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汉语言文学宋词研究笔记.doc
20页宋词研究 自考笔记第一章 词 源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从音乐方面说,词是燕乐发展的副产品从文学方面说,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燕乐的兴盛是词体产生的必要前提,词体的成立则是乐曲流行的必然结果经过三个时间: 一,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新的音乐时代,也开始了词曲的孕育创造期宋刘梁陈世有新声,但属于清商乐系统追溯词的起源不能超越隋代 二,日见繁富与新声竟作的燕乐乐曲,为词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唐教坊曲是盛唐乐的总汇,中晚唐俗乐大盛,曲调繁衍但要注意乐曲发展为词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三,适应社会需要与乐曲要求,长短句曲子词逐渐发展起来,最终取代唐声诗,成为与古、近体诗并行的新诗体 第一节 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三阶段先秦的古乐为雅乐,是庙堂之乐《诗》中的雅、颂就是雅乐诗歌在战国时衰落无力与新兴的俗乐争胜,最后不得不沦亡唐宋时的雅乐只是装点礼仪的模拟品汉魏六朝的音乐称清乐乐府诗就是配合清乐的歌词清乐之始是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或称清商三调(宫、商、角),行于中原六朝的吴歌、西曲称清商乐(因其清调以商为主,故称清商),行于江南但清乐与隋唐燕乐相比,从容雅缓,音希而淡,入唐后也逐渐衰落,只是一些唐代南方的吴吟越调,还是清乐的余波。
唐宋词的配合音乐主要是燕乐隋唐时代流行的新乐叫燕乐燕乐源头上溯到北朝的魏、刘、周南北分裂造成了音乐上的南北分界在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地区,中原旧乐与西域胡乐融合,并以胡乐为主,逐步形成了与清乐不同的北乐系统隋统一后,隋文帝对南北曲进行汇集整理,于雅乐外置七部乐,后炀帝置九部乐隋七部乐:国伎(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隋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康国、安国、疏勒、礼毕唐贞观十四年,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使协律郎张文收造燕乐,去礼毕乐合为唐十部乐唐十部乐:燕乐、清商、西凉、龟兹、安国、康国、疏勒、高昌、高丽、天竺燕乐的主要部分是西凉乐与龟兹乐苏祗婆琵琶的五旦七调四弦:宫、羽、商、角七调: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第二节 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唐曲分大曲、次曲、小曲大曲结构复杂、遍数繁多,多至数十遍小曲是单谱单唱大曲盛于宫廷,民间多为杂曲小唱由乐曲转为词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词调与曲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依谱填词一、 隋曲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认为词起于隋二、 唐曲唐代音乐发达,始于贞观,极于开元、天宝。
唐代的两张曲名表:1、 太常曲太常寺是专门的音乐机关,而大乐署是太常寺八署之一唐十部乐就录隶于大乐署太常曲对词源意义不大2、 教坊曲教坊曲对词调起源意义重大教坊即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之所玄宗好俗乐,为了不受太常礼乐制度的限制,将俗乐引入宫廷,于开元二年,另设内外教坊内在蓬莱宫侧外又分两所,右为光宅坊,左为长乐坊右善歌,左善舞洛阳也有教坊两所从此,教坊与太常并存太常为政府官署,主郊庙;教坊是宫廷乐团,主宴享此外,玄宗在长安西北禁苑内设梨园,这个由他亲训的乐团体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内外教坊与梨园实际上取代了太常寺而成了当时真正的音乐中心开、天年间的教坊曲,共324曲其中杂曲278,大曲46曲名备载于崔令钦《教坊记》教坊曲内容丰富,有用于歌唱的,也有说唱,亦有歌舞,甚至还有扮演戏弄的用于歌唱的歌词形式有齐言声诗和长短句两种,演变为唐五代词调的有79曲另有40余曲,入宋后转为词调教坊是供奉宫廷,在中晚唐却出现于社交场所教坊曲传播机会大增这种音乐环境和社会环境是词生长所不可或缺的温床 教坊曲还有二百多曲没有被用作词调,说明曲调转为词调是有条件和选择的原因如下:1) 杂曲入词多,大曲入词少,夫大曲演唱繁复,限制过多,不易流行之故也。
