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第三章--翻译标准.ppt
14页第三章 翻译标准 ---- “天圆地方” 篇第三章 翻译标准 w 翻译标准 共核标准共核标准 对各种文体译文的基本要求 个性标准个性标准 各种文体的各自侧重点 理想标准理想标准 通常侧重文学通常侧重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的翻译共核标准共核标准 w 返回共共核核标标准准信息:信息饱满而准确 风格再现:译什么像什么 (即 得体) 可读性好:增彩不增意信息w信息是要复制原文多层面的信息,包括对原作语言词汇的含义、引申、褒贬、转喻、升降、文化意蕴,以至语词、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寓意指向的理解,从语用学、语言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所表达的社会、交际功能含意的体会,对原著作者的寓意运用习惯等的把握信息”是翻译标准的核心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紧扣原文的思想内容,就信息而言应对原文作者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不管译文的形式如何组织,如何安排,原文信息的传递必须得到保证,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断章取义,必须做到传神达意 w 返回风格再现w风格有三个层面:①作家的个人风格,如经典式风格,现代派风格,校园风格、乡土风格、庄重风格、赞颂风格、俏丽风格、讥讽风格、亦庄亦谐风格等;②文体操持风格,如小说、散文、诗歌、新闻、演说、法规条文、科技原理、应用叙事等的风格各异,不能笼统论之,译得千篇一律; ③人物的语言风格,特别是翻译小说、剧本时,人物的语言应与他们的身份相称译文中不应该出现译者个人风格的影子,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好译本消灭自己,坏译本消灭原作 w 返回w 可读性好w⑴要保证译文地道、通顺,力求避免“欧式汉语”或“汉化英语”,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琅琅上口,读而不倦;⑵避免译得太俗(小说中有些人物对白除外),应适当进行一些文字润饰(要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相一致)。
比较下例3个译文:w w 返回译1: 这部小说是他名声的开始 译2: 这部小说是他的成名作(成名之作) 译3: 这部小说使他名声大振(声名鹊起) 例1: This novel was the beginning of his fame. w 返回 译1.新年一开始,这个地区就经历了一场大雪 2.新年一开头,这个地区就下了一场大雪 3.新年伊始,这个地区就普降瑞雪 4.新年伊始,一场瑞雪就纷纷扬扬地降临了 译1.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outlet for agriculture lies in mechanization. 译2. The key to agriculture is mechanization. 例2: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year, this area saw a big snowfall. 例例3: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译例分析w 返回(例1)译1显然是直译,忠实原文,无语法错误,有基本可读性,但属于“大白话” ,令人无法产生阅读兴趣,但稍加润饰就会立即生辉译2和译3又有所不同,译文有了明显的动态和静态之分 (例2语言稍正式)译1是大白话;译2为口语体,通顺流畅;译3是书面体,可读性较好;译4不仅是书面体,可读性好,而且有动态翻译效果 但不能译为“瑞雪兆丰年”,因为句中只有“瑞雪”,没有“丰年”,否则就成了“添枝加叶” (例3)out有很强的方向性,往往暗示从一种不好的境遇中挣脱出来,因此容易误导外国读者以为农业已陷入了困境 个性标准个性标准 w各种文体的翻译在保证达到共核标准的前提下,还应该各有侧重点法律、合同、条约、公文、宣言、政论文体等的译文强调准确性,所以在完整传达原文信息前提下,译文多采用直译法,力求尽量贴近原文的语言形式w科技文章的译文重视严密的逻辑性,并合乎行业术语的表述规范,也侧重直译法w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在体现共核标准的基础上,还得满足美学欣赏的要求,不但要译词语,还要译含义,译趣味,译神韵,更要追求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有时需要避开或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即需要译文的语言重组和再创造。
w 返回 理想标准理想标准w译文应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形似”与“神似”的珠联璧合,从阅读感受上达到原文的语言水平和阅读效果当然,译文永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w 返回例例1::The U.S. joins in welcoming tothe U.N.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C., Vice-Premier Qian and the Foreign MinisterTang, Ambassador and their colleagues.分析:翻译的难点在于joins in welcoming,因为暗含了中美关系的微妙以及美国对中国代表团的态度,故需斟酌措辞,还要考虑句子的通顺。
w 返回译1:美国加入到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外长、大使和他们的同事来到联合国的行列中 “加入到…中”被分割,语流不畅 译文2:美国加入到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来到联合国的行列中,中国代表团此行包括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外长、大使和他们的同事 语流通顺但原文强调的内容和重心却发生了变化 译文3:美国同其他联合国成员国一道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外长、大使和他们的同事来到联合国 表现出美国的态度是不积极、不主动、不情愿的 传达出潜在信息,w 返回例例2::“ You’re old enough to know better.”分析:难点在于know better和地道口语的运用例例3:: “Can you go to see a film together withme this afternoon?” “But this is a bad day.”分析:要考虑中西方社交、文化和情感差异,西方人直截了当、回答简洁,而中国人比较礼貌、含蓄、周到,回答会考虑到问话人的情感需求。
例例4:: 听到这话,他心里一跳,脸色变了听到这话,他心里一跳,脸色变了例例5:她听人说深圳遍地是黄金,于是就来了她听人说深圳遍地是黄金,于是就来了分析:难在用地道英语表达“心里一跳” 和“遍地是黄金”,应突破原文形式,挖出真实含义 译例比较分析w 返回例2:译1:你年纪大得足够知道更好的了 译2:你都长大啦,该懂事儿了 译3: 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懂点儿事儿了例3.译1.“但是今天天气不好 或 “今天真糟糕 译2: “哎呀,不行!” 或 “但是今天不行!” 译3.“呃,真不凑巧,我今天忙,改天怎么样?” 例4. 译1:Hearing this, his heart jumped, and his face became pale. 译2:At this, his heart missed a beat and he became pale.译例比较分析w 返回例5:译文1:She heard that Shenzhen is a wealthy place, and then she came here. 译文2:She heart that there are lots of opportunities to earn much money easily in Shenzhen, and then she came here. 译文3:She had been drawn to Shenzhen by tales of unimaginable wealth and earning much money easily he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