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河南省鹤壁市天一小高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doc
6页2025届河南省鹤壁市天一小高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发现, 距今9000年前后的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长江下游上山文化的先民开始垒台修屋、挖沟设防随着相关经验的积累, 距今6100年前后的大溪文化先民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堆筑了中国最早的城墙这体现了( ) A. 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B. 稻作农业的持续繁荣C. 原始文化的交流融合D. 文明社会的曙光初现 (★★★★) 2. 有学者指出: “伪造玺书这件事, 就赵高、秦二世胡亥和李斯三个人知道这三个人绝对一辈子都不会透露出去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伪造玺书, 那么他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也许秦始皇的玺书本来就是指定胡亥为继承人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 胡亥是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B. 历史研究可以适度推理和想象C. 《史记》的记载缺乏可信度D. 秦朝历史距今久远已面目全非 (★★★) 3. 北魏《学令》规定: “诸州郡学生, 三年一校所通经数”, 所通经数达到结业要求后应当“就郡练考(即实习)”, 最后“计习训淹年, 听受累纪”, “俊造之流, 应问于魏阙;不革之辈, 宜返于齐民”这说明北魏( ) A. 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B. 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C. 律令儒家化影响广泛D. 选官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 4. 据记载, 至德二年(757年), 唐朝“置凤翔府, 号为西京, 与成都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合为五京”。
宝应元年(762年), 唐廷诏令渤海为国渤海国也设立五京, 分别为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据此可知( ) A. 唐朝文化政策注重兼收并蓄B. 唐朝制度具有强大的影响力C. 渤海国接受唐朝政府的管辖D. 渤海国与唐朝贸易往来密切 (★★★) 5. 如图是晚明时期的女子头饰“貂鼠围头”这种头饰通常由北方地区盛产的貂鼠皮、水獭皮毛等贵重材料制成晚明江南女子往往“貂鼠围头镶锦裪, 妙常巾带下垂尻”据此推断, 这种头饰的流行得益于( ) A. 赋役制度调整B. 海禁政策放松C. 社会风气保守D. 商业贸易繁荣 (★★★) 6. 1898年8月15日, 《新闻报》的一篇文章认为, 朝廷虽实行改科制、开学堂、创铁路等举措, 但是“纵上下同心, 内外勠力, 速则五年, 迟则十年, 乃或有成耳今之中国又岂能从容暇豫, 待收效于十年之后哉?”这说明当时( ) A. 渐进改革难以满足救亡需要B. 朝廷失去对民间力量的控制C. 封建守旧势力抵制变法举措D. 戊戌维新运动导致矛盾激化 (★★★★) 7. 有学者指出, “虚无主义是五四时期特殊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老师辈的苦闷, 是彷徨在新与旧之间, 而学生辈的痛苦, 则是在各种新思想面前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 一部分知识分子走上了寻找主义与组织的激进道路据此可知, 五四时期( ) A. 虚无主义成为思想潮流B. 文化激荡推动政治实践C. 新旧思想矛盾趋于调和D. 知识分子主导社会变革 (★★★★) 8. 1938年4月, 国民政府开始将湘桂铁路向南延伸, 修筑一条由广西桂林经柳州、南宁出镇南关与越南相接的铁路, 时称湘桂铁路南镇段此举旨在( ) A. 支援越南反法西斯斗争B.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为持久抗战提供战略支持 (★★★) 9. 如图是1953年的漫画《毛主席派人来了》该漫画体现了( ) A. “一五”计划的显著成效B. 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C. “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D. 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 (★★★) 10. 1979年,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分出部分人员, 成立了系统科学研究所, 专门从事控制理论、运筹管理、统计学、系统工程等研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则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 兼顾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其他方向这一调整( ) A. 折射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 反映出中外科技人才流动加快C. 有利于国内数学与国际前沿接轨D. 适应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11. 古代亚洲各民族流传着多种多样的始祖传说。
例如, 印度、缅甸等地广泛流传着蛇神、龙祖传说;我国华南地区, 夜郎夷有以植物为祖先的传说;土耳其、蒙古高原等地则流传着狼祖传说这表明( ) A. 古代亚洲各民族间交流频繁B. 始祖传说决定民族文化特性C. 农耕产生推动亚洲文明起源D. 人类生活环境影响精神世界 (★★★★) 12. 《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碑文发现于希腊塞萨洛尼基城据碑文记载, 688年, 查士丁尼二世御驾亲征巴尔干半岛, 在历经了对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的诸多战争后, 率军进入塞萨洛尼基城该碑文反映出拜占庭帝国( ) A. 重视传承古代希腊文化B. 军事征伐以劫掠财富为主C. 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D. 逐渐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 13. 16—17世纪, 许多欧洲人鼓吹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的主张: “差异存乎灵与肉、人与兽之间……有的人天生就是自由人, 有的人则天生为奴, 对于后者, 奴隶属性更为有益, 也合乎自然这一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 殖民活动盛行B. 人文主义流行C. 封建制度解体D. 商业革命发展 (★★★★) 14. 18世纪以前, 英国家庭通常奉行“新居原则”, 要求年轻夫妇自力更生地开始婚姻生活;18世纪末, 英国城市中父母与已婚孩子共同居住现象十分常见, 旁系亲属们共同居住的情况也颇为多见。
