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教****
  • 文档编号:240483576
  • 上传时间:2022-0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4.49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 神农氏与农业的显现〔材料一〕神农氏作,斫①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②之利 , 以教天下;──《易·系辞下》〔材料二〕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④高下,尝百草之味道,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材料三〕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解读】 我国的农业起源很早;在古文献中,多将我国农业的起源,托之于神农氏等传奇人物;以上三条材料是有关神农氏与农业起源的传奇;《易》亦称《周易》或《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旧传孔子作,据近人争论,可能是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纂而成,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又采阴阳五行之说,并入儒、墨、法、名等家,一般认为是杂家著作;《白虎通》亦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班固等编撰记录汉章帝时在白虎观争论经学的结果;该书将谶纬学说与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这三条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等农具,教民农耕,种植五谷;神农氏仍教人民辨别土地好坏,品尝百草味道、水泉甘苦,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问题;关于神农氏创造农业的传奇说明,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先创造了农业,而不是由外界传入的、学来的;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文化遗址都发觉了我国早期农业的情形;【注释】 ①斫:砍削;②耨:除草;③蠃蠬:蠃通“螺”,蠬通“蚌”;④墝同“硗”,土地坚硬而瘠薄;2.黄帝、后稷与农业的显现〔材料一〕(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①鸟兽虫蛾②; 第 9 页,共 21 页 - - - - - - - -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材料二〕周后稷,名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嬉戏,好种树麻、菽③,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④焉,民皆法就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 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⑤百谷;”──〔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解读】 《史记》是我国古代闻名的史学著作,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奇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争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书;在中国古代传奇中,农业的创造,时代最早的是神农氏,仍有黄帝和后稷等人;这两条材料显示了黄帝和后稷也与农业的显现有亲密的关系;农业的显现,是长期人类劳动体会积存的结果,并非神农一人之功;【注释】 ①淳化:驯养;②虫蛾:指蚕;传奇黄帝的正妃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织帛;③菽: 豆类;④稼穑:种植和收成;种植称稼,收成称穑;⑤播时:播种,种植;时,通“莳”,栽种;3.考古挖掘中发觉的我国早期农业〔材料一〕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 年前就开头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肯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觉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进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显现了;──《光明日报》 1979 年 1 月 10 日《河南省发觉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材料二〕(大何庄)有一座墓的随葬陶罐中,仍储存着少许的粟粒皮壳 这里的石刀、石铲、粟粒以及家畜遗骨等的发觉,也反映齐家文化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已进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粟粒的发觉,说明白它已经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主要粮食;──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挖掘简报》,《考古》1963 年第 3 期〔材料三〕稻穗纹陶盆 外壁刻有对称的稻穗纹和猪纹(残)图像; 1 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 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旁边刻有 1 只猪纹 这一图像, 反映了猪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其次期挖掘的主要收成》,《文物》 1980 年第 5 期【解读】 考古挖掘中,在不少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发觉了早期农业的证据; 1.这三个文化遗址的地点分别是: 河南、甘肃、浙江,说明我国从北到南, 远古居民的经济生活均以农业为主; 2.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而南方就主要是稻;经鉴定,河姆渡发觉的稻谷是人工培植的籼稻,这是我国目前发觉的最早的稻谷; 3.随着农业的进展,畜牧业兴起;在与裴李岗文化遗址岁月相当的磁山文化遗址,第一文化层发觉的 157 个长方形灰坑中,其中有 62 个发觉有粮食积累;在其次文化层发觉的 188 个长方形灰坑中,其中 18 个有粮食积累,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楚可见,不久即风化成灰;积累的厚度一般在 0.3—2 米不等;有 10 个窖穴的积累厚度在 2 米以上;经灰像鉴定,这些窖穴中贮存的粮食是粟,其总储量约 13 万余斤;可见当时粮食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可观;4.