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导学案-湘教版.doc
5页2019-2020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课题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三课时)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气候的主要类型,季风气候特征及成因2、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分析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原因 阅读“气候的主要类型”图3、使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4、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观点学习重点季风气候特征及成因. 气候的主要类型.学习难点季风气候特征及成因.教学方法回忆、复习、比较教具准备班班通、“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气候的主要类型”图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应注重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内容过程反思及备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提问:1.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2.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3.0℃等温线的分布,温度带的分布,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的分布,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了我国的温度带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由于气温和降水的不同,我国的气候又是如何分布的呢?我国的气候有何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问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三、我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1)、气候的主要类型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东部:自南至北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部: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原气候高山地区有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气候和植被)(2)、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雨热同期a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b在经济上有利于多种经营c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 2、季风气候显著读气候类型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从而得出结论原因是: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差异最大,因此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2)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夏季风冬季风发源太平洋印度洋内蒙古和西伯利亚性质暖、湿冷、干风向偏南风偏北风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温度高降水多气温低降水少首先影响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北方地区冬季风:发源于大陆内陆,水汽少,干冷多风夏季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充足的海洋水汽,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从而影响南北方旱涝灾害的发生。
雨带的推移:每年的4、5月份左右,锋面在我国的南部沿海登陆,给南部沿海带来大量的降水,6月份,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梅雨天气,7、8月份到达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9月份,锋面南移,使雨带回到南部沿海,大约10月份雨带将退出我国的大陆地区雨热同期归纳: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3、大陆性特征很强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冬季气温偏低大陆性特征的表现:气温的日较差和气温的年较差大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主要类型,季风气候特征及成因,通过阅读“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分析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原因 阅读“气候的主要类型”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作业:完成目标检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进行新课指导学生读图阅读“气候的主要类型”图归纳: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学生讨论中国的东部三种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读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指导冬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风,影响我国季风区的降水填表:P37表格并讨论表下问题读图:雨带的推移季风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阅读材料回忆学生指图,回答问题可以回忆四个干湿地区和六个温度带。
完成课本P35练习读图:“气候的主要类型”图总结气候的特征学生回忆初一的有关知识找出分界线讨论:优越性学生读图分析回忆回答讨论:P36图下问题阅读课文材料填表、讨论比较北京、纽约的差异等 得出结论讨论分析:P38图表.小结回忆完成作业指出气候的主要类型的分布范围指图找学生回忆课件展示效果好板书设计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三、我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1)、气候的主要类型(2)、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雨热同期2、季风气候显著原因(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2)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3、大陆性特征很强大陆性特征的表现:气温的日较差和气温的年较差大课后反思第三节的内容,季风气候显著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学生依然记不住为什么季风气候显著,冬夏季风的区别依然是需要加强的地方大陆性注意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在能力与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和日语语言基础,熟练掌握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社会及日本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日本国情,具有一定的日本人文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与日本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