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治制ppt课件.ppt
42页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220年年——581年年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年)•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4))•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第三章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2))•第四章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4))•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3))•第六章第六章 隋唐政治制度(隋唐政治制度(3))•第七章第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2))•第八章第八章 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2))•第九章第九章 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2))•第十章第十章 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2))•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2))•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近代政治制度(近代政治制度(2))•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民国、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民国、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2))魏吴蜀魏:魏:220-265吴:吴:220-280蜀:蜀:220-263西西晋晋265-313年年东晋317-419前前秦秦(( 350-394)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周(557-580)北齐(550-578)宋(420-479)齐(479-501)梁(502-556)陈(556-589) 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皇帝的名号制度一、皇帝的名号制度 谥号、庙号、陵寝号谥号、庙号、陵寝号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奏事、朝议、刺察奏事、朝议、刺察三、皇位继承制度三、皇位继承制度 “子贵母死子贵母死”制度制度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宗室制度、外戚制度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宗室制度、外戚制度宫省制度、服御制度宫省制度、服御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一、皇帝的名号制度一、皇帝的名号制度1. 谥号: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逸周书逸周书·谥法解谥法解》》 汉孝武帝、汉孝惠帝汉孝武帝、汉孝惠帝 武则天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2. 庙号:庙号: “祖有祖有功功、宗有、宗有德德” 高祖、高宗、太祖、太宗、高祖、高宗、太祖、太宗、3. 陵寝号:陵寝号:“长陵长陵”,, 茂陵、康陵、乾陵茂陵、康陵、乾陵 霸陵、首阳陵、将陵霸陵、首阳陵、将陵 ——守墓人守墓人 “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 ——县治、县县治、县名名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事奏事 朝仪朝仪 刺察)刺察) 1. 奏事和诏敕奏事和诏敕: (呈传方式与渠道)(呈传方式与渠道)奏事奏事:面奏、书奏:面奏、书奏 (自下向上)(自下向上) 书奏:章书奏:章 表表 书书 启启 议议 疏疏 封事、奏、章、驳议封事、奏、章、驳议诏敕诏敕:口头、文书(自上而下):口头、文书(自上而下) 谕、旨、策、制、诏、戒谕、旨、策、制、诏、戒——以简为之以简为之 魏晋以后,册书、诏敕总名曰诏。
魏晋以后,册书、诏敕总名曰诏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事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事 朝议朝议 刺察)刺察) 2. 朝议:廷议朝议:廷议-集议集议 廷议廷议—殿堂殿堂—朝见朝见—议论议论—决断决断—廷廷——朝廷朝廷 集议集议—百官议论百官议论-上奏议论结果上奏议论结果-决断 “參、议、平尚书事參、议、平尚书事” 常常集议常常集议—参谋班子参谋班子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事奏事 朝议朝议 刺察刺察)) 监察系统、使者、皇帝监察系统、使者、皇帝 *宰相宰相-百官百官-侍从侍从-机要秘书机要秘书 *多线控制多线控制——职权责交叉和互相牵制职权责交叉和互相牵制 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三、皇位继承制度三、皇位继承制度 法定标准:法定标准:“立嫡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吕雉吕雉——戚夫人戚夫人——“人彘人彘”“子贵母死子贵母死”制度:汉武帝、道武帝制度:汉武帝、道武帝- 孝文帝孝文帝 1)制定预立太子的制度。