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 亲情伦理得以强化B. 工业革命影响凸显C. 城市设施趋于完善D. 社会贫困日益加剧 (★★★) 15. 如表是1928—1937年苏联国家预算与工业发展利润提成的部分情况据表可知, 这一时期苏联( ) 年份国家预算对工业的拨款(百万卢布)工业给国家预算的实际利润提成(百万卢布)1928—1929年1250.2641.31933年13728.64168.01937年15300.06500.0 A. 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了资金B. 工业利润是国家预算主要来源C. 国家政策推动工业快速发展D. 经济发展受国际形势影响较小 (★★★★) 16. 1950年, 美国主导的“文化自由大会”成立此后, 它在3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拥有新闻社, 出版20多种显赫刊物, 经常举办艺术展览, 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 并为音乐家、艺术家颁奖它主导的刊物也发表一些针对美国的批评, 但向来比较温和这表明美国( ) A. 致力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B. 与苏联的对抗集中于文化领域C. 借助文化活动渗透意识形态D. 国内文化发展缺乏批评性声音 二、材料题(★★★)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宋夏金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 诸政权皆建立起货币铸造与流通制度辽、西夏、金都仿效中原铸钱技术, 圆形方孔的年号钱是这一时期钱币的基本形态契丹较早从中原学到铸币之法西夏不仅仿辽、宋铸币, 且学习金朝设立专业铸钱机构——通济监金初沿用辽、宋旧钱, 海陵王模仿“中国楮币”创制交钞, 但实际使用极少, 暗地里仍使用宋钱回鹘和西辽也能自铸钱币, 钱币也为圆形方孔样式由于古代中国北方铜矿稀缺, 辽、西夏、金除自身铸币外, 多仰赖南方宋钱西夏使用的货币种类非常多元, 但仍以宋钱为主此外`, 宋钱还曾输入西辽, 并传至中亚宋人张方平曾说: “钱本中国宝货, 今乃与四夷共用——摘编自潘岳、边巴扎西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根据材料, 概括辽宋夏金时期货币铸造与流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辽、西夏、金“仰赖南方宋钱”的背景 (★★★) 1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歌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如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部分革命歌曲的歌词选段编号作品名称歌词选段①组曲《黄河大合唱》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②歌剧《刘胡兰》你老娘的吃和穿, 全靠政府照管, 分了粮食土地, 分到房子和钱……你要感激共产党, 你要感激咱解放军, 他把咱们来解放, 他帮咱们大翻身③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亲爱的工友们哪, 亲爱的农友们哪, 唱一曲国际歌, 庆祝苏维埃……跟着共产党, 打出新世界④歌曲《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 打倒列强, 除军阀, 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 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 齐奋斗 ——摘编自西北战斗剧社《刘胡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推断歌曲①②③④的创作时期, 并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革命歌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5年, 世界第一家商业性质的旅行社诞生此后, 以赢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 并逐渐成为旅游行业中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 博览会旅游、城市观光旅游、博物馆旅游、文学旅游等各种旅游活动层出不穷游客住宿设施也日益多样, 豪华饭店、商业饭店、交通饭店、度假饭店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食宿、休闲、娱乐、交流等服务在此过程中, 近代旅游人数比古代旅游人数增长了数倍甚至数十倍那些原有的专供上层社会享受的游玩风景区、海滨浴场等, 也逐渐变成了常年开放的旅游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轮船、汽车、飞机等工具和观光游、海滨游、乡村游、体育游、文化游等形式很快成为一般大众的普遍选择, 探险、生态等旅游体验以及“背包旅游”也日益流行随着国际旅游者的增多和网络媒体的发达, 人们的旅游体验也由一时一地变为世界共享。
——摘编自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 概括近代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二战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2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和谐论”表明, 在多样性的世界文明图谱中, 任何文明都不能拒斥与其他文明的交往而独立存在, 多种文明并存与交流互鉴是历史的常态, 未来也必将走向和谐文明体现着人类实践的动力和规律, 体现着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轨迹, 体现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愈益反映世界历史性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张东刚、臧峰宇《文明和谐论的基本内涵与世界意义》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文明和谐论”, 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 自拟论题, 并进行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谨, 表述准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