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比较.ppt

26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90687345
  • 上传时间:2024-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36M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及《高祖本纪》,比较司马迁书写项羽及刘邦的异同 1、《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简介• 《史记》独特在以人物为核心,《史记》撰写人物主要分为三类,即“本纪”“世家”与“列传”项羽、刘邦是秦汉时期楚、汉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人物,二人事迹在司马迁著的《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中蝉联,形成鲜明对比,清楚地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因果关系,向世人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通过描写项羽、刘邦这两个领袖人物的形象,展示导致楚、汉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存亡兴灭的原因,这应该是司马迁撰《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动机 •《《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其叙事之生动, 其语言之精彩, 尤其是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描写, 其成就更是空前的他们既有英雄的伟大, 又有普通人所常有的弱点, 千载之下读之, 仍觉其虎虎有生气, 历历如在目前 •《《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记载了刘邦的一生的功绩篇幅虽长,简而言之,可分为四部分:出身之异,起兵抗秦,楚汉之争,平定天下。

      此篇中刘邦的形象带着流氓的意味,但总体来说还是大度而有豪气,善于用人,能屈能伸关于创作初衷,《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这是司马迁创作本篇的基本宗旨• 两个人物传记中有大量重合的事件,并突出对比了刘项二人在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同与异 2、司马迁笔下刘邦、项羽相同点 ((1)褒贬并行)褒贬并行 太史公在刘项二人的评价上采取褒贬并行的方式既对其缺点提出批评,又不乏对其优点的歌颂 ((2)相貌)相貌 在《史记》中,刘项二人的相貌均突出“不凡”的特征项羽:“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3)胸怀大志:)胸怀大志:•见秦始皇的一幕,实际上反映二人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4)疏于学:)疏于学: 刘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项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5)) 通过写歌来突出二人的气魄和优点:通过写歌来突出二人的气魄和优点:•刘邦: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项羽: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视 3、司马迁笔下刘邦、项羽不同点•((1)写出身背景差异:)写出身背景差异: 《史记》首先从刘邦、项羽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和个人品性写起•项羽其先人“世世为楚将,封于项”,“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项羽从小受到过的文化知识、军事知识、军事技能的熏陶,将门世家,圣人苗裔才能卓越,年少有为,个人武艺高强,但是却无长性,每件事都难做成 •刘邦平民出身,“沛丰邑中阳里人,父曰太公,母曰刘媪”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以至酒债累累,却不思偿付,每到年终,酒家只好“折券弃债”;赴吕公的宴席,“不持一钱”,却要萧何在礼单上给他大书“贺钱万”……刘邦出自乡野寒门,仁义大度 ,好逸恶劳,贪恋酒色,轻慢、无赖刘邦只是一个游手好闲、横行无赖之徒,但却对富贵荣华有着强烈的向往一介草民,流氓味浓,但有大志,出生时有母亲又怪梦,预示其为人中龙凤。

      •((2)只在刘邦的出身上使用神话)只在刘邦的出身上使用神话 《史记》的文学性使其不仅仅局限于记述历史,太史公对刘邦的描写中就加入了大量的神话内容•“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而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为了显示刘邦的与众不同,司马迁编造刘邦出身,接着又编造了赤帝子斩白帝子等神话以此证明出身寒微的刘邦日后成为汉朝的开国之君实属天意而关于项羽并没有太多夸张的神话描写这是二人描写中不同之处 • ((3)着重见秦始皇的不同态度)着重见秦始皇的不同态度 在两篇传记之初,两人都见到了秦始皇,但态度完全不同•“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可见项羽鲁莽直率、旁若无人同时也暗示着项羽具有强烈的造反动机,志向远大,自视甚高,极其自负,不善克制的特征•而刘邦的反映却并不相同。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他的语气充满企慕,与其委婉,不给人留下话柄,虽不满于现实处境,渴望权力,但是善于掩饰自己仅仅通过描写二人见到始皇的不同态度,就可看其日后功成就名 ((4)通过侧面突出二人不同的个性:)通过侧面突出二人不同的个性:• 刘项的个性差异是太史公突出表现的一部分内容•项羽突出体现的是其有勇无谋,重情重义,同时又迷信武力,刚愎自用,他听不进许他人意见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但有的只是匹夫之勇•太史公透过韩信的一句话尽显项羽本色:“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而项羽重情重义,也受到太史公称颂 •自负,讲义气,但缺乏长远眼光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劳当爵者,印玩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陈平认为“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因此,项羽既有十足的勇气、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但是他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残暴好杀、任人唯亲、意忌信谗、注重虚誉注定将他推向失败的边缘 • 相比之下,刘邦自私无赖,缺乏了项羽的霸气和魄力:赴吕公的宴席,“不持一钱”,却要萧何在礼单上给他大书“贺钱万”,“郦生来见,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足见其懒散惰怠之态。

