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doc
43页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着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着,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着《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 “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
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注意;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
所以,泛言阴不一定必寒;泛言阳,更不一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辨认清楚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
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该注意,由于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再说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 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什么是方证呢?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
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因此,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当然不行此时,还应当仔细地辨认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因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当然因素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四、如何掌握经方 如何掌握经方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方如何分类。
经方分类形式繁多,约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这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方分类法以后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 (一)据证分类 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别的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也即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对此,依次说明如下: 1.表证类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自然明确 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由此可见,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
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值得商讨的,不足为凭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脓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安静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则欲呕阳明病则烦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兆而脉数急,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发展变化,故肯定为必传之证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若在表阴病,也有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 请注意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太阳病、少阴病的主要鉴别点。
故首先着重提出,以示区别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多虚,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例外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之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之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病之初作,即见少阴这种表证,万不可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化。
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