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学研究-《十六国春秋》中的文学史料.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3849313
  • 上传时间:2021-10-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2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学研究-《十六国春秋》中的文学史料   一  中国中古史上的所谓“十六国”,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性政权,也有原先西晋的守边官吏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称霸于一方者  先是八王之乱把西晋政权完全搞糟了,原先已经逐步入迁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先是被纷争的诸王所借用,后来他们乘乱占领地盘,此起彼伏,战乱频仍,各个割据政权之间互相恶战,又与在南方立足的东晋政权对垒,纷纭扰攘,成一典型的乱世这一段历史时段以西晋永兴元年(304)匈奴大酋长刘渊称汉王于离石(在今山西)以及成汉崛起于蜀地为开始,到北凉灭亡、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太延五年,439)为结束,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大抵与东晋(317~420)相始终而前后各多出十来年,史称“十六国”时期  北魏史家崔鸿(478-525)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南北朝之前那一百多年历史时段的重要著作,因其成书甚早,水平亦高,后来唐代官方组织人马编撰《晋书》,其中涉及十六国的“载记”部分几多半取材于此,《资治通鉴》也很重视采用此书其原书久佚,明清以来屡有辑本,而以汤球的《十六国春秋辑补》为最佳此书近来有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有关专家们点校本(聂溦明、罗新、华喆点校)问世,整理的水平很高,很便于阅读学习。

      现将拜读此书时所见到的关于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史料略加采掇说明,与同好者为一夕之清谈  二  在十六国时期的多年的战乱中,民族融合有了很大进展,为此后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准备了条件但在此期间,文化受到很大的摧残,“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因河据洛,跨秦带越论其建国立家,虽传名号,宪章礼乐,寂灭无闻”(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自永嘉之后,运锺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魏书儒林传序》)文学创作自然也相当凋敝,即使有一些诗文也很不容易保存只需举一例即足下明了此事:刘渊的接班人刘聪“善属文,著述怀诗百馀篇,赋颂五十馀篇”(《前赵录三刘聪》,《十六国春秋辑补》上册,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23页),数量甚多,而均已不传作者地位不如刘聪而作品数量比较少的,保存下来自然更为不易凡文学作品,首先要写出来,其次要传下来,否则就无从具体讨论其文学史意义  可贵的是《十六国春秋》颇注意记录其时的民间歌谣,而且流传至今崔鸿的本意自然是把它们当成史料,而现在看去,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例如这里记录了一首歌颂英雄陈安(?-324)——一位匈奴族酋长之强硬的对手——的民间歌谣,见于《前赵录八刘曜》条下: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騄骢骏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  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騄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此诗后来被录入《乐府诗集》卷八十五《杂歌谣辞三》,字句稍有异同;又见于杜文澜辑本《古谣谚》卷八,则多出了两句《前赵录八》介绍陈安的情况道:  陈安字虎侯,成纪平庄人也家世农民安少慷慨,曰:“大丈夫当乘轩杖节,安能久事犁锄乎?”遂东游京师,颇学书志,读《魏书》,见许褚而慕之,乃自字虎侯遇晋室丧乱,遂凭结司马宾骁壮果毅,武幹过人,多力善射,持七尺刀贯结,奔及驰马《十六国春秋辑补》上册,中华版,第92页)  这里说陈安“凭结司马宾”,而当年司马氏知名人物中并无“司马宾”其人陈安结纳的当是西晋南阳王司马模以及他的儿子司马保这位司马保曾位居相国,稍后又称过晋王陈安先是在司马模手下充当都尉,司马模败死后归于其子司马保陈安在晋王室成员司马保与匈奴首领刘曜的夹缝之间崎岖求生存,其立场不免多有变化;司马保死后,他成为秦州一带的霸主,同刘曜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发展到你死我活的战争状态,双方互有胜负到最后,陈安败死,但他死得很壮烈《前赵录八刘曜》写道:  (前赵光初七年,324)曜亲征陈安,围安于陇城。

