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清单.docx
38页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一、 世界人口分布1. 分布特征:极不平衡 表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集中于在沿海、沿河分布 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2.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自然条件优越;古老的文化中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济发达)、欧洲西部(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贸易繁荣)、北美东部(工业、金融业繁荣,经济发达)稀疏区:高纬度、高山寒冷区、干旱沙漠、戈壁地区、雨林(自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3.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4. 人口分布答题技巧:(重点)(1) 分布是否均匀(2) 分布趋势(例:**多,**少;从**向**递减/增)(3) 集中分布区(例:集中分布于**)(4) 分布规律(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联)(例:沿**分布;分布于**)补充: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重点)自然因素:地形:首选平原;热带选高原、山地;高原、高山(高寒地区)选河谷(谷地)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宜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优质充足河流:供水、航运、水力、渔业;军事防卫、旅游;带来深厚肥沃土壤(冲积土)矿产:多样丰富人文因素:经济、社会、历史、交通、文化、科技、政治、政策、军事、宗教做题例如:影响爪哇岛人口分布因素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 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 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从人文因素看 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位置优越,港口多,交通便利; 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 所以该岛人口密度特别大三、 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判断标准: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界线;达一年以上2.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3. 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4. 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重点)5. 推拉理论:人口移动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自然灾害、失业、环境恶化、教育落后、低工资)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医疗条件、高工资)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重点)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 土壤 水源 矿产资源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大型工程建设 (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 ) (高铁、动车 ) (三峡、都江堰 )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宗教信仰 (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西部迁移到东部 )政治因素: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上山下乡、国际难民迁移、各国战争 )7. 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重点) 不利: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对迁出地 有利:①利于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文化联系②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增加经济收入 不利: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对迁入地 有利: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③推动城市化发展四、 人口容量1.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2.人口增长历程(1) 工业革命开始之前: 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2) 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3) 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1) 自然资源(2) 环境条件(3) 社会经济(4) 科技进步(5) 医疗卫生(6) 文化教育(7) 政治制度答题借鉴: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文化教育、政治制度3.世界人口增长: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出率、迁入率共同决定的4. 人类不合理开发造成的问题(1) 人地关系失调,造成资源枯竭(2) 滥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3) 过度放牧,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4) 工业,大气污染以及水源污染5. 措施(1)人类和自然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保护环境,低碳出行;(3)垃圾分类;(4)节约资源;(5)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环境人口容量)(2)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不可以超过一定的限度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自然资源(由最短板资源决定);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日本);人均消费水平(奢侈品):地区开放程度(交通线)7.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临界性(到达警戒线);相对性(以前和现在对比);警戒性(措施)第二单元 城镇和乡村一、 城乡空间结构城镇概念: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居民聚居地乡村概念: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两者区别:城镇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1. 土地利用类型 建设用地: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 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2. 城乡空间结构(重点)形态特征区位原因商业区点状、条带状占地面积小,昼夜人流量不同,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城区或交通干线两侧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中心商业区点状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人口昼夜差异大位于城市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①便捷的交通;②快捷的网络信息交流系统工业区成片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交通便利地带(环境因素)①减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居住区片状、团状、点状城镇最基本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边缘上风向、河流上游或靠近环境优美的地方)高收入阶层集聚区;建筑质量好;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质量好;与文化区高地相连;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低级住宅区(与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低收入阶层集聚区;建筑物密度大;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质量差;与工业区低地相连;对教育投入较少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 特点:不同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各种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 较小城市:同心圆状(地形)、扇状(交通)和条带状 (城市地价)(2) 表现 较大城市:多核心状(城市地价)、棋盘格状其中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状况、政策、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等4.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特点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2)聚落空间形态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分散型乡村聚落:呈点状松散布局,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
如水稻生产区(村大、人多、较分散)半聚集型乡村聚落: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村小、人少、较集中)5. 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土地利用: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基础设施: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生态环境: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活文化: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的文化空间6. 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2)影响因素(重点)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高寒地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气候:中低纬度地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密度大,城市多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较少河流:具有供水;交通运输;军事防御功能矿产资源:因煤炭兴起的城市:山西大同因石油兴起的城市:玉门(甘肃酒泉)、克拉玛依(新疆)、大庆(黑龙江)因铁矿兴起的城市:攀枝花(四川)、马鞍山(安徽)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条件:是否便利(水运、公路、铁路等)政治因素:迁都行为(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旅游业:云南、西双版纳、桂林文化因素:宗教活动:耶路撒冷、麦加、拉萨教育科技:硅谷、班加罗尔、新竹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1. 地域文化概念: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和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的产物。
2. 文化概念: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3. 地域文化特点:地域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 4. 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域文化差异地区北方南方耕地旱地水田农作物小麦、玉米、甜菜水稻、油菜、甘蔗社畜黄牛水牛民居土坯材料,注重御寒砖瓦竹木,散热通风饮食面食大米运动项目溜冰游泳5. 徽派建筑:窄巷:提高土地利用率;主体以木为材;通风采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6. 红河哈尼梯田7. 分析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重点)(1)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2)找到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3)确定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不同尺度)(4)确定景观如何体现当地该功能区特点的(5)判断该景观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哈尼梯田体现的地域文化第一步,梯田的基本功能 农田第二步,梯田的位置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许多山地上第三步,梯田的地域范围 大尺度:中国西南山区小尺度: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四步,梯田的功能特点 体现了该自治州山区乃至中国西南山区农业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第五步,梯田的象征意义 当地人民勤劳的品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光芒。
二)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 在居民特色上的体现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