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文化与安全生产.doc
17页和谐文化与安全生产和谐文化与安全生产前言:前言:企业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没有个体内心的和谐,就不会有企业整个肌体的和谐,更没有内部与外部的和谐关系也就是说,所有和谐元素最后都要归结为员工心理的和谐, “身心合一” “人企合一”才是构建和谐国投哈密能源公司的灵魂和根本;所谓和谐的心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保持一种和谐、和顺、平衡、积极的状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荣誉和利害得失事实证明,和谐的心态,事关人生事业的成败,事关公司的健康发展只有在健康的精神、愉悦的心理环境下,才能将员工个人的成长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体现“人企合一”,这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最高境界实现员工个体心理和谐,基础是自身调适能力的提高心理和谐是一种人生追求,需要在“定向”上下工夫实现自我内心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下大力气,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坚定自己的人生追求,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定力,把工作把事业当作终生追求,才能正确对待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使个体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融为一体,实现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相结合。
心理和谐是一种精神境界,需要在“定位”上着眼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战胜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自身的关系,不断提高自我应对困难、挑战危机的能力和自信心心理和谐是一种工作态度,需要在“定责”上着想企业靠我生存,我靠企业发展和谐国投哈密能源公司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只有人人有责、人人共建,才能实现人人共享不要总想我能够从企业得到什么,而是首先要问我为企业作出了什么有了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能以企业发展为己任,以做好本职为天职,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在诚实劳动中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这应成为每名员工最基本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公司的过程,就是塑造和谐心态、培育和谐思维的过程建设和谐公司只有从“心”开始,通过个体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才能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心理环境,营造平等友爱、公平正义、融洽相处、团结奋进的和谐发展氛围,形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企合一”的和谐精神境界,进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一、和谐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一、和谐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一)中国文化历史沿革1、大冰期时代“中国”地缘。
冰川融化,海陆变迁,沧海桑田2、中国的由来地缘之故:东、东南大海;西北大漠;西南大山3、从聚落到群系,从方国到国家,从帮国到帝国【春秋群雄争霸至秦汉政治】4、和谐是向往,战争是灾难(二)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1、主体意识:群我主体与自我主体地缘:封闭性与开放性信仰:君权与神权道德:忠孝与自我2、耻感或罪感取向:内敛与外向;谦逊与直达;权变与守正;他人反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自我感觉;上帝宽恕与群体谅解(三)和谐文化理念提出的前提1、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2、法律意识的强化3、人们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4、科技力量的主体作用5、国际地位攀升(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与问题1、态势:快速发展,资源枯竭2、问题 :收入加大,差距更大: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3、非稳定因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权利源与源权利;民族意识与民族管理;国际利益与国家冲突4、和谐利于团结,利于稳定,利于斗争是战略,是战术,是方式和方法二、和谐的内涵二、和谐的内涵1、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育焉 ”” ————《《中庸中庸》》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 ;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 “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达到中、和,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万物才能生长发育2、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欲不欲而民自朴 ”” ————《《道德经道德经》》意思是说:君主与卿大夫等当政者要心态清静,不要贪婪,不要好大喜功,不要干违反自然的事,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3、 “和谐”与安全生产的关联度(1)和:①“禾” 、 “口”②让大家有饭吃才能“和”③安全生产首先要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2)谐:①“言” 、 “皆”②让大家有民主权力才能“谐”③安全生产同时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4、和谐内涵中包含的几个关系(1)自我和谐:包括心理和谐和生理和谐(2)与他人和谐:包括家庭(夫妻,恩爱;子女,厚爱 ) 、同事(合作,礼让,尊重) 、父母(孝为先,父母无忧子为孝) 、朋友(真诚,感情和利益经营妥当) 。
3)与物和谐:机械——尊重自身的特性及机体的运行机制煤炭——从一种平衡达到另一种平衡过程 顶底板——尊重和运用其运动规律 水——尊重水的柔性向刚性转化的特性 (4)与井下环境和谐:风速(要宜人) 、空气(湿度、温度使人感觉可承受) 、照明(清晰,不强烈刺激视觉) 、瓦斯(不超限) 5)与制度和谐:科学性(符合规范、、符合规律、、符合规程) 、合理性(符合人性、符合公理、符合文化) 、可操作性(符合生理、符合现实、符合环境) 三、生产过程不和谐的表现与致因三、生产过程不和谐的表现与致因1、生产过程不和谐的表现与致因主要有:知识匮乏、心里问题、制度缺陷、技术缺陷、领导缺陷、环境恶劣、家庭事件、经济拮据、地质因素、生理缺陷等2、从心里问题方面引发事故的最明显的心理状态有:情绪心里、麻痹心里、侥幸心理、冒险心理、心里挫折、生活事件、精神不集中、生理心里疲劳、酗酒等上述九项之中,细分析也不是并列的其中冒险心理其实也是侥幸心理的一种表现,从大的方面分析可归并在一起心理挫折是情绪不稳的原因,而生活事件又是心理挫折的原因,这三项都与情绪不稳密切相关精神不集中则是情绪不稳、心理挫折、疲劳等多种原因的结果。
