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理学之简介.docx
8页宋明理学之简介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 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 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 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致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地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 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为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 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 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
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 时,也同时改换了先秦元典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得失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而给这种 思考以启发和借鉴,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一、理学之概况 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唐宋时期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我们这里主要是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对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有一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对宋明理学的称谓、特点、思想来源及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线索等问题,首先有一整体上的把握 一、理学的称谓 宋明时期的儒学,在当代尚流行的,有“理学”、“道学”、“性理学”、“新儒学”、“宋学”等几种不同的称谓,它们相互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 (一)理学 “理学”一词,在宋代最初曾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
在南宋理学大家朱熹那里,他所赋予的含义是讲道理或有道理之学,就其学派而言,则不仅是指后来被当做 理学正统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之学,而且也将二苏(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包括在内与朱熹对立的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 陆九渊(陆九渊)亦使用“理学”一词来统称宋代的儒学,并认为“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到南宋后期,朱熹后学将“理学”概念规范为立足于“道统”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宋代正统儒学,并把周敦颐看做是承接这一儒学正统的理学“开山”从内涵方面看,“理学”通常是指“脱出诂训”而阐发“义理”之学,但由于从朱学的角度进行总结,故其重心又落在了程朱一边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一派上升为官学,故元人编《宋史•道学传》便以程朱一系为“道学”即儒学正统,而不列陆九渊一派到元末,张九韶辑北宋五子及南宋 朱熹之言,辅以荀子以下数十人之说,成《理学类编》一书但他不辑陆九渊之言,承袭了《宋史》将陆九渊心学排斥于理学之外的做法在学术发展史上,“程朱 理学”的说法无疑表达了程朱一系在与心学争“道统”正宗的斗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故后世学者也多有把“理学”一词在称呼上专归程朱一系专有,把它作为整个宋 明儒学中与心学相对的程朱学术的代称。
明代的心学大家王守仁虽然在学术上“是陆非 朱”,偏向陆九渊心学,但他也有调和历时颇久的朱、陆异同之论,企图折衷二家之说,故也使用“理学”的概念王守仁高足王畿则将明代心学一系统称为“理 学”:“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陈献章),至先师而大明《复颜冲宇》,《龙溪先生全集》卷十)王畿排斥程朱而只认定心学为明代理学正宗的看法,与 《宋史》为代表的观点正相反对,但在“理学”概念的认同上却正好相得益彰,说明了“理学”一词实际上已成为了由两宋到明代的儒学主流的总称 明末清初之际,有不少总结宋明学术的著作问世无论从孙奇逢的《理学宗传》,还是在更享有盛名的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由他开始而在后人那里完成的 《宋元学案》中都可以看出,以“理学”作为宋明儒学之总称的观点已经流行开来直至当代,学者们在宋明儒学的研究中,以“理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 儒学形态的总称,已经是约定俗成 (二)道学 “道学”一词起源较“理学”为早,北宋的张载和二程就已经提到而且,在后者那里,其意思一开始就比较明确,程颐以他和其兄二人所倡导的学说为“道 学”,并曾感叹初创时的情形说:“呜呼!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方惊疑。
