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研究.pdf
2页1932010 年 · 09 月 · 下期 学 术 · 理 论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 企业教育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 2008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23.3% ,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的扩张和大众化虽然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 但有关高等教育公平的质疑却越来越多 如高校招生中的地域歧视, 全国重点大学 “地方化” 等不断受到抨击, 高等学校自主招生、 特长生加分、 民族学生身份造假等问题也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当然, 高等教育公平涉及到许多方面, 本文主要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进行研究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含义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修养有较大影响, 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工具之一,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 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 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一般包括教育起点公平、 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高等教育公平在这三方面的体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而是相互包含、 相互补充的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 它也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 确保入学机会公平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其性别、 种族、 民族、 年龄、 家庭和出生地等背景无关, 而只与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有关 入学机会均等包括横向和纵向两层含义 : 横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相同的学生享有相同的入学机会, 纵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入学机会 横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平等原则, 纵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能力原则 现实生活中除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 还有其他因素, 如性别、 种族、 民族、 年龄、 家庭背景和出生地等诸多因素会对入学机会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就要求这些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发生影响2.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现状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现象, 如招生名额分配的不合理、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招生制度所造成的直接不公平, 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间接的不公平2.1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直接非公平完整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包括本 (专) 科、 硕士和博士这三个阶段的教育, 而其中又以本 (专) 科阶段的教育规模更大、 影响更广 因此,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考察主要是以本 (专) 科阶段的教育为主, 目前由于我国招生分配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 这些不公平是直接变现出来的。
一是地域的非公平 从高等教育规模的绝对量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城市非常密集, 中部次之, 西部最少 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集中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大型城市这种现象比较突出 而且, 全国重点高校招生一般向本地生源倾斜, 其他地区的考生就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 这种地域性的不公平是由我国招生计划分配制度造成的, 它导致不同地区考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直接的差异 而且, 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的原因二是民族的非公平 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规定, 少数民族考生能够获得高考加分 这种规定的初衷是保证少数民族考生的入学率, 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照顾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政策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 一些考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少数民族的身份能够获得特殊待遇, 对于汉族考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而且, 这种制度还导致了其他一些问题, 如一些汉族考生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民族身份以求获得加分的照顾, 近年来媒体屡屡曝光这类的事件三是考试的非公平 高考的宗旨是将学业成绩好的考生选拔出来, “学业” 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如何将它们测试出来, 这些问题是影响高考公平性的核心问题, 也是直接关系到考生入学机会的最为敏感的问题。
近年来, 高考加分不仅门类繁多, 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 文体特长生、 少数民族考生可以享受加分优惠外, 在不少地方, 见义勇为、 城镇退役士兵、 农村独生子女等名目也纳入了加分行列 如此名目繁多的加分制度自然引起人们的质疑, 导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出现2.2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间接非公平除了上述由于国家政策所造成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之外, 一些因素也会间接地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 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一是收入的非公平 一方面是较低的收人水平和不断加剧的收人不平等, 另一方面是相对较高的学费水平和上涨速度, 这直接导致广大的低收入阶层上不起学 高校收费过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性, 其负面影响已对中国社会的平等理念构成了威胁, 长远看将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 目前, 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在持续恶化, 高昂的大学学费令许多家庭不堪重负 在近几年高等学校录取的新生中, 农村生源所占的比例己经由原来的30% 多, 下降到目前的 15% 左右二是家庭的非公平 家庭背景不仅影响着个人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更影响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 是每个人无法被消除的先赋性因素。
