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苏教版.doc
13页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22课《古诗两首》2课时教学设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课题 古诗两首单元第七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学习[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目标[来源:学#科#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鉴、徘、徊”3个生字[来源:]2.过程与方法:[来源:ZXXK](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来源:学+科+网] ②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能力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重点1.识字、写字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美感学法问题学习、探究学习教法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第1课时1.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宋代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读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二)交流汇报:1.学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所揭示的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终:到底,毕竟觉: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躬行:亲自实践行,实践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二、精读课文1.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关链接:(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2)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2.古诗题目解读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时间写的?这首诗的题目说明了什么?3.诗人读书有什么样的感悟要训示儿子呢?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青少年时代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2)“无遗力”说明了什么?(3)“少”和“老”说明了什么呢?(4)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古人刻苦求学的诗句或成语吗?①闻鸡起舞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头悬梁锥刺股5)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4.诗人是怎样告诉儿子的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2)“终觉浅”说明了什么呢?(3)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诗句对号入座:(1)哪句诗说的是求学的态度?(2)诗句中哪句诗说的是求学过程的漫长?(3)哪两句诗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6.全诗释义:古人做学问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7.学习了这首古诗,你们觉得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做呢?认真学习,坚持不懈怠,并学以致用三、归纳总结《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讲了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晚上读书的时候晚上作者把读书得来的感悟告知儿子说明了古人刻苦求学的精神这里用“少”和“老”反衬出了学习学问并非朝夕所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求取学问、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刻苦的过程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说明了诗人对求学态度的严谨实践出真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简略了解课文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悟诗意让学生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理解题目含义新课导入第2课时前边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从中懂得了读书学习应该刻苦努力、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并且要学以致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古诗《观书有感》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科目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所揭示的道理:读书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的事实,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3.理解重点词语: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渠:他,指方塘哪得:怎么会哪:通“那”,“怎么”的意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二、精读课文1.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关链接: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2.学习诗句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3.那么,诗人看到什么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一鉴开”说明了什么?(2)“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注: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句诗说明了什么?(3)“天光云影共徘徊”起到了什么作用?“共徘徊”说明了什么?(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4.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想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问”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2)那诗人有什么疑问呢?(3)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为什么呢?(4)这句诗说明了什么呢?(5)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6)同学们,请你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7)多音字认读: (wèi)(因为)(为何) 为(wéi)(行为)(为人)(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9)这两句诗暗示了什么样的道理?5.全文释义: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三、归纳总结《观书有感》说明了什么道理?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