制定预立太子的制度2)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官僚体系一、官僚体系中央:禁省官、宫中官、外廷官中央:禁省官、宫中官、外廷官 二相二相 八公八公 诸省诸省 诸监诸监 诸台、诸卿、诸卫、东宫官诸台、诸卿、诸卫、东宫官 地方:刺史、太守、县令长、乡(秩、三老、啬地方:刺史、太守、县令长、乡(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里魁、里正夫、游徼、亭长)、里(里魁、里正-100家)家)*王莽改制、西魏王莽改制、西魏-北周六官制北周六官制 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二、中央辅政体制二、中央辅政体制 二辅三公辅政体制,中朝官尚书辅政体制,二辅三公辅政体制,中朝官尚书辅政体制, 省禁官、尚书、三公多层辅政制及运行机制省禁官、尚书、三公多层辅政制及运行机制 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三、行政区划三、行政区划 州、州、 郡、郡、 县(侨州郡)、乡、里县(侨州郡)、乡、里州:刺史州:刺史—领兵领兵——州牧州牧州府机关:刺史州府机关:刺史行政:别驾行政:别驾 、治中、主簿、治中、主簿军事军事“主吏及选举事主吏及选举事”“主众曹文书事主众曹文书事”“主簿主簿”:文秘承:文秘承机构机构将兵刺史可开府将兵刺史可开府辅佐、政务、文书辅佐、政务、文书393人人 依次每等级减依次每等级减50人人郡府郡府太守太守 丞丞 都尉都尉行政行政军事军事县:令县:令 长长丞丞 尉尉 功功金金仓仓户户水水集集奏奏塞等曹塞等曹祭酒祭酒阁下阁下书佐书佐辞辞主簿主簿阁下干阁下干县三老县三老法法廷掾廷掾狱吏狱吏尉尉道桥掾道桥掾骑吏骑吏孝者孝者悌者悌者决决主设掾主设掾伍百伍百力田力田兵兵录事史录事史门士门士街卒街卒力或者小吏力或者小吏乡乡秩秩 三老三老啬夫啬夫 游徼游徼魏晋南朝魏晋南朝因循汉代制度因循汉代制度北魏北魏宗族督护制宗族督护制三长制三长制三长制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五里立一党长检查户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征发赋役办理民事诉讼办理民事诉讼北周:邻、里、党、北周:邻、里、党、 族族 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一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 二、二、 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一一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 1.法规法规 :: 曹魏初期承用汉律,后作曹魏初期承用汉律,后作“魏律魏律”18篇。
篇 晋代在魏律的基础上修订为晋代在魏律的基础上修订为20篇 南朝沿用南朝沿用“晋律晋律” 北魏诸帝有修律之举,孝文帝时形成较为完北魏诸帝有修律之举,孝文帝时形成较为完整的律、令、格、式整的律、令、格、式 北齐在北魏的基础上厘定北齐在北魏的基础上厘定“齐律齐律”12篇 北周制大律北周制大律25篇 “繁繁-简反复简反复”——完完善善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一一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 2. 司法行政司法行政 中央到地方层层上报和控制的方式中央到地方层层上报和控制的方式但当时的地方官是全能主义官僚,地方的民但当时的地方官是全能主义官僚,地方的民事诉讼之类的都有地方裁断,事关谋逆或事诉讼之类的都有地方裁断,事关谋逆或者关系到国家大事的逐级上报以至皇帝者关系到国家大事的逐级上报以至皇帝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二二 、监察制度、监察制度1. 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2. 对各级政府部门层层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对各级政府部门层层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3. 监察的权限和内容监察的权限和内容 1)谏诤)谏诤 2)监督弹劾)监督弹劾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兵役制度一、兵役制度 二、军事行政区划二、军事行政区划 三、军队编制和管理制度三、军队编制和管理制度 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一、兵役制度一、兵役制度 郡县征兵制、谪罪兵役制、招募兵役制、郡县征兵制、谪罪兵役制、招募兵役制、 世袭兵役制、发奴为兵制、世袭兵役制、发奴为兵制、 通过战争掠夺少数民族为独立军伍通过战争掠夺少数民族为独立军伍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汉族汉族——“肉篱肉篱”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二、军事行政区划二、军事行政区划 1. 中央军事行政:魏晋时期中央军事行政:魏晋时期—中军和外军中军和外军 北魏时期实行部落兵制北魏时期实行部落兵制-八个军府八个军府-中军中军30万万 西魏、北周时期建八柱国,设六军西魏、北周时期建八柱国,设六军-府兵制度府兵制度 指挥权指挥权——调动权调动权 “都督中外诸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最高统帅最高统帅2. 地方军事行政:曹魏时逐渐收回刺史太守的指挥权,地方军事行政:曹魏时逐渐收回刺史太守的指挥权,采取驻屯的方法,任命都督谋州郡军事(都督)主管采取驻屯的方法,任命都督谋州郡军事(都督)主管军队。