商周的生产工具以石器、骨器为主〔材料一〕 (1957 年在河北邯郸龟台早商遗址)出土的石器特别丰富,仅灰坑 66、67、81,就 出土 115 件,其中铲和镰占 65%以上,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铲以长形为多,也有不少肩石铲,其中一部分可能为锄;石镰有的较窄,有的较宽而直刃;──北京高校、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挖掘队《 1957 年邯郸挖掘简报》,《考古》 1959 年第10 期〔材料二〕( 1960 年在河南陕县七里岗商代遗址出土)石器──完整者 77 件,其中以刀、斧、镰、铲最多,锛、镞次之;各种石器多为磨制的,但仍有少数只经打制的;蚌器──发觉亦有肯定数量,但多为碎片,在郑州商代遗址亦有少量发觉;蚌器自龙山文化开头盛行,到了商代连续使用,特殊在商代早期的遗址中,出土的蚌器的种类好像比晚期要多,表现在生产工具方面颇为明显;蚌刀多于蚌镰;骨器──骨铲、骨锥、骨针、骨镞 等共 74 件;制作有的比较精细,式样也较多;──黄河水库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陕县七里岗商代遗址的挖掘》,《考古》 1960 年第 1 期〔材料三〕 ( 1955~ 1957 年在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出土)石制生产工具,有砍伐用的斧、锛,挖土用的铲,收割谷物用的刀、镰,石斧大都是砾石打制成的,只在刃部略加修磨;扁平 的磨光石斧不多;石刀一般都比较宽厚,穿孔多在刀身中部或接近刀背处;骨角的生产工具,有铲、凿、锥、针和镞;西周的骨铲器形很固定,所采纳的骨料主要是牛、马等大家畜的肩胛骨和下颌骨,在客省庄的地层中也有发觉;用下颌骨做骨铲是西周时期的特点, 其他时代很少发觉;骨角镞数量很多,发觉 300 多件;蚌制的生产工具很多,种类有刀、镰和铲,外形和石刀等相像;──考古争论所沣西挖掘队《 1955~1957 年陕西长安沣西挖掘简报》,《考古》 1959 年第 10期【解读】 以上三条材料,说明白在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以石器、骨器为主;在生产工具中,数量较多的是斧、锛、铲和镰等,远古时期的人们用这些工具砍伐森林、挖掘土地,开创耕地,收成庄稼,是人们劳动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早期的石斧直接用手使用,称为手斧,后来装柄使用,提高了功效;石锛一般安装在木柄上使用;石锛既可砍伐树木,也可用来掘土翻地;斧的功用是劈,锛 的功用是斫;铲是一种直插式的整地农具,与耜是同类工具;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 微成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最早的铲是木制的,河姆渡遗址就曾出 土过木铲,各地出土较多的是石铲及少量的骨铲;商周时,显现了用于中耕除草的小型铲;铲又称 钱,《诗经·臣工》:“命我众人,痔乃钱镈;”镈也是除草工具,《诗经·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5.商周的青铜工具〔材料一〕(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出土)残铜刀 2 件,青铜铸造;一件,剖面呈楔形,残长 7.5 厘米, 另一件, 柄端圆形, 两侧铸有 2 行 6 个长方形纹, 其旁又有很多小圆点饰物, 残长 7.5厘米;──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挖掘报告》,《考古学报》 1960 年第1 期〔材料二〕(陕西扶风云塘西周遗址出土)铜刀 3 件,皆残;其中两件身短柄长,刀尖上翘;柄扁平,上有 3 条凸起的直线,末部有一长方形的孔,残长 10. 1 厘米;──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 1980 年第 4 期【解读】 关于商周的青铜器农业工具,目前出土的数量仍不多,以上两条材料,从考古挖掘角度证明白商周时期已显现了青铜农具;目前,考古挖掘出土与传世的青铜农具共有 60 多件;有锸、铲、镰、犁铧、耒、耜、铚等;出土青铜农具的地域分布,有河北、陕西、山东、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其中以河南、江西最为集中;河南省有明确出土地点的 22 件,仅安阳小屯殷墟出土达 16 件;商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制造水平很高,为什么青铜农具数量很少呢?其缘由可能是,第一,西周的贵族阶级不从事农业生产,认为农业劳动是下层人的事,农具不是享受器,贵族死后 自然不会把农具作为随葬品;其次,铜器在古代是珍贵的“美金”,青铜农具用坏,可以回炉改铸,与石质农具不同,因而墓葬中不见青铜农具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春秋战国时通行的货币有铜铲 布、铜刀币,这类货币是从有用的农具相互交换进展而来的,这也可以间接证明西周时期曾盛行过 青铜农具;(参阅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 1963 年版)6.商周的农业浇灌〔材料一〕汤旱,伊尹①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世本》〔材料二〕惟②曰:“如籍田③,既勤敷菑④,惟其陈修⑤,为厥疆畎⑥;”──《尚书·梓材》〔材料三〕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考工记·匠人》〔材料四〕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周礼·地官·遂人》【解读】 《世本》是先秦史官编修的宗谱,记载了自黄帝至秦(一说春秋)帝王公侯卿大夫的世袭及事迹,也称“世”或“世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这部书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保藏的政府重要文件以及政治论文的选编,是争论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考工记》是春秋战国之际齐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是我国古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周礼》为战国人总括西周至春秋间周王室及鲁、郑、卫礼制及职官系统,并杂入部分战国制度的礼书;这几条材料显示了商周农田浇灌的情形;材料一说的是商代已有凿井浇灌;材料二说明周代对农田浇灌的重视;材料三、四反映了周代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农田浇灌系统;《考工记》和《周礼》均为战国成书,书中的内容未必是西周时期的原始情形,但人们把遂、沟、洫、浍等大小水渠贯穿 起来,达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