2) 词调选用还反映时代风尚菩萨蛮词调盛于晚唐,盖其曲风行晚唐耳词依曲作,曲借词行 第三节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词体的形成过程新曲越多,曲调越流行,就越需要为它们配上更多的合乎时尚的曲辞不断地以新歌辞替换旧曲章,是中晚唐时兴的做好同时,为新声撰写曲辞,为名曲配上名词也是诗人们乐往的但要注意曲辞与词不是同一个概念唐燕乐曲辞相当多的是“声诗”,依曲拍为句的“长短句”倒是较为后起元稹《乐府古题序》论及歌诗之异,其区别为:一类本徒为诗,“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这就是“声诗”,或称“歌诗”一类本备曲度:“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因之准度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也”这就是曲子词,歌词,或简称词 近体诗入乐的矛盾:整齐的句式与参差不齐的乐曲始终存在矛盾,尽管入乐时,可以在节奏和歌法上作一些变通,但不能彻底解决,而且乐曲越复杂多变,这种矛盾就越难克服唯一的出路是探索一种新的诗乐结合方式宋人关于曲辞从齐言到杂言演变的解释: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和声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九:虚声说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零:泛声说,以上说话都不尽当,但实际上都是指出五七言诗式与乐曲的矛盾。
以乐定词,声文相从是唯一出路依曲拍为句是重大突破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刘禹锡其《忆江南》二首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依曲拍为句,打破整齐的诗律,以文就声就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这是确立词体的开端经过唐五代与北宋,这种方式日趋复杂和完善,终于形成了一整套与诗律不同的词律词体从此独立发展,与诗分流异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谓填词入曲始自王涯:“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 李白词的真伪考证(了解)宋代黄升(花庵)《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首录李太白七首,以《菩萨蛮》、《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案谓词起义李白菩萨蛮曲名见于教坊记,或天宝间曲忆秦娥词不见于唐五代记载北宋李之仪《忆秦娥》词自注“用太白韵”,说明北宋后期才传为李白作且此词与五代、北宋前期的诸篇《忆秦娥》用词都不同欧阳修、冯延巳、张先似都不知李白之作有前显然,“箫声咽”一调比他们的词要出得晚,乃托名李白之作 词源于唐,而大盛于宋唐词还处于创体和初步发展阶段,尚为唐诗的一个支流它在燕乐风行的环境里,盛唐时于民间孕育生长,中晚唐经过一些著名诗人之手逐步成熟和定型。
这就是词产生的大致过程与此同时,声诗则由盛而衰,两者是此消彼长至于要确定哪首词是词体的鼻祖,非常困难但如果不顾现传文人词多出于中晚唐,而把词体成立时间一味地提早,也是不合实际的 第二章 词 体 词上承诗,下衍曲三者源流相继,而界域判然词体的特点部分由诗体演化而来,但更主要是的是诗乐相生的性质所决定的词曲相依其方式就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 第一节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作词与作诗不同,除了有自度曲先撰词再上谱的之外,一般都须先按律制谱,尔后配词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所以我们把作词叫作“填词”填词用的谱有两类:一类是音谱谱以纪声,词以示例一为词谱,分调选词,作为词声律定格 