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膏方历史溯源探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8426284
  • 上传时间:2022-03-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5.8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膏方历史溯源探究                    摘要:膏方历史久远,从古籍记载中详查膏方发展史,通过对相关文献复习,追溯膏方在各个时期的应用及进展,把握膏方在不同时期的运用特点及创新成果认为膏方对慢性病的治疗及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优势关键词:膏方;历史溯源;中医药;医史文献“膏”,《说文解字》释曰“肥也”,指心膈间脂肪《释文》中曰“用以润物曰膏”首句道其脂溢肥腻的性状,后者诉其滋润保养的用途膏的命名依据其剂型,属中医八大剂型之一中医膏方,多是具有营养滋补、治疗和预防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内服制剂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所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亦称膏滋药「1]膏药是较广义的剂型,有膏方、硬膏和软膏三种膏方属内服之品,亦称膏滋、煎膏,硬膏及软膏是外用之品中医现在所说的膏方多指代内服用药,有荤膏、素膏、蜜膏、清膏四种,广应用于内、外、妇、儿、骨、五官科及大病久病后体虚者本文拟通过对膏方的有关历史典籍及相关文献复习,对膏方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历代膏方特色,全面认识膏滋药的重要作用,古为今用,为人类保健强身做贡献一、膏方的起源,先秦以前膏方是中医药文化遗留的瑰宝,历史久远,其运用经历了从外用到内服的迁演。

      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用羊脂类药治疗皮肤皲裂的记载,可谓膏方的雏形「2]汉代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载有肪膏、彘膏、猪膏等膏剂30余方,多用于治外伤其方单用动物脂肪或以其加热后的提取物来外敷书中未见含药脂膏的内服记录制备时加用膏糊剂故称“膏之”其中记载“治病毋时,二、三月十五日到十七日取鸟卵,……而乾,不可以涂身,少取药,足以凃施者,以美醯之于瓦鬵中,渍之可和,稍如恒煮胶,即置其于火上,令药已成而发之”该胶状剂与传统阿胶、鹿角胶有区别,近似当代煎膏剂的一种用药材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放入糖、蜂蜜等熬制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可证明在春秋时代就有了膏的相关制作及使用,这应是最早有关膏方使用的相对详细的记载到战国时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载录了用煮烂的大枣捣碎成糊状做成的枣膏《黄帝内经》也有膏方记载,而此时膏方多指外用剂,如《灵枢·痈疽》中的豕膏,「3]对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灵枢·经筋》中的马膏,「3]对筋脉纵弛“治之以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均是用动物脂肪为基质,通过外用来治疗外伤科疾病「3]而《内经》中的“冬藏精”和“秋冬养阴”等理论,也为膏方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时期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的记载,指出中药的炮制要遵循药性和治疗所需选择的剂型最先以“膏药”称之并有完整组方及服用法的膏方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其中有相对完整的3个膏方,即:百病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妇人膏药方东汉末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汤、丸、散、膏、酒、浸膏、糖浆、洗剂等10多种剂型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中的大乌头煎、《黄疸病》的“猪膏发煎”,这里的“煎”实乃膏的意思,为膏方内服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膏方已经出现端倪,且临床上有所应用,但所治病种、证型较单一,工艺较简单三、晋唐时期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八“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4]篇中载有:裴氏五毒神膏、苍梧道士陈元膏、华佗虎骨膏等八方《肘后方》诸膏方制剂以苦酒(即醋)与猪油作溶剂,制备后内外用均可,为膏方运用的一大进展晋唐时期膏方也称之为薄贴晋末《刘涓子鬼遗方》中有多种“薄贴”记载,多为外用,据统计记载的外用膏方有79首,“薄贴”类似现代狗皮膏药的制法据《外台秘要》记载,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载有用于清热补虚的的单地黄煎,此方当是最早的补益膏方。

      到唐代膏方已用于滋补强身,如:杏仁煎、枸杞煎此期间内服膏方仍叫作“某某煎”,除用于治疗外,已作为药饵补剂向养生延伸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个别“煎”方已与现代膏滋方大体一致,如《千金要方·大肠腑·咳嗽第五》中的苏子煎(苏子、杏仁、白蜜、生姜汁、地黄汁),将药味捣碎,取汁,去渣,熬如脂状,纳蜜,煎如饴状,治阴虚咳喘已久在妇人美容上,《千金翼方·卷第十二·养性》中有“生地黄五十斤,捣之,以水三升搅取汁,澄去渣,微火上煎减半即纳好白蜜五升,枣脂一升,搅令相得乃止,每服鸡子大一枚,日三服,令人肥白美色”的论述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即广济阿魏药煎方、鹿角胶煎(圣惠)、蒜煎方、地黄煎,《小品方》的单地黄煎、《近效》的地黄煎,与现代的膏方非常类似,均被用作滋补强壮剂「5]四、宋代、金元明时期宋代,内服膏方名称逐渐由“煎”向“膏”过渡,以内服为主,用途亦广泛北宋《太平圣惠方》收录的治小儿胃虚腹痛的助胃膏、治小儿胎寒胃冷的钩藤膏,均为内服膏方之后的《圣济总录》所载的栝萎根膏,用生栝楼根和黄牛脂配合制成,起益胃生津之功琼玉膏出自《洪氏集验方》,为南宋名方,由生地黄、人参、茯苓和白蜜组成,沿用至今。