军队 后世因循持节都督制后世因循持节都督制—— 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都督都督等级等级都督诸军都督诸军监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督诸军使持节使持节持节持节假节假节得杀得杀二千石二千石以下以下得杀得杀无官位人无官位人得杀得杀犯军令者犯军令者假黃钺:专戮节将假黃钺:专戮节将持节都督制持节都督制3. 边关镇戍行政边关镇戍行政 边塞、交通要道、军事重地修建亭障、镇戍营边塞、交通要道、军事重地修建亭障、镇戍营堡堡——设置镇戍兵设置镇戍兵 防守 北魏设镇都大将、有的刺史兼镇将北魏设镇都大将、有的刺史兼镇将 镇镇——戍戍——戍主、戍副主戍主、戍副主——当地官兼任当地官兼任又在边境的重点地区设护匈奴、乌桓、羌、越、又在边境的重点地区设护匈奴、乌桓、羌、越、蛮、夷、戎等蛮、夷、戎等中郎将或校中郎将或校尉 三、军队编制和管理制度三、军队编制和管理制度 秦汉的军队编制对魏晋南北朝影响很达,但名称秦汉的军队编制对魏晋南北朝影响很达,但名称各代都有所改变,就是什伍进位编员没有改变各代都有所改变,就是什伍进位编员没有改变。
其他方面多受汉代影响其他方面多受汉代影响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官吏的选拔制度一、官吏的选拔制度 二、官吏任用制度二、官吏任用制度 三、官吏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三、官吏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四、官吏的等级和俸禄制度四、官吏的等级和俸禄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 一、官吏的选拔制度一、官吏的选拔制度 察举、察举、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辟署、征召、荐举、任、辟署、征召、荐举、任子、军功、计吏、上书、博士弟子和国子、子、军功、计吏、上书、博士弟子和国子、技艺、技艺、纳赀纳赀 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 二、官吏任用制度二、官吏任用制度守守 拜拜 领领 录录 平平 兼兼 行行 假假 试试 权权 知知 监监 参、掌、典参、掌、典署、督、护、待诏署、督、护、待诏 等等。
等等 1)候补之类:待诏)候补之类:待诏 -郎选郎选 -听选听选 2)试用之类:)试用之类:守守- 行行- 试试- 权权 3)拜授之类:拜)拜授之类:拜-授授-遗诏遗诏 4)兼领之类:领)兼领之类:领-录录-兼兼-行行-权权-护护-掌掌-督督-典典-都都-监监 5)参知之类:参)参知之类:参-知知-平平-议议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任用程序任用程序:按等级有不同的任用程序按等级有不同的任用程序 皇帝皇帝——中央官、高级官员、重要官员中央官、高级官员、重要官员 中央中央——地方官地方官 西汉西汉——丞相、御史丞相、御史 东汉东汉——尚书台尚书台 南北朝南北朝——吏部吏部任用限制任用限制:商人不准做官:商人不准做官 “三互法三互法”-本地本地-婚姻之家婚姻之家-兄弟子侄兄弟子侄 寒族不得为高官寒族不得为高官三、官吏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三、官吏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承袭汉代承袭汉代- 县、郡、州、中央、辅政人员的考县、郡、州、中央、辅政人员的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逐级进行考核核内容有所不同逐级进行考核最:最优最:最优—奖励奖励 — 提升提升—迁迁殿:最差殿:最差——追究责任追究责任 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 四、官吏的等级和俸禄制度四、官吏的等级和俸禄制度1.官秩品:秦汉官秩品:秦汉——谷物之量谷物之量——石石 曹魏曹魏——九品九品 南北朝时南北朝时——正从十八品正从十八品 官秩品是发俸禄的依据官秩品是发俸禄的依据2. 官爵位:奖赏、提高政治待遇官爵位:奖赏、提高政治待遇3. 官班阶:官班阶:“朝贺分班朝贺分班” ,基本与官秩相等基本与官秩相等4. 官职:官员的实际职务,与秩、爵、阶有联系官职:官员的实际职务,与秩、爵、阶有联系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俸禄制度:俸禄制度:汉代汉代——谷物计算谷物计算 最高秩万石最高秩万石-月俸月俸350斛斛-14公公斤斤——约约4900公斤,最低月俸公斤,最低月俸-3.6斛约斛约50公斤公斤三国三国——布帛、米麦布帛、米麦两晋南朝两晋南朝—米、绢、绵、钱、菜田、杂供给、米、绢、绵、钱、菜田、杂供给、 占田、职田、给力役。
占田、职田、给力役北魏北魏——无俸禄无俸禄-赏赐赏赐-有俸禄有俸禄-绝俸禄绝俸禄北齐、北周北齐、北周——回复俸禄回复俸禄-绢、粮食绢、粮食 第一节第一节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制度行政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第四节 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第五节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思考题 1. 简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简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 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 门阀政治、门阀政治、 宗主督护制、三长制宗主督护制、三长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