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讲 绪论.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56768313
  • 上传时间:2022-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讲 民俗概述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民俗的形成 五、民俗与旅游 口 典型案例 口 本章小结 口 关键概念 口 课堂讨论题 口 复习思考题 口 实训题 口 自测题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分歧,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但是,无论诸学者有多大的分歧,他们也有其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所以说,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心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迷信和禁忌在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行为的民俗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诸方面以行动表现出来的习俗语言的民俗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以上两种分法各有各的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无论如何划分,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各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二、民俗的基本特征尽管民俗种类繁杂,内容丰富,也无论是中国民俗,还是外国民俗,都有以下的共同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它与上层文化不同,上层文化可以说出某一种理论、学说是谁创造和发明的,而民俗文化则不是,它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种民众的集体文化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集体性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这种模式性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民俗一旦产生,得到社会的承认,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为人们所承袭,不会因改朝换代或社会的变革而立即中断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入桂林,使入境旅游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

      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使人口大量流动,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西方民俗文化被借用到中国,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的大中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 民俗是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播布结合中发展的,因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的相互间的碰撞和吸收、涵化和发展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这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传承上的稳定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自身调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民俗事象,大都是古代民俗变异传承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变异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上的地方特色标志着我国饮食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使祖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使得中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许多民俗产生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与此相联系,由于民俗的原始性,使得有些民俗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象征人们进行某些民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点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崇拜、祭祀、祈攘、禁忌、占卜、巫术等方面,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正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反映如旅游者在民俗村寨中所观赏到的(“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上刀梯” 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原是广西瑶族“祭盘王” 的巫术活动上刀梯”原是湘西苗族巫师为死者解罪的仪式面具舞原是祭祀的一种活动)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功能”(function)即作用,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民俗,从它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有着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的。

      有些古老的民俗,经过代代传承延续下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