      膏方逐渐成为治病兼有滋养的作用之后许叔微的宁忐膏和国老膏、《东垣试效方》的清空膏、《丹溪心法》的藕汁膏等,均为却病补益之品可见膏方在金元时期的发展已到成熟阶段,并逐渐引入到食疗中,如《饮膳正药》记有用赤赤哈纳做成膏剂的方法五、明朝时期明朝时膏方更趋成熟,表现在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不仅大大增加,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如韩天爵所撰《韩氏医通》的霞天膏,治沉荷痼疾孙一奎所著《赤水玄珠》则所载膏方药物繁多,如卷十治虚损劳怯之补真膏「6],有黄精、山药、怀地黄等二十九味药,首开当代定制膏方配伍众多之先河缪希庸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谓:“膏者,熬成稠膏也王肯堂《证治准绳》的通声膏,以效命名,取窍开声通之意,专治语声不出之症此时“膏变成滋补类方剂的专有名;而“煎”,则指水煎剂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的衰老膏方,如茯苓膏「7]、银叶膏「7]等明倪朱漠所著《本草汇言》中也有详述的膏滋的制作工艺《摄生秘剖》是一本养生方书,因膏方可补益滋养,延年益寿,故是书于膏方每多收罗书中膏方构成多简单,如二冬膏、玄极膏、山蓟膏等而处于概述的经典方剂龟鹿二仙膏,主要用于壮阳填精,抗衰防老,现仍在临床普遍使用。

      张景岳所撰《景岳全书》的两仪膏,气血双用,对于气血两亏,嗜欲劳伤,胃败脾弱,下元不固诸证有较好疗效六、清朝时期清朝时,膏方已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如叶天士的《叶氏医案存真》中记载,治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之证,均“进膏滋药”,膏方的运用已到随证选方,定制膏药的阶段再如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该书为当时颇有代表的膏方专著,提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为选方入膏提供了新思路晚清张聿青所撰《膏方》中载录的膏方用药常常达二、三十余味,更有甚者,他阐明膏方配伍须以辨证为基石,不能妄加滋补之品该阶段所载的膏方数量,较前期更甚在民间验方上,《验方新编》中记载颇多如代参如膏可代参而用,正合民间用药廉价有效的特点在清宫中的使用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8]共收录各种内服膏方30首,经分析后可知清官时期膏方的运用特点:首先是运用范围广、数目多,如抗衰老的菊花延龄膏、补益的扶元和中膏及扶元益阴膏,还有明目延龄膏、润肺和肝膏、理脾调中化湿膏、清热养肝和络膏等等其次是不拘泥于冬季,在对疾病有益的情况下四季均可最后是药物构成较简单、剂量轻,如菊花延龄膏仅用单味菊花,明目延龄膏仅桑叶与菊花两味药。

      常用膏方一般用十二、三味药,总用量在三十余克如治消渴病的天池膏,为养阴益气清热的缓治效方;气血阴阳兼补、药效平和的卫生膏,可改善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体质,以达治疗目的;还有治精神疾患效佳的琥珀茯苓膏七、近现代时期近代,膏方发展更加普及如膏方名家秦伯未撰写《膏方大全》,以及在《谦斋医学讲稿》有“膏方通论”、《谦斋医案》中记载有膏方医案蒲辅周老中医在应用膏方调理慢病时,喜用膏丸缓图,临床经验颇多近代名家丁甘仁善用膏方论治,颇具影响膏方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获益群体的增大,使得膏方文化进入了新的气象,出版物不断增加,如颜乾麟、邢斌等撰写的《实用膏方》,沈庆法、沈峥嵘撰写的《中医膏方》等这些膏剂中不但包括像两仪膏、龟鹿二仙膏这样的传统经典膏方,还包括十全大补膏「9]、养阴清肺膏「9]这种从经典汤药方里改变剂型而来的膏方,更有像双龙补膏、肝肾膏、十珍益母膏、首乌二仁膏等创新膏方,这类膏方是在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上,通过中西医结合诊断和在重要现代药理认识的基础上来定制的个体化膏方,它们在协定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辨识,来加减药物,从而调补或治疗疾病结语通过对上述相关文献回顾探究,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膏方在历经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祖国医学中的一大宝藏。

      膏方发展至今,在古今医家的不断运用和探索中也日渐趋向成熟对慢性疾病的治疗及养生补益方面有很大优势但仍有很多问题等我们去研究,古为今用,创新开拓作为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承古拓新,使膏方这个集精华于一身的瑰宝发挥出更大的光和热,为人类永葆安康参考文献[1]秦伯未著,秦伯未膏方医案「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李具双唐以前的膏方文献及其特点「J]中医文献杂志,2008,1:16-18[3]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7[4]葛洪.肘后备急方.明万历刊本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47-149[5]唐.王焘著,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471[6]孙一奎,赤水玄珠.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庞国明主编,膏方临床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8]陈可冀主编.慈溪光绪医方选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1.[9]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沈阳药学院药学系编.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林翊萍「2],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第二零二医院中医风湿免疫科辽宁沈阳邮编110003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