3、从情绪心理的主要表现有:(1)喜、怒、悲、惧等感受色彩 (2)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①心境 :如心情舒畅、郁郁寡欢、恬静、烦闷等 ②激情 :如狂喜、暴怒、恐惧、悲哀等 ③应激 :生离死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事业失败等 4、情绪心理与事故的关系:从引发事故这个角度来分析,还可以把情绪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三种状态(1)积极型:表现为欢快、激动,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在工作中出现轻浮、散漫(2)中间型:不易受外界刺激而波动,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情绪变化不显著,能保持平静、正常这是安全生产所要求的(3)消极型:当受外部刺激时,表现为忧郁、恐惧、压抑、打乱正常的动作4、麻痹心理主要表现:麻痹心理是导致矿工人为事故常见的心理原因其主要表现通常形象的叫做“三乎”:马虎、凑乎、不在乎,即工作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不遵守安全规章,不讲求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态度上大大咧咧,满不在乎5、麻痹心理产生的原因(1)主观上:工作责任心差,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2)客观上①认为客观条件较好,较长一段时间未发生事故②由于生产指标过高,压力过大,认为按规程干,完成不了任务,从而把安全放在脑后7、麻痹心理导致的事故种类:①扳道岔未停车;②多人集体扒车、跳车;③矿车带“病”运行而且在斜巷运输时不挂保险绳;④强行扒车;⑤列车未挂红尾灯,超车行驶;⑥违章扒车;⑦车未停稳扳道岔;⑧信号工、把罐工脱岗;⑨不经联系,在绞车道上行走;⑩无证操作。
8、心理挫折与情绪反应(1)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对人构成一种感情上的威胁,使人产生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2)人在受到挫折时,感情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的丧失,失败和愧疚的增长,从而形成一种紧张、忧虑、恐惧等复杂的心情9、心理挫折致因(1)自然环境因素:煤矿安全生产受到时间、空间、作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社会原因:社会上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等等的影响10、心理挫折表现:①攻击;②压抑;③倒退,即失去对自己控制,理智感降低; ④固执己见; ⑤妥协,用让步的办法避免冲突,以求得心理平衡或矛盾解决11、疲劳所致的情绪感受:①无力感;②注意失调,注意力易于分散,反应迟缓、怠慢;③感觉方面的失调,例如手疲劳时,触觉和运动觉的感受性会减弱;④动觉方面的紊乱,动作节律失调,动作呆滞或杂乱无章,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和自动化程度降低;⑤ 记忆和思维障碍,可能忘记技术和安全规程要求;⑥ 意志衰退,自制力和毅力明显减退,此时安全意识非常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正是由于疲劳而造成的心理歪斜,是三违普遍地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⑦ 睡意及瞌睡的出现,这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性抑制,而这对于引发事故却是最严重的、致命的。
12、工作时间与事故分布:根据人体生物节律,人在下半夜是最需睡眠的时候,这时,由于白天睡眠不足而引起的困乏,几乎到了自身生理上无法加以控制的地步,而产生了生理上强制性的抑制,进入了瞌睡状态而从一天 24 小时分类事故统计中,正是每天 0 时至 6 时是事故多发的时段13、酗酒致醉::(1)微醉:虽已话多,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但尚能控制自己;(2)轻醉:极为兴奋,舌根有些发硬,话语和行动有时失控;(3)深醉:基本失控,言语不清,腿脚松软,各种反应明显下降,神经已陷入麻痹状态;(4)泥醉:倒卧瘫软,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严重者造成死亡14、矿工酗酒心理原因分析:(1)家庭关系不和,家庭气氛不好;(2)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紧张;(3)劳动强度太大,工作太单调,缺乏劳逸结合的调剂;(4)思想疙瘩解不开,陷入进退两难困境;(5)隐藏心理罪恶感;(6)长期单身生活,或夫妻分居两地,或婚后性生活不协调等等从实际情况看,要在矿工中提倡戒酒,严禁酒后下井,这是一个必须长期反复做工作的问题如果能从更广泛的个人生活背景着手,通过家属协管会等方面做工作,帮助嗜酒者、酗酒者从正面逐步解决生活问题,从深一层的心理上找原因,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四、安全与和谐的相承性四、安全与和谐的相承性1、知足,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可以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身心和谐又可以大大增加生产的安全系数由此可见,知足--和谐--安全,是安全与和谐相承性的直接表现形式2、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了人与人、物、环境、家庭、经济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安全生产也就无法保证3、人际环境不和谐导致安全隐患人际环境问题导致生产过程中精力不集中、焦虑、恍惚,进而导致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应付等现象4、有了人与物的和谐,才会有安全生产(1)人是借助工具,即器物,而强大起来的如若脱离了器物,甚或与器物对立起来,人将永远地沦为弱者,沦为失败者2)反映在矿业生产过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处理诸如通风、排水、顶底板、水压、压力集中【孤岛】等问题,就会付出惨重代价5、应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1)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和谐,是古今和谐观的永恒话题;掌握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首要前提2)矿业生产过程,在照明、风速、温度、湿度、淋水、通道等方面必须符合安全要求,以营造生产者与生产环境的和谐局面6、人与家庭的和谐(1)高素质的母性是民族的未来(2)母性的伟大是家庭未来的希望(3)环境优造就优秀子孙五、和谐管理的方法等1、和谐管人的方法(1)和谐管人:人性假设““性善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