一般而言, 家庭背景变量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 家庭社会经济背景, 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 家庭经济地位 (包括经济收入)、 父母职业 ; 第二类, 家庭规模、 父母教育态度 ; 第三类 :家庭关系、 父母教育期望、 亲子互动、 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气氛等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 在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即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人群分布差异是非常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研究白红丽(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摘 要 : 高等教育公平包含起点公平、 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 本文对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 即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含义, 然后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现象, 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招生制度所造成的直接不公平, 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间接的不公平 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 : 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 公平194现 代 教 育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3 . 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对策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几条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学校的局面, 矫正教育政策中的 “城市化”、 “精英化”倾向, 向处于弱势的农村、 经济落后地区、 城市贫困群体倾斜,向落后地区农民、 城市贫困失业者、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倾斜 为弱势群体, 尤其是为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创造条件 同时, 积极发挥社会功能, 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 更开放地激励和调动社会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科学设置基础教育资源的布局, 使大多数人能从教育中受益 从基础教育这一起点上逐渐缩小差距, 为减缩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奠定基础二是加大监管力度, 防止招生腐败, 保证招生考试公平 招生腐败加剧了不同家庭背景下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高考招生工作的监督机制, 加强录取工作的监管力度, 加大对腐败现象处罚的力度, 提高违法的成本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使招生录取工作更加透明化、 公众化、公开化, 防止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暗箱操作三是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案, 更加趋向公平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 地区之间的均等性, 应当改变目前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额配置, 高考录取名额依考生人数平均分配各地招生名额 ; 重点大学、 名牌大学招生名额的地区分布, 也应当改变目前过于向城市倾斜的不公, 逐渐实现均衡。
惟有如此, 才能克服各地区之间录取分数的巨大差异, 保证不同地区、 城乡学生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四是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一些学生因为支付能力的限制而被迫放弃进入大学或被迫选择学费低的、 级别低的高等院校及冷门学科专业, 这构成了影响入学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在实行教育收费政策的前提下, 必须建立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例如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 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制度 通过这些政策提高对来自于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有资格进入大学的潜在学生的财政资助, 对潜在学生的资助可以减少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私人成本, 从而提高他们进入大学的可能性, 减少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五是逐步调整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高考招生中对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导致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而在当前的民族政策下废纸这一制度也是不现实的 但可以对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把对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仅适用于一些民族类院校和各自治区的院校, 这样也可能有助于减少更改民族身份的行为 另外, 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应更注重在学费优惠上, 加大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 这可能是他们更需要的 □考试作弊, 可以说现在已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对待考试作弊被抓出来的同学不能一味的批评、 指责。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引起深深的反思 有这样一句话, 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 使其思想自由, 观念正确, 走出社会后, 对社会风气进行净化, 然而现实恰恰相反, 学生还没走出社会, 就被社会同化,甚至出现了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作弊行为, 它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对学生作弊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并研讨出相应的策略, 已成了当务之急一、 作弊的主客体表现形式(一) 主动作弊主动作弊是指考生本人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考试作弊的行为,其考试结果对考生有一定的利害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1 、 夹带资料, 其形式有纸条、 存储器等 为了避免监考老师发现, 有的考生将考试答案缩印到原件比例的 35% 左右, 叠成细条揣在袖口里, 抄袭时垫在试卷下面 这是闭卷考试常用的作弊方式, 采取闭卷考试的科目一般是必修课 还有的学生在考前将猜测的题目答案写在课桌上, 有时候监考老师也注意不到 此外, 有些学生在手腕上、 大腿上或桌子上、 墙角处写下一些常用而又易混淆的知识要点、 难点, 趁监考不注意或发卷、 交卷时 “浑水摸鱼”, 往往成功率较高2 、 偷看、 抄袭他人试卷 瞄前后左右同学的答案是传统的抄袭方式。
当学生考试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时, 先瞄准监考老师, 趁监考老师没注意到自己, 再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 从周围同学的试卷上获取他认为有用的信息, 即使被监考教师发现了,也因没有被抓住确凿的证据而逍遥法外二) 被动作弊被动作弊是指帮助别人作弊, 考试结果与本人无关的行为替考是被动作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代替别人考试, 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 有些科目比如高数和英语, 反复考了几次都不过, 他们会使出最后一招——找人替考方法很简单, 做个假的考试证或者学生证, 可以轻而易举避开监考老师的检查 毕竟是校内考试, 学校不会如大学英语四、 六级监的那么严格 也可以说代考是 “江郎才尽” 时才使用的方法,如果能用前面的作弊方式通过考试, 就不可能再出此下策 尽管各高校对代考者与被代考者处罚得比较重, 但比现象时有出现三) 主被动互作作弊主被动互作作弊是指考生本人为了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邀请他人帮忙 他人因情感、 利益等关系而协助考生的行为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 1 、 传递答案 在监考老师监得不是很严的条件下, 大学生会事先安排别人给准备答案, 往往能够得逞 比如某些同学在考试中途借故去厕所, 实则找答案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