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综合解释资料.docx
14页地震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2,分辨率较高;5.偏移成像的精度:与横向分辨率有关; 6.岩石的吸收作用:振幅随旅行时增加而呈指数规律衰减;吸收具有选频作用; 7.表层影响:低速层的衰减很严重提高途径: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的方法3、进行子波处理4、做好地震偏移归位处理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6、采用井间地震等新方法、新技术。
6.三个角度深度: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Y表示与测线方向有关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j表示测线的方位角,即测线OX与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a=0时,法线深度h,即表示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而从O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hz 视铅垂深度(过测线的剖面内由O点作垂直向下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深度)hx 8.时间深度偏移本质区别:在进行偏移时,认为速度函数是已知的,速度结构可以简单地表示为旅行时的函数(沿横向不变),进行偏移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归结为旅行时t的函数,偏移的结果也大多以旅行时为纵坐标输出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把这些偏移方法称为时间偏移关于深度偏移,从方法上讲,叠前深度偏移对地下形态基本不作假设,速度―深度模型直接用叠前资料建立,地下速度纵﹑横向均可变化,CMP道集考虑非双曲效应从应用上讲,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可以是深度域的,它满足了精细解释﹑储层描述对深度域的期望,使地质家、地球物理家及油藏工程师一起在深度域研究问题从效果上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实现复杂构造准确偏移成像,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本质区别:在使用的偏移算法中,如果没有考虑射线偏折或只考虑速度是时间或深度的函数那就是时间偏移;如果考虑了射线偏折或使用了速度结构的空间变化V(x,y,z)那就是深度偏移。
9.识别反射波:强振幅 2波形相似性 3同相性 4时差变化规律1、2两点是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时间剖面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3重点对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5波组和波系对比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8研究特殊波9剖面间的对比 10.层位标定方法:a平均速度标定法:用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是层位标定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地震剖面是以t0时间表示的,而测井和钻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实现两者联系必须经历时深转换bVSP资料标定法:包括零井源距、非零井源距以及3DVSP资料C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工作步骤:(1)钻井和测井资料(如声波、密度)的整理,深时转换,分层计算其反射系数序列 r(t) ;(2)选定或从地震剖面中提取地震子波w(t),并与r(t)褶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s’(t);(3)井旁道s(t)与合成地震记录道s’(t)作比较、分析,并进行地质解释;(4)地质目标层位等地质含义的对比解释,工作区多个井位点上的 合成地震记录构成地质目标解释的“种子点集”,再由点到线、到面直至到体的解释。
11.如何获取反射系数与子波:r(t)的获取是建立在速度资料和密度资料基础上的,由此便可得出波阻抗曲线,最后计算出反射系数曲线,这一工作通常由测井资料来实现速度资料可由连续速度测井资料获取,密度资料可以从密度测井获得得不到密度资料时,考虑到密度的变化远远小于地层速度的变化,因此可以近似地假定密度不变,即以速度曲线代替波阻抗曲线来计算反射系数①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出单波,作出单波波形,再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检查所选用的地震子波是否合理与正确,反复试验,直至找出最佳子波②根据已总结出的地震子波的特点,用一些具有特殊数学表达式的波形来表示,如雷克(Ricker)子波等③采用非炸药震源时直接记录下震源子波的波形如用蒸汽枪或空气枪作震源时,可把子波波形进行专门记录④利用实际观测到的地震记录,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数字处理方法求取地震子波⑤有井中观测(地震测井或VSP)的初至波记录时,可考虑用初至波波形作为地震子波波形⑥如果已知声波测井资料并由此换算出反射系数曲线r(t)和相应的井旁地震记录,那么,地震子波为w(t)可根据下述原理求得S(f)=W(f)·R(f) 12.地质信息:垂直剖面①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深度);②地层厚度;③铅垂面内断层的垂直落差;④铅垂面内反射层的视倾角。
水平切片地质信息:①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②反射界面的厚度;③反射界面的倾角;④断层和其它地质界线的交线特点:(1)水平切片上波峰或波谷“同相轴”的显示宽度是地层倾角和地层界面反射波频率的综合反映2利用不同时刻的相邻水平切片对比同一界面可了解该反射界面的产状(倾向、倾角、走向及空间展布等)3水平切片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出正、负向构造的高、低点位置及其变化在不同时刻的水平切片上,背斜的“同相轴”随时间的增加向外推移,圈闭面积不断扩大,向斜的情形与背斜的相反4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映比较明显 13.相干体的应用:(1)展示断层发育细节(2)研究礁体结构(3)检测裂缝发育带;断层和裂缝发育方向会引起地震特性的方位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全方位三维地震信息来确定之4)控制三维资料处理质量(5)估计偏移速度场(6)展示可能含气砂岩位置(7)地质灾害预测层位自动追踪对比的方法:层位自动拾取、层面切片、体元追踪 14.速度预测岩性思路:岩性速度图版—先在地质综合录井图上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相对较纯的岩性段,得出其相应的埋藏深度(H);然后利用该井的声波测井资料读出对应岩性段的层速度V,从而得出一组包含岩性、深度、层速度的数据。