      安频出挑战,累击败之,斩获八千余级右军刘榦攻平襄,克之,陇上诸县悉降曲赦陇右殊死已下,惟陈安、赵募不在其例  安留杨伯支、姜冲儿等守陇城,帅突骑数百突围而出,欲引上邽、平襄之众,还解陇城之围安既出,乃知上邽被围,平襄已败,乃南走陕中曜使其将军平先、丘中伯率劲骑追安,频战败之,俘斩四百余级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六七远则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之而走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会日暮雨甚,安弃马,与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岭,匿于溪涧翌日寻之,遂不知所在会连雨始霁,辅威呼延清寻其径迹,斩安于涧曲  安善于抚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死,陇上歌之曰云云……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十六国春秋辑补》上册,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91-92页)  后来《晋书刘曜载记》大抵转录此段,只是个别字句略有异同从歌辞中人们可以知道,英雄陈安个子不高,胸怀宽广,最后率领少数人马突围,寡不敌众,终于壮烈牺牲从“为我外援而悬头”一句看去,这首《陇上歌》出于固守陇城之陈安旧部兵丁之口,他们情况比较了解,对“爱养将士”、武艺高强的首领陈安非常敬佩至于刘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则表达了他对于敌手的尊重,同时也表明这首歌谣当年曾经被配乐演唱,可以算是乐府民歌了。

        在“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之后,杜文澜辑本《古谣谚》卷八中还有两句道:  阿呼呜呼奈子何,呜呼阿呼奈子何!  很像是传统的“相和歌”的唱法,即前面是主演者独唱,后面加上“和”,即合唱的副歌《古谣谚》辑录此诗主要依据《晋书》,而最后多出的两句出于《太平御览》卷四六五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有所变异,在不同的记录本中难免出现种种异同,这是不足为怪的  三  《十六国春秋辑补》一书中引录的歌谣甚多,《古谣谚》卷二十三辑出十五则,事实上尚不止此数请略举几则来看: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苻坚引谚(《前秦录三》,《十六国春秋辑补》中册,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415-416页)  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  ——永嘉中长安谣(《前凉录二》,《十六国春秋辑补》下册,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797页)  前面一首谚语的由来可能很古老,但因苻坚引用而《十六国春秋》率先记录了下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这话现在仍然流行,一般说成是:若要人莫知,除非己莫为  后一首民谣说西晋之末,秦川成为各派力量恶战之地,“雍秦之人死者十八九”,而凉州在张轨、张寔父子管理下相对平稳,成为中原士人心向往之的的一块净土。

      陈寅恪先生早就指出,“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此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关系非常重大  四  十六国时期士人的作品,现在所能看到的大抵出于三种人之手:一是滞留在北方的原中原士人,例如卢谌、马岌、王嘉;二是北方汉族割据政权的领导人,例如前凉张骏、西凉李暠,三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少数民族精英,例如前秦苻融、苻朗关于这些人物,《十六国春秋》曾有所论述,提到他们的作品,间或且有所引录  卢谌(285-351)乃西晋高官卢志之子、刘琨的晚辈亲戚中原乱后,离开洛阳北投刘琨,后来更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流离变化,《后赵录十一》记载他的后半生的遭遇道:  值建兴(西晋的最后一个年号,313-316)末,随琨投段匹磾,匹磾自领幽州,取谌为别驾匹磾既害琨,寻亦败丧时南路阻绝,段末波在辽西,谌往投之元帝之初,末波通使于江左,谌因其使抗表理琨,文旨甚切,于是即加吊祭累征谌为散骑、中书侍郎,而为末波所留,遂不得南渡末波死,弟辽代立,谌流离世故且二十载。

