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pdf
7页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班级人数时间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制定年度训练计划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多年训练计划的种类;掌握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方法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的基本结构是如何构成的?难点:如何正确掌握不同类型的年度训练计划在训练实践中正确应用教学步骤年度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文件由于适宜竞赛条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点,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训练作为组织系统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 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是从事系统训练活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私划分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 或称训练期 ) 、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 或称过渡期 ) 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表11-1) 。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单周期 ( 包括单周期双高峰) 、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 一) 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随着人们训练活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安排己经越来越少采用了马特维也夫于 1965 年提出了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 图11-1) 在这一模型中,三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 个月、 4 个半月和 1 个半月 二) 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体能主导类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 首先是中等时间的,即运动时间在 8 分钟以下的耐力项目) ,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采用双周期安排根据 19831984 年对北京、 南京、大连少年夏季运动项目训练竞赛安排所进行调查的结果,而设计的中小学生全年训练分期的适宜模式如图11-4 所示按这一模式组织训练的特点是:一一第一周期自秋冬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起,至春夏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止(11 月至 7 月初 ) ,共约 8 个月。
第二周期自暑假开始,至秋冬学期期中考试止(7 月中至 10 月) ,共 3 个半月两个周期中以第一周期为主全年最重要的比赛在春季,区、市学生运动会应安排在春夏学期期中考试后3 周左右举行 (5 月底至 6 月初 ) 此外, 要安排好学期中(34 月) 的一系列比赛, 并力争在秋季期中考试 23 周前,即 9 月中旬左右,组织13 次校内或校际的比赛全年负荷量的高潮在寒假之中暑假训练中,学生亦可承受较大的总体负荷( 负荷量与强度均为中上)一一全年 4 次考试之前均应分别安排23 周的过渡或调整阶段训练有可能组织集中训练时,训练内容与手段应以游戏、多项练习及各种一般性练习为主无法组织集中训练时,可安排学生自己完成少量的训练作业: 每日 2040 分钟自我训练,以轻快的越野跑及各种球类活动为主,既能使学生保持体能水平,又能对复习迎考起到调节及恢复作用 三) 多周期按3 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中国游泳队则在1988 年参加汉城奥运会的训练年度中,安排了三个训练大周期,在奥运会激烈的争夺中取得了3 块银牌 1 块铜牌的优异成绩( 表11-4) 这里,我们提供4 种把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合理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方案,供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时选用 ( 表11-5) 。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 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式方法,以主要比赛日期为标定点,向回程方向依次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和比赛时期,以及完整的训练大周期( 图11-5) 这里, 我们以总计 1432 周的常规大周期为例,简述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工作步骤一)确定主要比赛日这是有竞赛日程予以确定的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常常再比赛前一年就确定了竞赛日程,以便于运动员有计划地组织训练过程要比赛阶段持续46 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将主要比赛日安排在主要比赛阶段的结尾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训练控制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参加主要比赛时,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已然过去的现象 三) 确定比赛时期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 周的热身比赛阶段, 两个阶段合起来就组成了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 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 四) 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在比赛时期前面加上612 周的准备时期,后面加24 周的恢复时期,即构成了一个总时间为 1432 周、 3.57.5 个月的训练大周期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尽管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年度训练计划有着鲜明的个体特点,但从训练计划的总体上看,又都具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里, 我们以双周期训练安排中的一个半年训练大周期为例,概括地归纳了一个完整大周期中的时期和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比赛及负荷的总体规划、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恢复及检查评定的要点等基本内容和要求( 表11-6) 一) 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与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对应,准备时期训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的时间,在一个大周期中通常是最长的为了更好地组织训练过程,人们一般把准备时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或更多的训练阶段在单周期训练安排中,由于准备期长达五六个月, 这一划分就更有必要而在这个过程中,训练的特点也从一般向专项、从局部向整体逐渐地转移 越接近准备时期的结束,训练的专项化程度越高,训练的整体性也就越强准备时期训练的第二个任务,是逐渐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准备时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这两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负荷的量较大, 强度相对较小 这对于重点发展耐力类运动素质、重点发展有氧代谢的能力是特的( 表11-7) 二) 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比赛时期的训练任务包括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己巳具有的竞技能力这样两个方面。
