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的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pdf
5页第!“卷第#期兵 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 1 8 * 8 = : 5 ? = ; @ 7 ; A , ? : ? , A = A 9 % ;B % - , : A % D A 9 E , 9 @ F G 9 A , H 9 D D , ? , ; A G ; H , ? A C ,H 9 D D , ? , ; A - G A A , E : % ? = - , : A @ = ; H: G A @ D % ? L = ? H @ % E , @ G 7:A , E : % ? = - , : A;9 ; A , ? - G 9 - = A 9 % ;;9 ; A , ? - G , @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与语言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同样重要而时间观在交际中的作用比有声语言更直截了当, 它传达的信息也更为响亮而清晰, 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N. >. O = D % ? PE = 9 - = % - C ? % ; 9 -A 9 E ,,Q3A 9 E ,) , 一类是遵守多时制 (: % 9 -A 9 E ,,R 3 A 9 E ,) 时间的。
单时制的人们 (例如北美、北欧、 西欧等国家的人) 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 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的, 他们强调时间表, 强调事先安排; 多时制的人们 (例如拉丁美洲、 中东等国家的人)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 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 而不强调一切都遵照时间表关世杰在他的 《跨文化交流学》 中从另一个角度把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东方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决定了这种文明把世界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由此形成东方社会 “天人合一” 的圆式时间观念以犹太基督教为传统的西方文化通常把时间看成一条直线, 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在行进,时间在流逝, 既珍贵又固执, 一旦消逝便无法挽回此外很多学者注意到过去、 现在、 未来这三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文化中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不同文化的时间行为进行跨文化对比, 意在消除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和冲突一、 时间观念除了极少数文化没有时间观念以外, 在绝大多数有时间概念的文化中都有其关于过去、 现在和未—“!—“收稿日期:) * * “ 3 * 2 3 ) *作者介绍:尹利萍 (! 2 S # 3) , 女, 大连翻译学院英语部教师, 主要从事中英文语言比较的教学研究工作。
来的概念, 所不同的是对三种选择在级序侧重上有所不同, 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四种不同的时间取向:零时间取向所谓的零时间取向是指在某些文化中, 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 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霍尔曾在 《无声的语言》 中提到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居住在美国南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就没有时间这个词, 他们不会看钟表, 不会说现在是几点钟, 也不懂得时间的含义; 另一个例子是, 一个阿富汗人和他的弟弟约好了在喀布尔见面, 但两人都没说在哪一年见, 而他仍然年复一年的到喀布尔到处寻找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听来, 与 “你定日子我定年份” 的调侃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时间取向具有这种时间取向的人, 要么把发生在过去的事铭记于心, 对待过去的事情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 要么重视旧式生活, 重述过去之事前者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特鲁克人处理时间的方式: 过去的事情全部累积在特鲁克人的头脑中, 成了与日俱增的负担; 后者则可能从中国人看待时间的方式中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其时间观念带有较重的向后看的特点, 加之中国历史悠久, 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使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更重视过去。
人们对过去怀有鲜明的祟敬,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而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 因为它是不可知的, 没法捉摸的与此相连, 人们崇拜祖先, 尊师敬老, 做事喜欢引经据典, 追本穷源, 循规蹈矩因为这些与过去有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教师称之为 “老师” , 因为 “姜还是老的辣” 的缘故这种过去取向, 凡事看过去的时间观也影响着汉族人的民族性格一般地讲, 中国是一个求静求稳定的社会统一与稳定是每一朝代的头等大事, 是社会发展的保证; 庶民中 “从一而终” 、“知足长乐” 、“厚古薄今” 、“祖宗之法不可变” 和 “眷念故土, 渴望落叶归根” 等思想观念也无一不是主静和过去取向的体现中国的古装片任何时代都创较高的票房收入, 中国的儿童最喜爱的人物是古代文学作品 《西游记》 中的美猴王, 这都表现出他们对过去的迷恋现在取向的社会, 如菲律宾、 墨西哥、 拉丁美洲等, 认为 “现在” 才是最有意义的, 他们活在现在, 享受现在, 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结合点未来是模糊的, 不可知的, 因此他们不愿意对将来进行预测, 认为那是他们控制不了的土耳其的一句谚语很能说明这一点:“今天的鸡蛋要比明日的母鸡强” 。
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阿拉伯人认为未来属于真主, 凡人去猜测、 计划未来是对真主的冒犯, 会为人不耻所以你若问一个埃及农民来年产量如何, 就会大大冒犯他, 因为他觉得你把他当成了疯子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认为, 他们的行为和作用只是对现在而言, 没有过去和未来, 他们的言语中甚至没有时间延迟和等待这样的词汇具有这种时间态度的人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冲动、 自发性、 随意性和生活方式的轻松自在, 而这常被其它文化理解成散漫, 懒惰, 不思进取菲律宾人可以不事先向主人打招呼就带没受邀请的朋友参加集会, 这种随意性与美国人穿着打扮和称呼人的随意性是不同的将来时间取向与东方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 特别是美国人, 极少回顾过去, 一切着眼于未来, 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基督教的原罪说, 即人之初, 因为吃了禁果, 犯了原罪, 失去乐园, 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 深深影响了西方人对他们来说, 回归是没有出路的, 只有向前, 超越才有希望美国入一般不象其他民族的人那样注重历史与传统人人机会平等, 历史无足轻重, 只要努力奋斗, 就可获得成功,“美国梦” 早以深入人心他们认为未来是可以驾驭的, 或至少是可以受他们影响的。