      石季龙破辽西,复为季龙所得,以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属冉闵诛石氏,谌随闵军,于襄国遇害,时年六十七是岁永和六年(350)也《十六国春秋辑补》上册,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263页按卢谌遇害在永和七年(351))  当年鲜卑段部,包括段匹磾、段末波皆承认并且忠于晋王朝段匹磾杀刘琨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出于王敦的阴谋,其中又有些误会,而朝廷一时也忙不到为刘琨平反卢谌是了解实际情况的,虽然他本人不免与世推移,但始终忠于正统的晋王朝,坚决要求为刘琨恢复名誉他在上给晋元帝的表中写道:  自河以北,幽并以南,丑类有所顾惮者,惟(刘)琨而已琨受害之后,群凶欣欣,莫不得意,鼓行中州,曾无纤介,此又华夷大小所以长叹者也……当今二贼未殄,方难尚殷,而使殊俗强国怀怨自相疑惧,非国家静难之远术也伏维陛下睿圣之姿,隆中兴之绪,方将平章典刑,以经序万国,而琨受害非所,冤痛已甚,未闻朝廷有以甄论昔壶关三老讼卫太子之罪,谷永刘向辨陈汤之功,下足以明功罪之分,上足以寤圣主之怀臣等祖考以来,世受殊遇,入侍翠帷,出簪彤管,弗克负荷,播越遐荒,与琨周旋,接事终始,是以仰慕三臣在昔之义,谨陈本末,冒以上闻,仰希圣朝曲赐哀察。

        稍后东晋朝廷为刘琨甄别平反,恢复名誉,卢谌是作出努力有所贡献的表文写得比较直率,“寤圣主之怀”这一说法很有胆量,是不多见的  马岌,前凉(317~376)作家,曾在张茂手下任参军,早先可算是西晋的官员,后来则顺势仕于前凉他在担任酒泉太守期间,曾上书建议立西王母祠:“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上言宜立西王母祠》)《穆天子传》是不久前出土的神话小说,马岌已很熟悉;而他之所谓朝廷即指前凉政权——地方官关心文化建设往往带有表明政绩的意思,并非单纯的文化  当时酒泉有一位隐士宋纤不肯出山效劳,并且拒绝会见马岌,马岌未见到宋隐士本人,遂于其石壁题诗一首而去《前凉录八宋纤》条下载:  宋纤字令艾……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之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铭诗于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万寻奇木蓊郁,蔚若邓林其人如玉,维国之琛室迩人遐,实劳我心《十六国春秋辑补》下册,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857-858页)  铭刻在石壁上的四言诗写景颇为可观,要言不烦,毫无官气,又表达了对宋纤的尊重,大有文章太守之意。

      诗里提到“邓林”,用“夸父逐日”的典故,夸父道渴而死之后,“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由此颇可见马岌对神话的熟悉  王嘉,即著名小说《拾遗记》的作者,在《前秦录十一》中有一份传,后来《晋书艺术传》记载王嘉,即取为史源  五  前凉系北方汉族割据政权这一政权的开山祖师张轨(安定乌氏即今甘肃平凉人)本是西晋的凉州刺史,其子张寔、张茂继承了这一地位,稍后张寔之子张骏(字公庭,307~346)自称凉州牧、平西公,他虽承认晋的宗主地位,而实为割据西北一隅之政权的首脑  张骏于东晋太宁二年(324)嗣位,在位二十二年,他虽然对东晋称臣,但仍用西晋年号(建兴十二年),不行中兴正朔,实为割据一方的雄主;他在执政期间,颇有政绩,维持了西北一隅的稳定,并且颇有志于恢复中原张骏曾在一首乐府诗《薤露行》里痛陈西晋的历史教训道:  在晋之二世,皇道昧不明主暗无良臣,奸乱起朝廷  七柄失其所,权纲丧典刑愚猾窥神器,牝鸡又晨鸣  哲妇逞幽虐,宗祀一朝倾储君缢新昌,帝执金墉城  祸衅萌宫掖,胡马动北坰三方风尘起,猃狁窃上京  义士扼素腕,感慨怀愤盈誓心荡众狄,积诚彻昊灵  每一句都实有所指,把西晋惠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