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项目研究_紫金县茶业经营模式的探讨.doc
6页紫金县茶业经营模式的探讨紫金县茶业经营模式的探讨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这过程中,许多实干家和当地政府官员都为农民脱贫致富、农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刻苦耐劳的精神,但由于文化素质、自然条件等原因,他们又常常苦于没有适当的理论指导,一些在别处成功的经验在本地由于具体情况和条件限制往往发挥得不尽人意这就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本地情况,消化吸收外地成功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本地现实情况的发展模式公司+农户”这一农业产业化模式在广东的新兴县取得了成功,诞生了温氏集团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时间,广东甚至全国许多地方争相仿效,政府大力推广这种发展模式然而,紫金茶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成功都是有条件的,都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实现的,生搬硬套只会弄巧成拙1 前言贫困山区要脱贫,首先要找准优势,其次是找对发展模式紫金是农业县,工业不发达,农业也没有形成优势就紫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言,发展高山茶业是有前景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走向市场,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同样,紫金的茶业发展也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现在农业产业化已有几种模式,其中,“公司+农户”在许多地方、许多行业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为了早日脱贫,实现农业产业化,紫金也在大力推广这一模式然而,由于紫金茶农的特殊性,紫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茶叶生产工艺要求特别等原因,“公司+农户”的模式并不十分奏效紫金附城区的黄花茶场在走着一条与之不同的路——庄园式的茶业经营模式事实证明了黄花茶场这条路是走对了究竟紫金的茶业发展采取何种模式为好,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一旦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司+农户”并不是紫金茶业经营的最佳模式,就可以解放许多人的思想,尤其是紫金的领导干部们的思想,而走其它模式发展茶业的实干家们也可以放下包袱,大胆去实践,从而使紫金的茶业发展更有生机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选取典型个案进行剖析,结合理论的、逻辑的方法,从紫金的具体情况入手,最终得出紫金茶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其发展方向,并揭示了在紫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政府应起的作用 2 一个特例——两种模式的比较紫金种茶始于明代,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尤其绿茶生产具有良好的传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引种的混杂,质量低,产量也低,原有的茶园现已荒废近年来随着有关扶贫工作开展,从广东潮州饶平县引种白叶单枞茶,发展面积仍有限,仅约100公顷左右,体制多样,有企事业单位兼营的,有农民专业户自种自制自销的,还有农户零散种植依靠公司收购茶青的。
