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整合观视角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docx
18页基于“整合观”视角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池国华 郭菁晶摘 要:传统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方法是基于“缺陷观”、“目标观”与“要素观”三种观点,对内部控制做单方面的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不足本文从“整合观”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逻辑框架,吸收“缺陷观”与“目标观”的合理做法,构建一套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形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为解决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Key:“整合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F832.51;F224 :A:1000-176X(2015)08-0075-08一、问题的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规避风险、提升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财政部等五部委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成那么,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究竟如何? 上市公司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科学并得到有效实施?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
这不仅有助于对比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上市公司风险管控水平的整体提升,还可以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提供信息与依据,为政府监管提供便利,使得监管部门得以及时掌握其监管对象的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从而确保其监管措施的及时性与针对性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却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一方面,关于内部控制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内部控制本身是企业内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措施,这意味着外部评价者必然面临着无法获取大量的内部信息或获取信息成本较高等各种困难而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大都报喜不报忧,外部人依旧很难从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信息中获取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的可靠信息,这进一步加大了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难度;另一方面,现有的规范体系导致可操作性较差无论是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还是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都是以原则为导向,方法过于复杂,需要大量的内部信息和高额的评价成本,缺乏可操作性,并不能很好地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针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主要有“缺陷观”、“要素观”和“目标观”三种基本方法。
三种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整合那么,如何将不同的度量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整合三种观点的优势并克服各自的不足,从而实现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全面度量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本文拟从“整合观”视角出发,以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依据,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逻辑框架,吸收“缺陷观”与“目标观”的合理内核,构建一套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最终编制出基于“整合观”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二、基于“整合观”视角的内部控制指数构建的理论依据COSO于199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明确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理论和体系集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之大成,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标准,同时也为本文基于“整合观”视角构建内部控制指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3年,COSO发布了修订后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新框架对原框架的主要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提炼和概括了17条原则比如,其针对控制环境的第二条原则要求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并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正是基于此原则,本文选取总经理与董事长二职合一指标来反映内部环境的有效性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是中国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权威标准,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提供充实的依据本文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设置即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为依据,而其配套指引又为本文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选取和构建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和指导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指出,企业办理担保业务若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企业应当依法制定和完善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根据该指引,本文选取对外担保指标作为衡量企业风险评估执行情况的二级指标之一随着SOX法案的实行以及中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方基于“整合观”视角构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提供另一方面的依据早期用于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缺陷观”,即采用内部控制缺陷的有无及多少或根据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评价内部控制质量[1-2-3]。
第二种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的方法为构建内部控制指数,根据指标体系设置视角的不同,该方法又分为“目标观”[4]-[8]和“要素观”[9-10-11]已有学者关于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研究的文献,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现有的三种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都各有其优势,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其无法全面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缺陷观”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缺陷也很明显一方面,该方法完全依赖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虽然我国已由自愿性披露转为强制性披露,但上市公司的监管尚不完善,强制性披露流于形式尽管从2010—2014年的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情况看,98%以上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但从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并不能得到有关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可靠信息;另一方面,“缺陷观”无法量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未考虑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的差异,无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构建内部控制指数的方法克服了这一缺陷,通过量化内部控制质量,使得内部控制质量的横向比较有了可行性其中,“目标观”从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视角出发,使用的具体指标具有精确的数值或明晰的分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赋值对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精确度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
但是,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部控制质量只是影响其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反向推断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偏离了内部控制的本质[5],且存在噪音要素观”克服了这一缺陷,从过程控制的视角出发,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框架构建内部控制指数,体现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然而,一方面,该方法设置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设计及控制措施等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大多内化于企业管理系统当中,作为外部的研究者很难获取数据;另一方面,运用该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多包含大量的定性指标,在对其进行定量化的转化过程中,往往运用专家打分法等主观方法,这就会带来评价原始数据的主观性偏差[12]综上所述,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已有的有关内部控制质量度量方法研究的文献等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有力的理论依据三、基于“整合观”视角的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本部分以内部控制指数构建理论依据为基础,系统阐述基于“整合观”视角的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原则和步骤一)内部控制指数构建原则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认为,指数构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可获取性原则可获取性是指所选取指标数据能够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监管部门已公开披露的信息中获取。
内部控制指数指标的选取应该避免使用那些无法获得或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才能收集到的指标,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2.使用高频性原则使用高频性是指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吸收已有评价体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如β系数、非标准审计意见等指标,都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且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外界的认可3.同类指标最优原则同类指标最优是指对于同一类型的指标,应当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的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例,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无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更能反映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二)内部控制指数构建步骤1.构建指标体系以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五要素为逻辑框架,设置一级指标,并以指数构建原则为准绳,吸收“目标观”和“缺陷观”的做法,科学合理地选择二级指标,从而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预处理对于可以从公开披露的信息中获得的具体数据,在预处理阶段保留原始数据对于违法违规、非标准审计意见等非数据信息,则根据不同的分级标准,将相关指标信息分为五个等级,并依次赋值为20、40、60、80和1003.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是为了消除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由于经济含义不同而导致的不可比性。
常用的无量纲化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线性比例法和功效系数法等郭亚军和易平涛[13]综合了标准化法和极值法,提出了极标复合法,力图在满足单调性、差异比不变性、平移无关性及缩放无关性等性质的同时,在区间稳定性及总量恒定性两个互斥准则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基于此,本文采用极标复合法对构成指标体系的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4.设置指标权重设置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和模糊评价法等该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受评价者主观偏好的影响较大,说服力和稳定性较差客观赋权法包括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该类方法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权重,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但该方法依赖于足够的样本数据和实际的问题域,通用性和可参与性差,而且不能体现评判者对不同属性指标的重视程度鉴于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且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没有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某一个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更加重要,因此,本文借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4]的处理方法,赋予各个指标相同的权重5.构建内部控制指数根据赋予的指标权重,本文对无量纲化后的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内部控制质量的综合得分。
为比较直观地显示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笔者将综合得分按以下公式转换成百分制形式:(三)内部控制指数构建框架如前所述,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应当融合“缺陷观”、“目标观”与“要素观”因为真正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完善的过程控制,又能够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将内部控制评价指数体系分为两个层级1.一级指标本文以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五要素为逻辑框架,分设五类一级指标,这五类指标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控制活动的设置依据,内部监督对其他要素的实施进行监督,信息与沟通在整个过程中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可见,内部控制五要素是相互支持,紧密联系的逻辑统一体因此,基于五要素设置的一级指标形成了构建内部控制指数的坚实根基2.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的选取上,本文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根据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内容,在一级指标下共分设十三个二级指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同时考虑“目标观”和“缺陷观”,一方面,重点关注强制性披露要求实施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审计报告的缺陷披露;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可观察内控质量方面,借鉴“目标观”的做法,考虑是否存在表明战略、经营、资产、合规和财务报告等目标没有实现的情况。
本文争取按照以上方式,使得所选取的度量指标既能反映内部控制的过程控制质量,又能反映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情况。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