速度预测岩性的方法: 1.地震岩性模拟,是通过迭代法获取岩性模型改变后的合成响应,运用的收敛准则是模型得到的合成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的匹配改善程度2. 波阻抗反演技术--波阻抗反演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褶积模型的反演方法,二是基于波动方程的反演方法 15.速度资料估计砂岩百分含量:1作测井岩性解释后得到工区的岩性指数图版2根据地震速度谱资料得到层速度与埋藏深度平面图3系统校正,包括由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求取的速度校正、海水深度校正4用迭代算法作层速度与砂泥岩百分比转换,得到砂泥岩百分含量的平面分布图 16.泊松比的地质结论:(1)未固结的浅层盐水饱和沉积岩往往具有非常高的泊松比(0.4以上)2)泊松比往往随孔隙度的减小及沉积物的固结而减小3)高孔隙度的盐水饱和砂岩往往具有较高的泊松比(0.3~0.4)4)气饱和高孔隙砂岩往往具有低泊松比(≤0.1) 17.利用Vp/Vs检测气藏原理:孔隙性岩石中的Vp与岩石骨架孔隙度、孔隙中流体性质等有关,当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Vp会明显下降,但Vs只与骨架速度有关而与孔隙中流体性质无关,也就是说,当孔隙中含气时,Vs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样含气层的Vp/Vs 相对于非含气层的就要变小,所以对于同一地层来说,如果横向Vp/Vs下降,则可能显示 该地区含气Vp/Vs的这一特点可用来帮助鉴别真假亮点我们知道,当地层含气时,对地震反射纵波来说,其传播速度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波阻抗明显的差异而产生地震剖面上的亮点而相对横波勘探来说,含气层在横波剖面上不产生亮点,即对含气层来说,纵波亮而横波不亮;而纵波亮横波也亮的地层则可能是煤层 18.影响振幅的因素和消除:1.激发和接收条件的影响包括激发形式、激发介质、激发药量及检波器类型、组合方式、记录仪器的频率特性等2处理对反射波振幅的影响包括动校正拉伸(浅层最明显)及共深度点叠加等可以作适当的加工和补偿以消除或降低其影响3薄层的振幅效应4各种噪声的干扰(如面波、声波、微震等)可以通过滤波、叠加、组合等办法来消除5传播机制对振幅的影响包括波前扩散、吸收衰减及中间界面的透过损失可以通过适当的补偿来消除其影响6地质因素对振幅的影响包括反射界面的形态、界面的反射系数、岩相的变化、波的干涉、炮检距的变化等利用反射系数和界面上下波阻抗差的关系和特点为理论依据的亮点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估算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岩性的AVO技术;利用反射系数在横向上的变化来估算岩性,计算砂泥岩百分比及振幅纵横向的变化来推断岩性的厚度等。
19.亮点与AVO:利用反射系数和界面上下波阻抗差的关系和特点为理论依据的亮点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估算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岩性的AVO技术本质区别: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得出的有关反射系数的结论,即只利用了入射角这一特殊情况下曲线的一个数值,而AVO技术是利用整条曲线的特点AVO特点:1)AVO技术直接利用CMP道集资料进行分析2)AVO技术对岩性的解释比亮点技术更可靠3思路、理论基础已经是对波动方程得到的结果,能够比较精确的直接利用4)AVO技术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利用地震波振幅信息研究岩性的方法,需要有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配合,在油田开发阶段使用比较适合应用:(1)识别真假亮点(2)油气水边界检测(3)解释岩性亮点标志:(1)振幅异常(亮点)(2)极性反转——含气(油、水)砂岩与顶界围岩(页岩)之间的界面反射系数可能出现负值,因而使其顶界的反射波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岩石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高频成分遭受吸收衰减20.薄层解释原理:Dt 定量解释:①利用已知的地质、钻井、测井资料,选用合适的零相位子波,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定性地确认地震剖面上用于定量解释的目标薄层的地震响应②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使薄层反射在地震剖面上有较好的显示如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及子波整形处理等③利用选好的子波以及地质、钻井、测井资料中估算的薄层顶底的反射系数,制作薄层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再制作本工区的时间~振幅解释图版④从实际地震剖面上检测出要解释的薄层反射的时差值和相对振幅值,利用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换算出薄层厚度利用沿测线网得出的砂岩体的厚度值,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整理,就可以作出砂岩体平面分布的等厚图了 21.垂向上层内波阻抗变化对波形和频谱的影响:1阶梯、薄层、过渡层的地层模型,其相应的反射波形分别为单波,微分波形、积分波形2具有一定厚度地层内部波阻抗的变化,其地震响应具有较大的差异3垂向上过渡型波阻抗产生低频反射波,过渡型的饱和砂岩具有低频的尾部或首部;嵌在页岩中具有良好孔隙度的气饱和砂岩对应负极性的强反射,正极性或负极性的弱反射对应弱孔隙性的气饱和砂岩或对应着具有良好孔隙性的液体饱和砂岩4垂向上具有各种不同过渡带的含气砂岩所对应的反射波形有两个明显的极值振幅,利用波形的周期数可进一步确定气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