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高师世界地理教学优化路径.doc
17页基础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高师世界地理教学优化路径世界地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习部门地理及相关概述性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1],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全球化为背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讲授以各大洲大洋为主的世界地理知识和阐述世界地理问题世界地理是地理学中自然与人文、部门与区域、理论与应用相互交叉的课程,是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最能集中体现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的课程之一,在地理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及进行区域综合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是适应 21 世纪全球经济体系,为公民素质教育提供必备知识的专业课程之一[2] 2016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国家教育事业“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和指导体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中也指出,要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提出“ 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向纵深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对现有中学教学和教学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是中学教师获取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技能的主要源地,高等师范院校能否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高师世界地理是与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能够直接进行内容对接的课程之一,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未来基础教育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关乎基础教育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不同阶段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梳理,比较不同阶段世界地理教学的不同,分析其相互联系,并基于基础教育改革深化以及素质教育提升理念的要求,提出未来高校世界地理教学优化提升的路径研究对于提高高校世界地理教学水平,提升未来基础教育教师综合素养,推动我国教学改革深化和素质教育全面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不同阶段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及目标 初中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及目标 自 2001 年本世纪第一次中学地理新课标改革以来,在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初中地理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
目前,初中地理教材主要采用两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和中图版两个版本教材虽内容上略有差异,但知识体系大致相同以中图版为例,对初中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3、4]初中地理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其中世界地理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世界的海洋和陆地,介绍全球海陆分布状况与海陆变迁第二部分为世界气候,介绍全球气温与降水分布变化、主要气候类型等第三部分为世界的居民,普及人口和人种、语言和宗教以及聚落等相关知识第四部分为地域发展差异,认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异,国际经济合作等第五部分为认识大洲,主要为亚洲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地域差异第六部分为认识地区,包括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等第七章为认识国家,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总体来看,初中地理按照总论-分论的结构,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学习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第五章至第七章按照大洲、地区和国家,从不同空间尺度选择重点区域,学习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知识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主,因此世界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紧紧围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让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来认识和感受世界,了解世界地理概貌、了解区域基本地理要素特征、了解世界地域差异、了解人类面临的重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掌握区域地理基本技能。
1.高中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及目标 高中地理教材通行的主要版本也为人教版和中图版以中图版为例,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必修 1、必修 2 和必修 3必修 1 为自然地理,必修 2 为人文地理,必修 3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于高中文理分科的特殊性,高二分科之后,理科生只学习 “必修 1”和“必修2”文科生除学习全部必修 3 册之外,还要学习选修部分在这些教材中,不论必修还是选修,都没有系统地对世界地理内容进行介绍,相关内容只体现在“必修 3”中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以及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中[5]而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内容是文科生高考的重点内容,为了弥补联盟教材内容不足,北京市一些学校又引入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考大纲新编教程区域地理”一书作为辅助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对全球地理环境、大洋大洲、地理分区以及主要国家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梳理[6]这样两套教材相结合,全球性和区域性知识相结合,通过高中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世界地理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全球范围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培养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以及进行地理调查的能力,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大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及目标 1998 年根据国家教委合并精简的有关精神,原有的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合并为新的世界地理,进入地理系十大骨干课程序列[7]之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课时逐渐压缩[8、9]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世界地理教学课时已由最初的 180 学时压缩至 96 学时其他高师院校对世界地理课程压缩亦是屡见不鲜[9]尽管课时一直在不断压缩,但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世界地理一直保持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目前大学世界地理通行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杨青山等主编的《世界地理》 ,教材按照“总论与分论相结合,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全球地理环境结构系统论述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人类海洋活动第二部分是全球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演化,包括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0]第三部分为区域分论,分别阐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六大洲及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和人地关系相关问题教学中另外一部分内容为结合教材的开放性探究式专题研究,主要对不同大洲、国家和城市的人口、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强化区域特点,并为我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掌握世界地理基础知识,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了解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同阶段世界地理教学的相互关系 遵循“自然-人文”、 “总论-分论”的知识构架 初中、高中和大学世界地理均沿袭前苏联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区域地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即从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区域所赋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并且把这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描述和分析区域的各种经济部门,阐述诸种经济活动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进而分析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性[10]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组织均是按照“总论-分论” 的结构,按照“世界地理 -大洲地理-国家地理”的学习顺序,分别介绍全球地理环境特征,大洋大洲自然和人文地理以及重点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这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均保持一个较为一致的学习框架和知识体系,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自然地理从“位置-区位-地形-气候-降水-河流-矿产-土壤-植被 ”和人文地理“历史-人口-民族- 文化-经济 -产业-城市-社会-政治” 要素剖析的思维方式以及“自然-人文要素相结合”的区域地理综合分析范式,另一方面,在“由大及小 ”、 “由近及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地理学空间尺度的概念。
2.知识重点由陈述性向原理性过渡,难度由浅及深 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差异,世界地理知识难度由浅及深,由局部到全面初中学生学科学习的稳定性差,可塑性大,对复杂的图形认知易产生心理障碍,更宜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11]因此,初中世界地理教学内容重点在于掌握最基本的世界地理知识,通过图片、地图等感受、认识、了解全球及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高中生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的地理内容,同时容易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11]因此,高中世界地理要求学生在掌握陈述性世界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成因及规律等大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开始发展和确立,因此大学阶段世界地理教学强调在系统构建世界地理综合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地理学思维模式,培养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来看,不同阶段世界地理知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知识呈由近及远,由局部到全面的螺旋扩展方式 与大多数国家类似,中国各阶段的地理课程在呈现知识内容时也采用了由近及远、从局部到全局的螺旋式扩展方式,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讲起,逐渐扩展到城市、地区、国家、大洲乃至全球。
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12]初中世界地理并不是对全球地理现象和地理空间的全覆盖,而是基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着重由近及远介绍了亚洲、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以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埃及等重点区域和国家地理高中世界地理知识则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入和向全球的扩展大学则是覆盖全球的系统化世界地理知识初中阶段以区域地理教学为主,世界地理占整个地理教学大致 1/3 的份额高中阶段,虽然世界地理不在课标所列教学内容之列,但作为文科生必备的地理知识,高三阶段重点进行的主要就是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在内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学科整体的复习大学阶段,世界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目前课时普遍保持在 96~108 课时之间 2.学科技能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综合 初中教材附有大量世界自然景观照片、风土人情照片和认知性的地图,一方面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第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图、识图的能力高中教材配置有大量的原理性地图,通过大量读图看图,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锻炼学生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基本技能与初中和高中相比,大学世界地理教材中地图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且主要为理论解说图、世界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世界社会经济现象时空演化图、世界地理现象的机制分析图等,体现为对学生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初中通过世界地理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得出区域发展的简要地理特征高中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获取地理信息,在提取、认定、加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分析地理事实,进而分析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该区域的综合特征大学世界地理则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技术手段,有效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系统进行区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一致且不断深入 初中主要着重于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高中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激发探究世界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大学则强调加强和深化对不同地域范围和空间尺度人地关系问题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球意识,增强民族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