能使学者视效而信从,子与刘质夫为有力矣《二程集•祭李端伯文》)正是经过二 程弟子们的努力,“道学”逐渐传播开来,“述其道学者甚众” 到南宋,“道学”已成为 一种特征鲜明的学术派别的称呼朱熹继承了这一学统,称赞“夫以二先生唱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程氏遗书后序》,《朱文公文集》卷 七十五)而当时政治上也围绕“道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些反对“道学”的人士,从其政治需要出发,极力攻击朱熹及其学术,认为“道学”家是“欺世盗 名,不宜信用”(《道学崇黜》,《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而其学术特点,监察御史陈贾概括是“其说以谨独为能,以践履为高,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事” (同上)而挺身为朱熹辩诬的功利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对道学也有过一段分析他认为“道学之名,起于近世儒者其意曰: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 致之,故云尔其本少差,其末大弊矣《水心文集》,《叶适集》卷二十七)周必大则引过沈仲固所说的话概括说:“道学之名,起于元佑,盛于淳熙…… 其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铭》、《语录》之类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癸未杂识续集》 下)简言之,从当时诸人所指称“道学”家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以学致道”抑或“读语录精义”来看,大都是程朱一系所主学术之特征。
从程朱一系自身来看,朱熹编过一本名为《伊洛渊源录》的论述“道学”源流的书无论是这本书的书名还是其内容,都只把“道学”限定在程朱一系,不仅把王 安石(号荆公)的“荆公新学”、陈亮和叶适的“功利之学”、陆九渊一派的“心学”、苏氏兄弟的“蜀学”排斥在外,而且把与其学术宗旨甚为相近、关系颇为密 切的吕祖谦等婺州(金华)学者的“婺学”也放在一边由此来看,所谓“道学”,其实就是指程朱一系的学术或学派《宋史》中,在《儒林传》之外,特立一 《道学传》以示褒奖,其内容与《伊洛渊源录》大体相似,这表明了修订正史的元代官方人士对于这一基本史实的肯定 (三)性理学 “性理学”的“性理”二字,意指性命义理或性命理气,因最初由程颐“性即理也”一语引出,故后人曾以此名称述程朱学派但明清两代官方编定的理学读物 《性理大全》、《性理精义》均把程朱道学与陆九渊心学合为编纂故而所谓“性理之学”,也就包括了宋明理学的主要两派,可以作为宋明理学的同义词使用 在一定意义上,“性理”,一词的流行亦有合会朱、陆之意义如黄宗羲便说:“先生(陆九渊)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者,而后天之所以与我 者,不为小者所夺。
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朱熹)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人圣之阶梯夫苟信心 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自用也’《宋元学案•陆九渊学案•案语》)“性理”二字,正好包容了陆九渊心学“尊德性”与朱熹之学“格物穷理”的为 学宗旨 不过,“性理学”或“性理之学”的称谓在海外如朝鲜半岛,又不独指中国的理学,也指称与中国理学特征相似的朝鲜半岛的儒学 (四)宋学 “宋学”是与“汉学”相对而言的所谓“汉学”,是指盛行于汉唐时期儒家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方法汉儒治经,偏重于名词的注解训诂对于经典的注解,由经 而有传,由传而有注,由注而又有疏这种治学方法,虽然对于看懂和理解儒学经典本身有相当的帮助,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一种只专注于文字而不重视对于义理的理 解和发挥的问题到了唐代,这种学风的弊病愈发明显唐儒治经,依汉注作疏,以“疏不破注”为原则,以“疑经”为叛道,以“破注”为非法此种治学学风和 方法,对于思想的发展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 宋儒在治学上,受唐代以来强调“文以载道” 的“古文运动”的影响,敢于打破汉唐注解,他们一方面“舍传求经”,直接面向儒家经典,一方面疑经改经之风盛行,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思想。
他们在对经典 的理解上,不再专注于经典文本和语句的字面,而是更关心经典中所包含的义理,经典本身的作用只不过是“载道之具”,而其中所包含的成贤成圣、修齐治平的道 理才是更根本的 理学之后,清代的学风又为之一变人们反对宋明儒学空谈义理的空疏学 风,学问重新走向注重考据训诂一途这时,人们把宋明理学家那种注意义理理解和发挥的学术方法和学风称为“宋学”,而把汉唐儒学家那种注重名物训诂的学术 方法和学风称为“汉学”可见,“宋学”与“汉学”,主要是缘起于两种不同的学术方法和学术风气的称呼,起初并不是学派与学术思想的代称,故而所谓“宋 学”与“汉学”的概念,并不完全等于宋明理学和两汉经学的概念 (五)新儒学 “新儒学”的概念,英文为“Neo-Conlucianism”它的产生较晚,大致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后来逐渐流行国外一些汉学家,大都采用“新儒学”一词来指称与传统儒学风格与旨趣极为不同的宋明儒学受其影响,当代不少学者沿用了这一做法,特别是在英译中国哲学文献中,基本上都采用 “Neo-Confucianism”一词与此相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继承宋明儒学而形成的“现代新儒学”,也是因接续宋明儒学而得其名的。
宋明儒学较之于前代,的确是风格迥异的“新”的儒学这些儒家学者们在政治伦理方面要求重振被隋唐以来的佛道二教搞乱了的儒家纲常,在学术风格上不拘泥 于经义训诂,而是凭己意说经,在哲学理论上则垂青所谓“不可得而闻”的“性与天道”,并利用和改造先秦儒家的经典来讨论有关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故与汉 学以来的学术传统大不相同在此意义上,新儒学与宋学的含义较为近似 新儒学的“新” 的特定意义,以朱熹的概括为例,是说儒学的发展在秦以后消沉了和走样了,儒家的道统中断了自孟子既没,而世不复知有此学”,汉以来或者是两汉经学、神 学,或者是魏晋玄学,或者是隋唐佛学,“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答陈同甫》,《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所以他们要重新 发掘儒学的精蕴,回复到孔孟的本旨,以便使君子能“闻大道之要”,小人也能“蒙至治之泽”(《大学章句序》)于是便把这种否定汉唐儒学而与先秦儒学相对 而言的宋代及其以后的儒学称作为新儒学正是因为如此,使用新儒学的概念来指称宋明理学,应当要考虑到它的特定含义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