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讲_古人的姓氏名字号.ppt
44页第四讲第四讲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古人的姓氏名字号一、姓氏的起源一、姓氏的起源1.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姓”甲骨文:《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班固《白虎通义·姓名》:“姓者,生也!”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女生为姓,故姓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嫪之类是也 一、姓氏的起源一、姓氏的起源2.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甲骨文: 王恩田:“氏字实为‘支’字初文,其字形象水之支流形……斜出的直划表示水之支流 姒姓之下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芈姓之下有:熊氏、昭氏、屈氏、景氏等 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袁庭栋:“最初的‘氏’,大体上应当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1.姓的来源方式(1)图腾感生说 夏人姓姒,是因为“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
商人姓子,是因为商人的祖先契是其母亲简狄吞食了燕卵后怀孕所生《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人姓姬,是因为周人的祖先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后稷是其母亲踩了天帝的脚印后所生《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1.姓的来源方式(2)地名转化说《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1.姓的来源方式(3)吹律定姓说 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吹奏音乐,依其声音来确定姓氏,这种说法固然美妙、浪漫,但显然是作者的主观臆测之辞,其距离姓氏由来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2.氏的来源方式(1)以国名为氏 在《左传》中,晋文公称晋重,鲁僖公称鲁申,蔡庄侯称蔡甲午,郑文公称郑捷,齐昭公称齐潘,楚平王太子建称楚建,宋戴公之孙称宋督,即是以国名为氏。
今天的许多常见姓氏,如鲁、吴、陈、邓、江、蒋等,也均是源于古代的国名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2.氏的来源方式(2)以官名为氏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对晋国大臣籍谈说:“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其他如太史、太祝、太卜、太师之官,各诸侯国皆有,因而史氏、祝氏、卜氏、师氏在周代非常普遍 以史氏为例,周有史佚、史兴,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龟、史墨,楚有史黄,卫有史猷、史狗、史朝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2.氏的来源方式(3)以邑名为氏 屈原,其先祖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在楚国任莫敖,被封在屈邑(今湖北秭归县),瑕本人以及他的后代便以屈为氏,称屈瑕、屈完、屈原等 商鞅,《史记》说他是“卫之诸庶孽公子”,因而以国名为氏,称卫鞅但卫鞅到秦国后,帮助秦孝公变法,并率众大败魏军,迫使魏割地求和,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因而秦把商地(位于今陕西商洛县)封给他作为酬赏,其后他便以邑名为氏,称商鞅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2.氏的来源方式(4)以所居处的地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有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和南门一带的,因古代外城称郭而分别以东郭和南郭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东郭偃,自称是齐桓公的后代而成语“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处士,也是齐国人,生活在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期 东门、西门、百里、郑丘等,也都是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二、姓氏的来源方式2.氏的来源方式(5)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 宋桓公的儿子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鱼)为氏,称鱼苕、鱼石 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多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春秋时有周惠王,庶出子孙即以他的谥号为氏,如战国哲学家惠施 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按:这里的“之前”是三代结束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1.姓所以别婚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 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2.氏所以别贵贱 《白虎通·姓名》: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3.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顾炎武:“考之以《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未出嫁时,一般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伯姬(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人)、仲子(宋武公女,鲁惠公夫人); 出嫁后,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息妫(陈女,息侯妻)、江芈(楚成王妹,江侯妻);或者在姓之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齐姜(齐桓公女,晋文公妻)、蔡姬(蔡女,齐桓公夫人); 死后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或本人的谥号,如穆姬(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人,即前面的伯姬),文姜(齐襄公妹,鲁桓公妻) 四、姓氏合一四、姓氏合一《韩非子·孤愤》:“(齐国)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晋国)姬氏弗制,而六卿专之也 顾炎武《日知录·氏族》:“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 《原姓》:“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
以姓称男而周制亡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秦汉以后“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1.何谓名、字《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人之有名以相纪别”、“名以正体”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2. 取字之意义《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白虎通义·姓名》:“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3.名、字的区别 “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卑者所以称己”(《太平御览》卷362“名”字条下所引《秦记》) 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