作为我们调研的重点——黄花茶场,它的前身是紫金供电局的扶贫基地,后来由供电局招标承包给了私人,供电局扶贫期间的费用由承包者在三年内付清现在黄花茶场基本上是由个人经营,自负盈亏目前,黄花茶场与其它事业单位的扶贫茶场比较,经营情况良好,而它又不是通常所推行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而是采用生产责任制方式,即庄园式的经营模式,它的成功为本文的论证提供了一个事实依据如果黄花茶场的经营条件是紫金县普遍具备的,则它的庄园模式就可以为紫金县其它茶场所用 黄花茶场有茶园300多亩,有一个小型的加工厂,已经拥有一套茶叶加工设备,有一间茶艺馆作直销店,以茶艺带动茶叶的销售,是产、加、销一体化的组织茶场土地使用权属于茶场,茶场雇当地的茶农为其服务,茶农不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提供一种劳务,按质按量收取报酬茶场请了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茶学专业的老师作技术指导,还从广东饶平、福建省等地聘请茶师傅主持茶叶加工生产,茶青、茶的质量都受到茶场的控制,对雇佣的茶农,茶场只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在其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只有300多亩的茶园),管理和监督的成本不高,而且降低了从外面收购茶青数量不够或质量不佳或送货时间不适合等风险,茶场运转比较顺利。
黄花茶场采用庄园式的模式取得了成功,同样是由这一私人老板经营的另外一个茶场——南岭茶场则出现了问题南岭茶场和黄花茶场不一样,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模式它只有一个茶叶加工厂,茶青的种植与茶场无关,它只负责向茶农收购茶青进行加工,统一出售成品茶茶农是为自己种茶,茶场预先和茶农说好,以一定的价格收购茶青由于起初茶农数量不多,茶青数量不足,为了鼓励茶农种茶,茶场曾把茶的收购价定得较高,结果种茶的人多了,甚至连不适合种茶的地也用上了,茶青的数量有了,但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茶的制造工艺是很讲究时间的,采茶有个时间的规定,晒青、做青、杀青、揉捻、造形等都是采用机器设备,也需要统一时间而茶场面对的千家万户茶农,居住分散,山地多,交通极为不方便,客观条件造成了茶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到茶青,这又给统一制茶带来麻烦,茶的质量在这里打了折扣;另外,茶农也是经济人,只要有寻租的机会,他都会抓住茶青的检验比较麻烦,通常国外大公司和茶农之间是要签订合同的,他们根据茶农送来的茶青样板定价,到茶青交货时,采取随机抽样检查方式,如果货物对板,则按合同执行,如果货物不对板,则另行处理,这样也还存在一个漏洞,更何况南岭茶场规模不大,根本就没有检查机制,原来说好以茶质量等级定价收购的约定执行不了,这是由于当地都种同一种茶,质量差别不大,故基本是采取统一价。
因此,茶农的收益是根据茶青的数量而定,为了使数量增多,茶农就会把一些不合制茶要求的茶青也采下来,与合要求的混在一起卖,茶场也只能收下除此之外,还有个茶叶安全问题虽然茶叶和其他农作物相比,需要的农药不多,但还是需要用农药来杀虫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一般茶青的采摘要在喷农药后一定时间才能进行的,种茶是茶农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喷农药是他自己决定的,茶场无法知道茶农交来的茶是否已过农药安全期,因为检查也是复杂的,茶场只是一个小加工厂,成本大收益小,一般不进行茶青的农药残留测试为了使茶青的数量多些,茶农会把没过农药安全期的茶青采下来(因为如果等过了农药安全期,有些茶青又变老了,就不适合制某些茶)由于紫金种茶的农民还不多,而茶叶加工厂已经投产,如果茶农不把茶叶卖给茶场,则茶场经营就会发生亏损,因为固定成本已经发生,工人工资以及其他一些变动费用都已发生,如果没茶青制茶,就无法抵偿前面发生的费用即此时是卖方市场,茶农有可能违反先前约定,不给茶场茶青由于茶场与茶农先前所定的只是一个约定,没有规定交付的数量,收购价也只是个参考价,故不产生法律效用,茶农不给茶场茶青,茶场也没办法,因为茶树是茶农自己投资生产的,他有完全的自主权,可以选择不卖给茶场,这就使到茶场面临茶青数量没保证,茶青质量也没保证的困境。
当然,对茶农这种机会主义,茶场可以在下一次的交易中进行报复(不收购该茶农的茶青),但只要茶青供不应求,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形在南岭,虽然种茶已有一定历史,但茶青的数量还是不多,茶场还会面临茶青数量和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从黄花茶场和南岭茶场的两种经营情况看来,目前,黄花茶场的庄园式管理比南岭茶场的“公司+农户”的模式效果好3 紫金县茶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在紫金,黄花茶场庄园式经营模式比南岭茶场的“公司+农户”模式要好,能否得出紫金发展茶业更应该采取庄园式呢?因为这两个茶场是特例,除非可以论证到紫金发展茶业的情况与采取庄园式经营的黄花茶场的条件基本吻合,这个答案才是可能的 紫金,是广东河源市的一个山区县城,位于粤东中部,地处东经114゜64’至115゜30’,北纬230゜10’至2345’,即东江中游东岸,东连五华县,西接惠阳、博罗,南邻陆河、海丰、惠东等县,北向河源市城区和东源县,地理上处于不偏不倚的山区封闭地带这里交通不便,信息差,鲜活农产品销售难紫金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紫金县总面积3627平方公里,在广东屈指可数,但耕地的比例却比较低,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如苏区镇和南岭镇,地处莲花山脉,水和田还不到一成,山地占90%以上,而且许多可用山地都在海拔600米以上地带。
