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doc
14页第四章 社会态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所谓态度,一直是两种传统社会心理学家非 常重视的研究领域,甚至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曾经形成过研究态度的高潮 其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进一步影响和完善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识,无论是我 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或社会环境的解释,还是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各种反应,或 多或少都与我们所持的态度有关第一节 态度概述一、态度的界定一、态度的界定(一)态度概念的提出(一)态度概念的提出最早把态度这个定义引人心理学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赛 (H·Spencer) 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 考导引至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这种看法,后来在兰格的实验中得 到证实兰格在他关于反应时间的实验中发现,对某种事物的反应,事先有精 神准备和没有精神准备是不一样的当被试者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即将做出的反 应时,其反应时间就会比其他集中注意力于即将来临的刺激的被试都的反应时 间要短 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 1919 年托马斯 (W·I·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开始的他们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 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假定了“态度” 这个概念。
自此以后态度这个概念便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二)态度的定义(二)态度的定义由于人的社会态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理解 对态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为了加深对态度概念的理解,有必要介绍几种影响 比较大的定义 1、萨斯顿(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 ,这是最简 单的说法,他强调态度是主观的心理状态某人对某种对象在情感上的亲疏、 远近就是态度 2、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 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这种定义是最 为常见的一种,他强调的是从兰格时代起就为人们所重视的行为反映的准备状 态 3、杜博( Doob)认为态度是“含蓄的、驱动力产生的,在个人交往中被 认为在社交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种反应 ” 1、洛开奇(M·Rokeach)指出:“态度是一种具有结构和组织的复杂的 认知体系 ”偏重于认知方面,强调的是内在信念组织 5、罗森伯格和霍夫兰德(M·J·Rosenberg&C·I·Hovland)1960 年的 三要素说三要素说的主要观点是,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这种预先反应倾向由三种要素构成:情感、认知和行为态度是刺 激与反应之间的媒介变量,刺激和反应分别为可测的独立变量和从属变量如 图 4-1 所示 刺 激 媒介变量 行 为 (可测理的独立变量) (态 度) (可测量的从属变量) 图图 4-14-1 罗森伯格和霍夫兰德的态度媒介作用示意图罗森伯格和霍夫兰德的态度媒介作用示意图 由此,我们可以给态度下一个定义: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 的、作为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个人内在的、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 的综合心理反应倾向三)态度的结构(三)态度的结构态度的三种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关性如何,有特于进一步论证但 大多数的社会心理学家都同意态度由以下三种因素构与成 1、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态度的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了解和评价人们在感知态度对象 时,必然在脑海中形成心理映象,形成什么样的映象,与已有的知识状况相关 另外,构成认知的成分,除了各种具体的知识以外,最主要的成分是人的信念 或信仰,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价值观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事物或一 个情境形成某种态度,包含着我们对该事物的信仰,以及对该事物具有什么社 会价值的认识。
2、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物和现 象的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换名话说,我们对一具体的对象,总会有好 或不好的评价好的评价会产生喜欢的情感,不好的评价则会产生厌恶的情感 所以态度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态度形成过程中,由于情感常常没有经过周密的 心理推断,所以情感因素往往使态度更简约比如,人们往往这样表态态度: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 、 “我喜欢女孩留长发”等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在态度 的形成中有时情感比认知更重要比如说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情人眼里出西 施、爱屋及乌”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情感就起主导作用了 从态度结构来分的,情感产生于认知,但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较强的稳定 性,甚至影响认知 3、意向因素 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 的对象做出某种反应但意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是我们行为之前的思想倾向 比如说,我想找个好工作,我想出国留学,我想使自己苗打一点,等等 一般说来,上述态度的三个要素通常是协调一致的比如老师看到某个同刺激包括:个体、 情境、社会事件、 社会妊群体及其他 的对象情 感认知 在 行为神经及内分泌腺反应情感的言语表达知觉反应信念的言语表达外显的行为包括行为的言语表达学学习努力,表现一向很好,这时老师会觉得该学生很优秀,从而很喜欢他, 愿意和他接近,甚至愿意和他成为朋双,还交给他很多重要的事情。