现在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而已人们普遍认为变革意味着进步, 新事物总是优于旧事物因此, 他们很少崇拜祖宗, 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美国人普遍比较乐观活跃, 好动求变, 喜欢打破常规, 见异思迁, 推陈出新他们频频迁徒, 调换工作; 他们精于计划未来活动; 欢迎革新与变化, 不受传统的羁绊; 他们对时间的延长或推迟容忍度低美国科幻片票房收入高, 美国儿童祟拜的是未来太空时代的超人; 他们从小就独睡并拥有自己的房间, 被鼓励去试错, 去探索, 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而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被家长 “手把手教” 这一切都是为未来的独立生活作提前准备正是这种时间取向的差异, 中西两种文化的人们在用 “前” 与 “后” 分别指称过去与未来时, 他们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 因而有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前所未有” 、“后继有人” 、“好戏还在后头” 之说, 而英语民族的人正好相反因此双方人们在交流时, 应注意两种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如英语! “ #$ % + , + + < #? + 8 @ 0 “ ’ / A,- B C B 4 [D]! + )( % + 0 0 + )/ ) ’( 8 E / ) ) “ F + ) 7( % + 0 0 + ) 4 G ) 其次,要加 强自身的文化“移情“情绪,摈弃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最后,通过训练和习得建立多元时间模式.3.期刊论文 高菲 中德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2)以交际中的一种非语言因素--“时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中国人、德国人的时间观念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比 较,归纳出以惜时守时、相互尊重、入乡随俗、加强学习非语言交际知识为原则的解决对策,最后达到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4.期刊论文 韩银燕.钱鑫.HAN Yin-yan.QIAN Xin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文化气象万千,无所不在.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时间信息的传递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 化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如何对待时间以及如 何使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导致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的文化因素,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 中西文化各自的时间取向,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5.期刊论文 高华伟.GAO Hua-wei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12(4)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和解读必然会引起人类交际的冲突与磨擦.通过对不同文化时间观念的比较,有助于人们对时间语言有一个 较为深入的了解,以减少跨文化交际时的冲突,并提出了减少交际障碍的途径,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6.学位论文 张吉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隐喻对比研究 2006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感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往往会大相径庭。
当代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时间观念是文化深层结构的 一部分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间感知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继而影响其言语表达及行为方式,反过来,一定的言语 表述及行为方式又反映出独特的时间观念正因为如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不啻是一个隐秘的向导,无形地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并对跨文 化交际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时间范畴又以空间范畴为前提其原因是,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发生于具体的空间,空间能为人的知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时 间则是无法感知的抽象概念,因此后者必须借用前者来加以认识和表述,也即要借事物、运动、空间方位等概念以隐喻的方式进行表达根据认知语言 学的观点,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于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将不同的概念域作为始源域来认知时 间这一目标域,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时间隐喻因此,时间隐喻即是将其它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现象鉴于此,本论文主要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体系,拟将时间隐喻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 本体隐喻等三种时间隐喻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对导致差异的文化背景加以详细的探讨。
实例分析表明,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 隐喻上有异有同所以同者,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来源于类似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此外,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各文化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中西方在时间概念的隐喻化认知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和共识而所以异者,则源于诸多因素: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过程、风俗习惯、语言及非语言行为的影响使时间隐喻也产生了种种差异本论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穷原竟委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英语教学及跨文化交 际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素材7.期刊论文 杨小红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4)论述跨文化交际中零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等4种心理时间观,以及技术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3种文化时 间观举例说明心理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提出避免交际障碍的几点措施8.期刊论文 葛志宏 东西方时间观念的跨文化比较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4)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念的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