一 音谱音谱就是曲谱或歌谱,以乐音符号记录曲调它是乐师伶工依乐律而制的声乐谱现存最早的唐乐曲谱是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一卷唐曲谱抄本就在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劫走的六千余卷文物之中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伯3808号) 现存的完整音谱,只有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十七首不但声、词俱全而且有令曲、慢词,声词相配的方式亦比较复杂是研究宋代词乐的重要艺术文献。
二 词谱唐时的“乐章文谱”,是有谱有词宋词谱亦有谱有词以词谱代替音谱,音谱湮没的原因有二1) 填词按谱,其意义就是按音谱填词者就必须知音识曲柳七、美成、白石知音善律,自可成但大多数词人却未必能够尽谙乐律,难以尽依音谱宋之后,音谱失传,所谓按谱填词,就只能是“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2) 唐宋乐曲的流行大都有时间性,一个曲调的音谱歌法失传,便成绝响有些词调因有人有作,以文字声律定型下来,于是就能独立流传柳、周、姜诸家词在宋代实际上是起到了代替词谱的作用 第二节 词休的形成——依曲定体 曲词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与近体诗的区别:1、 有调名 词调名本是曲调名,曲名除了表明音乐内容外,还表示曲调性质与乐央类别词调以曲调为名,不另取名2、 分片 唐宋曲大多为两面词调分片即由音乐分段而来3、 韵位无定 每段音乐分为若干小段,称之“均”一均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单位,乐曲于此“顿”“住”,词调则于此断句、押韵4、 句式参差 一均分若干小节,谓之拍一拍就是音乐的一小节,称之为乐句词分句与曲拍有关曲拍有轻重缓急,故词调句有短长,字有多少5、 字声结合更加复杂 曲调节奏、旋律是用七音表现的。
词调以文字声调与之配合其用字讲平仄四声,阴阳清浊 词调的上述特点是依曲定体的结果: 一 依乐段分片片者,遍也唐宋时乐曲的一段为一遍大曲常由数遍至数十扁组成,称之为“大遍”,其分曲为“小遍”摘取其中一遍,用为词调,称为“摘遍”所以,急曲就是急遍,慢曲是慢遍词调称遍是由大曲、法曲而来的现代乐段有多段式,唐宋曲也大多分段,有一至四段四种以两段的为主词调亦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以双调为主1、 乐曲一段而成一调的,称为单调、单遍单遍词往往起于词初期,其中一些调后来加叠为双调2、 乐曲两段而成一调的称双调双调是词曲的基本形式前后两段相互对称或对比前段称上片或前阕,后段则是下片或后阕乐终曰阕,一阕就是一遍上下前后之分依乐段,而与词义无关下为双调词中的一些术语:重头曲:双调词上下片完全相同,依原曲重奏一遍其中上下片首句相同的就是重头曲大头曲:双调词前后段不同(大都为慢曲),前段短,后段长,前段可以视作后段的头换头:双调词如果前后段首句不同,那么后段的首句就是换头过遍:双调词后段首句称过遍,即乐曲换了一段之意,起承前启后的作用3、 乐曲三段成一调,谓之三叠三叠词分为两类:一为前两段相同,称之为“叠头曲”,又称为“双拽头”(如水龙吟)。
另一类三叠是非叠头的柳永的《戚氏》,周邦彦的《兰陵王》就是这类4、 四段成一调的是四叠吴文英的《莺啼序》四段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词调二 依词腔押韵诗不论古近体,一般是两句一韵词除了隔句韵外,还出现了韵位或疏或密,甚至疏密相间的方式密者一句一韵,疏者一均一韵这种方式因调而异柳永的《八声甘州》就是八小段音乐(八均)组成,压八韵断词时一段均尾都用句号非顿句的尾字如果有看似压韵的字不算入韵位押韵还有个选韵的问题唐近体中押平韵,词则有平、仄、平仄通押、三声互押、入声独押与中间转韵多种方式多数词调有具体规定词依曲定体,因此韵位的规定比近体诗复杂但因为词韵分合比诗韵广,词要应歌,所以要求接近口语,就不能死守所谓的官韵三声通叶、入派三声,甚至可以用方言压韵这是与诗韵相比重大进步之处三 依曲拍为句诗句大都整齐一律,杂言往往是诗中偶尔为之,整体上还是有固定的字数词句长短参差句之长短由曲拍而来但并不是死板要求一字一音词在初期,同调同句而字数有出入说明当时词调没有一定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