比赛时期训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作好充分准备,参加比赛,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已有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达到全年预定的训练目标为了保证训练任务的完成,比赛时期的时间一般也不应短于一个半月当然,为了准备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这三大比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全力以赴,尽最大的努力取得比赛的成功从计划的安排上要注意做到:安排好负荷的节奏,使运动员的体能变化在比赛时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技术、战术的掌握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但又不因过多的专项技、战术练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专项技术动作的超限抑制和重复泛化通过适当的热身赛和其他适应性比赛,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而又不因过多的比赛引起运动员的厌烦,甚至对比赛的恐惧采取各种措施( 包括训练的、社会的、宣传的等等) 激励运动员的进取动机,但又不能造成过高的激活状态应使运动员保持适宜的兴奋性水平,以求既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的潜力,高水平地参加比赛,又能保持高度的自控能力,有效地排除内外消极因素的干扰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与准备时期训练方法的特点相联系,比赛时期训练发展体能主要采用重复法,发展技能主要采用完整法,并较多地采用比赛法,以便综合地发展与竞赛密切相关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 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
当然,与此同时, 仍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间歇训练法及分解训练法比赛时期负荷强度大而负荷的量较小负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于可客观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 田径、游泳、举重、速滑等) ,训练的速度、高度、远度、负重量增加,而重复次数、训练的时间则明显减少将多种动作组成固定的套路去参加比赛,并力求获得较高评分的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 体操、武术套路、跳水、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技巧、绷床等) ,成套练习的比例增加,而单个动作的练习数量则大大减少以对手身体为攻击目标的一对一格斗性项群实战练习的比例增加,而无对手的个人练习的比例减少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依靠密切配合而表现出来的集团竞技能力决定胜负的集体球类项目( 篮球、排球、足球、冰球、曲棍球、手球) 训练中,两三人的配合训练、全队配合训练和实战训练的比重增加,个人技术的练习比重减少心理稳定性对比赛有重要影响的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射击、射箭等 ) 训练中,实射的比例增加,对运动员造成巨大心理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增多,而各种空枪预习、白靶射击则大大减少 三) 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运动员在几个月的紧张训练和比赛中,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都长期处于高度动员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不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的。
有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会提出进行休整调节的强烈要求训练大周期的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时期,就是为满足这一要求而组织实施的训练阶段恢复手段可分为自然恢复和积极恢复两种恢复时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全年训练的经验与教训,并制定下一年度的训练计划 周期训练安排中的恢复时期,应持续 11.5 个月 双周期训练安排的每一个周期的恢复时期,应持续23 周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达到恢复的目的,在恢复时期宜以游戏法、变换法为主进行训练这些练习能大大提高运动员的兴趣,运动员在新的环境以新的组织形式完成新的内容和练习,中枢神经系统会得到良好的调节,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体能水平恢复时期训练负荷的突出特点是要降低练习强度,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保持一定的量为此,在训练中多采用持续训练法,如慢速越野跑、较长时间的球类运动、自行车远行及划船等等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 ( 表11-8) 前者需持续不短于14 周的时间, 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 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 而后者通常安排于2-3 个月的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
中国游泳队 1988 年奥运会前的历时10 周大周期安排即表现了这一点( 表11-9) 训练安排中, 若只采用常规大周期,常常与比赛不断增多的现实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若只采用微缩大周期,又会阻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 正确的做法是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的时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参见表 11-5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比赛是训练的杠杆,只有通过比赛,运动训练的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 一) 比赛次数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的次数依项目的不同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异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比赛的次数较少,但比赛项目的范围较广,而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比赛次数较多而且项目渐趋集中随着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现代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比从前大大地增加了对比马特维耶夫于1964 年所发表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年度比赛统计数字和奥卓林于1982 年所提供的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趋势( 表11 一10) 比赛次数的增加,反映出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强度的明显提高,但是人体却不能承受过量的比赛, 在一次全力以赴的比赛后,运动员必须调整休息,使他们在精力高度集中、机体潜力被充分动员之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必要的恢复。
因此,比赛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每名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