具体的现象和过程,通过化工原理实验 动画、视频能够将整个过程进行重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网络教学平 台增加Aspen plus、ProIl等先进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自 学软件使用方法,利用流程模拟系统解决各类化工计算问题的技巧学生通过网 络教学平台,能够系统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随时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互动, 并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遗漏内容进行补充学习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增进了学生对 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真正实现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超文本化完善创新性开放实验条件,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放性实验是让学生在三基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 术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 欲望与主动探索的精神⑸在开放实验氛围下,学生能自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 研究项目,自由选择时间,查阅资料,组合资源,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提倡创新性实验教学,资助了 15000个大学生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⑹我院化工原理实验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符合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倡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自选实验的同 时,部分条件允许的实验可以全天候进行开放性实验整个实验将科研的基本方 法、技能和思维方法融入到实验内容和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实验设 计、拟定实验方案,测定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和评价实验结果,教师只起到督 导和引导的作用,学生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作为实验报告;整个实验从以教师为 主的模式完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激发其思考问题和动手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实验研究的能力另外,学院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 情三年来,学生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在国家级、 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学校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获得了大量奖 项,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其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活性炭/氧化亚铜复合材料催化降解卷烟主流烟气中HCN的实验研究的相关成果不仅在国外期刊上发 表,而且获得了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取得了不俗成绩这些课外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我院的 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已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得到了中央与地方 共建实验室专项资金的大力资助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为了使化工原理实验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改变以实验报告作为唯一手段的传统评价方法,考试成绩实行多元化,把实验预习情况、 动手操作表现、实验报告追踪、作业与综合测验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全面监控 学生实验学习过程实验完成后,学院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价和综合交流, 指导教师当场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岀修改意见,引导学生进行会诊,使学 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归纳提高,在此基础上综合评判实验成绩新的 评价体系一方面着眼于学生未开发的潜力,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与 他们当前实验能力与要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实验教学薄弱环节 和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达到反哺教学的目的通过初期 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生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更加规范合理事实表 明,改革后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趋合理,更加有利于学生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总结经验,在重视理论教 学的同时,进一步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性 开放实验及实验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