在这群山叠嶂的高海拔山区,高山气候十分明显,雾多,有的地方常年受大雾遮盖,空气相对湿度大,光照弱,昼夜温差大,特别是秋风来得早,限制了许多农作物的发展要在不足10%的山坑梯级农田上开发大田作物或开展精耕细作农业都是不容易的穷了几十年的紫金农民生产热情高,但技术不足茶叶的生产技术相对容易操作,特别适合山区千家万户推广于是茶业凭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了紫金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然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紫金一大缺点,茶种出来了,不知往哪里卖往往是茶农在宜茶山地种上一些茶树,收获以后按传统方法自己制茶,然后自己享用或送给亲戚朋友茶的制作没有走向市场,茶的消费也没有进入市场,紫金种茶有几百年的历史,仍然没有走出小农经济的圈子传统的手工加工可以制得好茶,但数量有限,形成不了规模经济,而要大批量机器生产茶叶,普通的茶农又支付不起,没有公司作生产的强大后盾,茶叶的生产是上不了规模的即使是技术掌握的比较好的茶农可以生产出多余的茶叶,由于交通不发达,与外界联系不紧密,没有市场信息来源,茶叶的销售也成问题由此看来,紫金茶业发展基本模式是茶农种植茶青,茶场或茶公司负责加工、销售 一种模式是否可行,要看其是否有效率,即能否既提高农民生产的热情,降低公司的监督和管理成本,又保证茶农和茶叶公司的收益稳定。
从理论上说,农业是不适宜进行集体劳动的(茶业也是如此)因为其责任不清,报酬计算困难,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管理和监督成本高除非是参加集体劳动的人都是大公无私、品德高尚的人,否则,只要有一个人使坏,他就可以搭上集体的便车,在长期的学习、博弈中,参加集体劳动的人都会慢慢地偷懒,都在寻找搭便车的机会人民公社的失败足以证明这一点要保证茶农生产积极热情,最根本的是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只有当茶农在自己有使用权的土地上种茶,或种茶收益受到保护时,茶农才感到是为自己种茶,他才会有积极性去照料、管理茶树这里暗示了这样一个假设前提:紫金农民是理性的,他看到种茶的前景;他又有市场头脑,看到单靠自己的力量制不出好茶,也卖不到好价钱,只有把茶青卖给茶场或茶公司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紫金的茶农基本满足以上假设,按理说,紫金的茶业经营走“公司+农户”的模式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公司+农户”模式有个深刻的内涵是:市场是完备的,且双方可以重复进行博弈,不存在被对方锁定的可能这点是紫金所不能满足的,首先是茶业市场不完备,市场主体数目不够大,市场游戏规则不能很好遵循,总是存在某一方寻找其它途径达到目标,其次是由于市场不完备,市场主体的双方都容易被对方锁定。
茶场或茶公司与茶农相比,前者的投资成本比后者高,且投产建成后,短期内资产具专用性,只能制作茶叶(其销售环节较为好一些,转换成本稍为低些)由于茶场或茶公司的加工环节具有锁定性,如果茶农不按原先约定交付茶青(因双方没有签合同习惯),或即使双方法律意识增强了,有合同作约束,本期交易按合同执行,在下一轮合同签订时,茶农可以要求提高茶青的收购价,使茶公司生产成本加大,如果茶公司不就范(紫金的茶农数目不够大),很可能茶公司不能维持下去,或茶农不按茶场规定时间采茶青交售,也会影响茶公司的正常运作作为茶公司或茶场一方,总是希望茶青数量可以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们并不想采用“公司+农户”模式,而是更倾向庄园式的经营方式,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作为茶农,同样存在锁定的问题茶树、农药、肥料的购买都要投资,在农户自己种茶时,这些投资都是自己支付资本锁定还是一个小问题,可是山地一旦种上了茶树,就不能种其它山地作物,即使可以转作他用,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茶公司压低收购价(没有合同时,这种情形很容易发生,即使签订了合同,本期不发生,也难保下期合同签订时不压价)由于市场不完备,茶农很难找到其它合适的茶公司或茶场,只好低价售出茶青。
只要收购价还能保证茶农保本或稍有盈利,茶农就还会种茶,而不是将茶地转作他用这样茶农就处于茶公司或茶场的控制之下,风险和收益不成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