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阶段化学选择题解题技巧.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lm152****8155
  • 文档编号:256604994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39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阶段化学选择题解题技巧篇一:中学化学选择题解题技巧 中学化学解题技巧汇总 策略 1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推断 1、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很多相近相像的概念简单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敏捷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相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驾驭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改变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削减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改变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削减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改变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 ).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依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B项中N与N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 A.空气B.石蜡 C.氨水 D.二氧化氮气体 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捷径: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值得留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策略 2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2、“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

      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物质的量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殊留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 经典题: 例题1 :在101mL 0.10 mol·L-1的 AgNO3溶液中加入101mL溶有2.08g 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1 mL溶有 0.010 mol 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 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方法: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捷径:题中n(Ag+)=0.1L×0.1mol·L—1=0.01 mol,n(Ba2+)=2.08g/208g·mol—1 = 0.01mol,n(Cl—)= 0.02 mol,n(Cu2+)=0.01mol,n(SO42—)= 0.01 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

      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 0.02mol — 0.01mol = 0.01mol,Cu2+未参与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 0.05mol·L—1以此正确的是B 总结:这是集化学计算,试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例题2 :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 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 46g 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 在1 L 2 mol·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方法:依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误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定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46g NO2即为1mol NO2共含有3mol原子D.n(NO3—)= 1L×2 mol/L×2 = 4 mol。

      以此不正确的为A 总结: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留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 :分别取等质量8 B.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 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 (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确定正确的是 ( )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溶解度是在肯定温度下,在101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总结: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改变时溶解度的变更量值得留意的是,假如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策略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试题的分析技巧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部分的试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依据概念推断一些说法的正确性;二是比较粒子中电子数及电荷数的多少;三是原子及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四是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

      此类试题的解法技巧主要有,逐项分析法、电子守恒法、比较分析法、分类归纳法、推理验证法等 经典题: 例题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 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方法:依靠概念逐一分析 捷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而离子由于有电子的得失,当失去电子时,其离子的电子层数不肯定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如Na+等A选项错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 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正确氦的最外层为第一层,仅有2个电子,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正确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D选项错以此得答案为AD 总结:此题要求考生对元素及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正确的相识,虽不难,但简单出错 例题2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 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方法:采纳分类归纳法。

      捷径:首先将四种离子分成阳离子与阴离子两类,分析其原子序数及离子半径阳离子为aA2+、bB+,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原子序数a>b,离子半径AD再将其综合分析,因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A、B位于C、D的下一周期,其原子序数为a>b>d>c,离子半径A ① > ③ > ② B. > ④ > ③ > ② C. > ② > ③ > ④ D. > ③ > ① > ② 方法:溶液pH的大小由两种状况确定,一是电解质本身的电离,二是水的电离,而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又确定于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此类试题要求精确把握酸碱的相对强弱,充分依靠水解规律判析 捷径:四种溶液可分成三组,NaHSO4,电离显酸性,pH < 7;NaCl 为强酸强碱的正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pH= 7;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因 CH3COOH 的酸性较C6H5OH强,故pH值应为> ① ,以此得答案A总结:此类试题解答的一般步骤为:先分组,然后再对组内物质依据电离与水解程度进行判析题中溶液除为盐溶液外,还可能为酸或碱。

      如等浓度的八种稀溶液:Na2SO4②H2SO4 ③NaHSO4 ④NH4Cl ⑤NaHCO3 ⑥NaCO3 ⑦NaOH ⑧Ba(OH)2 ,其pH由小到大的依次为 例题2 :已知一种c(H+)=1×10-3mol·L-1的酸和一种c(OH— )= 1×10-3 mol· L-1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缘由可能是()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方法:酸碱中和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制约,盐的水解,酸碱用量解题时既要考虑酸碱的强弱,又要考虑酸碱用量的多少,两者缺一不行 捷径:题中两溶液中的c(H+)= c(OH— ),采纳中和假想法,若是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溶液肯定呈中性现溶液呈酸性,说明酸过量,且必需是弱酸以此得答案B 总结: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由两方面确定该题给出c(H+)= c(OH—),故应从酸碱用量考虑如未理解题意,极易从盐的水解进行分析,故易错选C、D策略6碳族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6、碳族元素,作为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巳波及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锗、锡、铅三种元素的内容。

      此类试题中的常规题,其解法有过量分析、守恒分析、方程式的合并分析等 此类试题中的信息题,其解法有迁移类比、现象剖析、效用比较等 经典题: 例题1 :某二价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 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1 B.1:2 C.1:3 D.1:4 方法:利用假想法将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5 假想成消耗6molH+和产生5molCO2,然后再行分析求算 捷径:设二价金属碳酸盐为RCO3,碳酸氢盐为R(HCO3)2,其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依据题意有:2x + 2y = 6mol ,x + 2y = 5mol 解得x = 1mol ,y = 2mol 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选B 总结:部分考生在解题时,将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理解成CO32-和HCO3-,而出现错选D选项的较多 例题2 :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和后,依次通过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