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2.docx
14页《荷塘月色》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3、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使用修辞描写的语言美、形象美 技能目标: 1、学习散文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3、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4、领会写作技巧,训练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感悟景物美,口味语言美 2、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3、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重点:学习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2、难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苦闷矛盾的心理;通过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与哀愁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很自信地说过: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大家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荷塘月色》,看他是如何从荷塘、月色这些寻常的事物中创造出“惊异”之美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三)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复述下来,并确定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2)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文中重点的字词。
1、字音梳理 小煤屑路幽僻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乍看 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2、我们看一下第一个问题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我们的复述以及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文章中句子)概括后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2~3段)(4~6段)(7~10段)(板书圆形) 3、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我的感觉怎么样啦”“我的心情怎么样啦”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 ⑴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讲解: ① 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文眼”那么什么是“文眼”呢?一句话简单地说“文眼”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资料]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② 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③ 句“且”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④ 句中“但”的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
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⑤ 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无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这时作者的心情“又颇不宁静”了 ⑥ 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总结: 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思考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 明确: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①)(②③)(④)(⑤⑥)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
因为作者又回到了原点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一)分段赏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的看了一下《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了解了文章的结构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那下面我们这节课我们就一块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荷塘月色图,欣赏作者笔下的美景 那下面有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4~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几幅景色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很好,朗读的很有感情那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组织答案…… 1、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月色下的荷塘(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分别写了: 荷叶——舞女的裙舒然展放,有动感美(比喻)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拟人比喻) 荷香——飘渺的歌声若有若无清淡飘逸(通感) 荷波——凝碧的波痕脉脉(拟人)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同学发言) 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小结:这段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