反之,如 果该学生汕腔滑调,那么老师可能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经常狠狠地训斥 他但有的时候,态度的三个要素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当三者发生矛盾时, 情感因素则会起主要作用例如,我们常常知道某个人真的很不错,而且有不 少的优点,可我们就是不喜欢他我们平时也经常听到别人说:“知道是一回 事,做又是一回事” , “我虽然知道这件事该如何处理,但在感情上转不过来” 因为认识上的转变的很容易的,但要在思想上、情感上得到真正的转变,就比 较困难而且缓慢了另外,态度与人们的行为是紧密联系的,积极的态度趋向 于接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极的态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的对象 二、态度的特性 态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以下特性: (一)社会性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和 相互作用,通过接受家庭、地域、社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持续不断的影响, 才逐渐形成的态度一经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交往和社会生活在这 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修改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态度,使自己的 态度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 (二)对象性态度具有主体与客体对应的关系,世界上绝对没有一种没有对象的态度。
具体来看,态度的对象性可以从两个屋面来理解:(1)任何态度都是针对某一 特定的对象的,或是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人,针对的人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 己,还可以是一个群体 (2)态度具有的这种具体的对象性特性,又使它有别 于个体所特有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相比较而言要比态度更为广泛、更加抽象, 可以体现为理论的价值,权力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和宗教的价值等,而并不涉 及某个特定的对象但价值观念构成个体决策的抽象准则,可以作为个体持有 某种态度的内在基础因此,人的价值观念不同,对某具体对象持有的态度也 就不同 (三)稳定性 态度形成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孕育,而一旦形成后,将持续较长一段时 间,而不轻易改变,甚至有些态度还已经融合为人格的一部分态度的稳定性 在行为反应的模式上表现出规律性,这对于个体是有利的但还要强调指出的 是,在态度发展的初期,其要素还没有固定化时,导入新知识,新经验,容易 引起态度的变化在态度的三种构成因素中,情感因素最难以改变,因而也最 为稳定,由此构成了态度的核心部分 (4)内稳性 态度不同于社会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意向转化为行为的准备 状态,具有内隐性因此,它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的从一个人 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测而知。
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态度在社会生活中有定向和动力性影响,其主要功能有:(一)影响主体的判断和选择(一)影响主体的判断和选择拉姆伯特等心理学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这个实验要求 一些英裔大学生和法裔大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录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录 音磁带上录有十个人郎读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五个人用英语,五个人用法 语,而实际上只有五个人在郎读,即每个朗读都用两种语言,但不让听众知情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英裔加拿大人优于法裔加拿大人,大学生们的态度也是如此, 于是,实验结果显示出两种有趣的现象: 1、对同一朗读者,当他用英语朗读时,所得评价就高一些;而当他用法语朗读 时,所得的评价就差一些 2、法裔学生比英裔学生更高估计朗读英语者的特片可见态度一旦形成,便对 对象产生一套或强或弱的固定看法和情感体验,成为人们的习惯二)预定主体的反应模式(二)预定主体的反应模式心理学家兰格在研究“反应”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如果特别注意自己即 将作出的反应,具备某种态度时,则他所做出的反应就会比其他被试者做出的 反应更快以后,几乎在所有的心理学实验中,都发现被试者心理上的准备状 态支配着个人的回忆、判断、思考与选择取舍,也就是说决定着一个人将会看 到什么、听到什么、想些什么及做些什么。
比如说,赛跑都在出发之前,静静 地等待发令枪响时的神经准备状态三)影响主体的行为效率(三)影响主体的行为效率通常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事件的态度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积极、消极或中 立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琼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一批美国南部白人 大学生为被试者,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平时的态度是反对歧视黑人,对黑人 和白人不能在同样的学校读书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成态度实验中让大学 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者把读过的文章内容 力求完整地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这个实验证明, 个体对与自己态度相吻合的学习材料,容易吸收、理解、记忆,而对与自己的 态度相悖的学习材料,则被阻此、歪曲,难以记忆由此可见,态度对于人们 行为效率的影响四)调适主体的行为和心理(四)调适主体的行为和心理 态度对于自己来说,是表达内心状态的出口;对于别人而言,是衡量内部 欲求、向往、情感、意见的尽度在社会生活中,对于某些特定的对象,人们 会选择何种态度,这主要依赖于这一对象对于主体的利害关系1982 年克雷诺 和西伯克做的实验就表明了这一点他们打给学生们,假装要求学生们和 他们一起反对一部正计论的州法律。
该法律将法定饮酒年龄从 18 岁提高到 22 岁,不管自己的年龄如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对这一法律哪些人会更为强烈反对这一法律呢?自然是年龄小的,因为这一部法律 严重“伤害”了主体的利益,从而使主体不能去做某些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态度调适力功能的另一种表现是我自防御当面临社会环境内外威胁时,人 们往往采取这样的态度,力图保护自己,减少焦虑,以求得平衡其主要的表 现形式是通过歪曲或否认现实来否认和回避自己意识里的不适当、不道德、失 败、弱点等比如说一个继母本来不喜欢丈夫和前妻生的小孩,但又怕别人说 自己是个不好的继母,所以总是对这个小孩过分的好(这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 疗当中被称为反向形成) ,而且这些过程都是当事人下意识的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态度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它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其形成的程序与个体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一个婴 儿出生的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需要得到成人的照顾才能生长 发育,最终成为社会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周围世界形成人了种种的态 度,逐渐拥有一套固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周围环间的变化,他对事物的态度也 会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但最近一部 分国外社会心理学家指出,遗传对态度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一、态度形成的渊源一、态度形成的渊源奥尔波特 1935 年给态度下定义时指出, “态度是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