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否则,“指名道姓”、“直呼其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4.名、字的关联 (1)同义互训 例: (春秋)宰予,字子我 (宋)欧阳修,字永叔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4.名、字的关联 (2)反义相对 例: (春秋)曾点,字皙 (宋)朱熹,字元晦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4.名、字的关联 (3)相关联想 例:(唐)白居易,字乐天(宋)苏辙,字子由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4.名、字的关联 (4)同类相及 例:(春秋)孔鲤,字伯鱼(唐)孟郊,字东野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4.名、字的关联 (5)离合名字 例: (明)章溢,字三益 (清)舒位,字立人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4.名、字的关联 (6)古语活用 例: (唐)李商隐,字义山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士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4.名、字的关联 (7)追慕古人 例: (汉)司马相如,字长卿 (北齐)颜之推,字介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5.何谓号 号是名和字之外的一个颇具艺术色彩的个人符号,它是文人雅士们成年后自己起的,所以也叫“自号”,它是名和字之外别起的一种称谓,因而也叫“别号” 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5.何谓号 例: 欧阳修贬官滁州时作《醉翁亭记》,自号“醉翁” ;贬官蔡州时, 作《六一居士传》,改号“六一居士”,自称家中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自己老翁一个,合而为“六一”五、古人的名、字、号五、古人的名、字、号5.何谓号 例: 宋末元初画家郑思肖,画兰花不画土根,称“中国地为蕃人夺去矣”他自号“木穴国人”,木穴合一,则为宋字,透露出他强烈的不忘故国、忠于南宋的遗民之情 明末清初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表露了其悼明睥清之意,抒发了明亡后其内心欲哭无泪、欲笑不能的苦闷之情 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1.庙号 所谓庙号,乃古代帝王驾崩后,于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之名号,例以某祖或某宗名之,始于殷代,如成汤称太祖,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
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1.庙号《礼记》:“祖有功,宗有德 刘知几:“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顾炎武:“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 王鸣盛:“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 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2.谥号(1)谥号的定义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由己,名生于人 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2.谥号(1)谥号的定义 所谓谥号,是指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恶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2.谥号(2)谥号的种类①美谥,如文、武、成、康等例:《国语·周语下》:“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始于德让,中于宽信,终于固和,故曰成《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2.谥号(2)谥号的种类②恶谥,如厉、炀、幽、灵等。
例: 周厉王被谥为“厉”厉”在谥法上是“杀戮无辜”之意 隋炀帝被谥为“炀”,“炀”在谥法上是“好内远礼”之意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2.谥号(2)谥号的种类③中谥,如愍、怀、哀、悼等例: 西汉哀帝寿命仅二十五岁,谥法“恭仁短折曰哀”,故谥为“哀” 西晋最后一位国君司马邺自继位便一直与北方政权前赵战争,且在被俘后,承受身为狩猎队伍之前导以及为宴会洗杯子的屈辱,谥法认为“在国遭忧”、“在国逢艰”、“使民悲伤”曰愍,故被谥为“愍”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2.谥号(3)谥号的字数 谥号一般是一个字,少数也有二字者如周威烈王、魏安釐王、蜀汉昭烈帝、南朝梁简文帝、北魏道武帝等谥号都是两个字汉代,皇帝的谥号一律都叫“孝”字,如孝文、孝武等,这也是两个字 个别有三个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公、曹魏曹芳谥邵陵厉公、曹髦谥为高贵乡公六、庙号和谥号六、庙号和谥号2.谥号(4)私谥 所谓私谥是指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始于东汉例: 陈寔谥为“文范先生”;陶渊明谥为“靖节征士”;黄庭坚谥为“文节先生” 七、避讳七、避讳1.避讳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一般臣民为表示对于帝王将相或尊长以至他们的祖、父的尊敬,都不得直称他们的名字,必须用种种方式加以回避,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避讳。
七、避讳七、避讳2.避讳的产生与发展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对死者之名进行避讳的现象 《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礼记·檀弓下》:“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秦代以后,避讳从先秦时期的避死者讳发展到避生者讳 秦人称“正月”为“端月”; 称“端正法度”为“端直法度” 民国时期,避讳才退出历史舞台 七、避讳七、避讳3.避讳的方法①改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剪击荆《汉书》中,凡“邦”皆改为“国”东汉时将秀才科改名为茂才科唐时改观世音菩萨为观自在菩萨,或改作观音菩萨陆游《老学庵续笔记》云:“唐初,魏郑公等撰《隋书》,以隋文帝之父名忠,故凡‘忠’字皆谓之‘诚’谓死事之臣为《诚节传》,书中凡忠臣皆曰‘诚臣’书作于唐,犹为隋避讳七、避讳七、避讳3.避讳的方法②空字第一,将所避的字写成空围,作□,以代替所避之字第二,省缺须避之字唐初大臣裴世矩,新、旧《唐书》本传并作“裴矩”;唐初名将李世勣,新、旧《唐书》本传并作“李勣”第三,以“某”字代替所避之字《史记·文帝纪》:“有司固请曰……子某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此处的“某”,即代替“启”字,与空字相当第四,以“讳”字代替所避之字。
《宋书·文帝纪》:“(立)第三皇子讳为武陵王”七、避讳七、避讳3.避讳的方法③缺笔例:李世民的“世”字常缺笔为七、避讳七、避讳3.避讳的方法④改称西汉吕后名雉,《史记·封禅书》中将“雉”改称为“野鸡”东晋郑太后名阿春,“凡名春悉改之”,于是改“寿春”为“寿阳”,“宜春”为“宜阳”,“富春”为“富阳”宋仁宗名祯,当时开封城内的“蒸饼”改称为“炊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