      •而且刘邦在更为自私,“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为了自己不惜抛弃自己的子女在利益面前的无情无义但刘邦为人谦虚,善于言辞,善于用人,被推为皇帝时推辞“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由此夺得天下写项羽,太史公突出其“勇”,写刘邦,太史公则突出其“奸” •((5)笼络人心:)笼络人心: • 争取民心方面,项羽远远不及刘邦项羽信奉“以力征经营天下”,自恃“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处处“以杀伐立威”,不考虑在政治上延揽民心 •在进攻襄城时,由于襄城军民“坚守不下”,便在攻克之后,把守城军民全部活埋•项羽收编了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吏卒,投降的秦吏卒不堪忍受诸侯吏卒的“奴虏使之,轻折辱”发出怨言,项羽以“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新安城南”•待到进入关中,项羽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屠烧秦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项羽不善于克制自己,不分析不考察形势,自恃勇武,凶残暴虐,对于投降的百姓和士兵暴虐屠杀,不善于笼络人心。

      在突出项王残暴上面,太史公不遗余力 • 刘邦在笼络人心上下足功夫:当攻入关中地区后,有人建议杀掉秦王子婴,刘邦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他进入秦宫后“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并与关中父老约定从秦法中选其三条:“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作为临时法律”也因此“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又两次“大赦天下”,延揽民心•刘邦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塑造成解民困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并且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克制自己的欲望,非常善于笼络人心 写项羽的残暴、刘邦的“爱民”,寄托了太史公期待仁政、关注百姓、反对暴政的思想 •((6)用人方面)用人方面• 项羽不善用人、不听劝谏而纷纷投汉当有人劝他建都关中时,他自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暴露出缺乏战略眼光的致命弱点 在陈平使反间计后,“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项羽周围本不缺贤者,但终究由于他不善用人而纷纷离他而去 • 刘邦自认“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对手下的大臣了解善用:“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同样是定都,项羽不听劝谏,而刘邦却善于听取建议由此反映太史公称许敢于直谏之人和善于听取良策之人 •((7)歌唱内容不同)歌唱内容不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纵横一世毁于一旦的伤感、不平与悲哀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刘邦: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衣锦还乡的自得、重视人才,希望求得人才安邦定国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通过描写二人歌唱内容的差异,反映二人结局的差距 •((8)太史公的态度不同:)太史公的态度不同:• “不虚美”“不隐恶”,尊重历史的“实录”精神,是贯穿《史记》全书的基本原则但总的来说,司马迁在撰写《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时,在某些方面的描述上,带有一定的尊项抑刘倾向。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是被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来加以记述和品评的《项羽本纪》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勇猛好战但在关键问题上缺乏战略眼光、优柔寡断,不善用人,导致最后失败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而司马迁在撰写《高祖本纪》时,真实地刻画了一个豪放大度、好酒及色,善于用人和用计而又喜猜疑的成功的英雄形象刘邦固然是胜者,可世人偏偏都会在《史记》中看到他那副小人面孔而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含恨自刎,却赢得了后世无数赞誉 •相比项羽,刘邦的形象更近似于一个跳梁小丑:他年少时便以无赖、不学无术闻名乡里,在后来的秦末战争中,他不止一次的暴露出一个流氓的本性,贪财好色,优柔寡断•司马迁看来,刘邦都算不得是人中豪杰,他的一生之中,没有哪一件事显露出他有一丝人情味所有动作都是为他走向皇位和稳固天下做准备总而言之,司马迁对项、刘二人的描写和评价是十分公允的他充分肯定项羽在灭秦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其为人残暴,逞匹夫之勇,缺乏战略眼光提出批评 •司马迁为何要贬刘邦褒项羽?•司马迁自己也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因李陵一案,锒铛入狱,最终惨遭宫刑惺惺相惜,才能把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项羽描绘的如此栩栩如生,富有感情。

      • 太史公所写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不以成败论英雄, 歌颂了项羽的丰功伟绩并将其列入本纪,但作者同情项羽不假,但对项羽生性残暴、肆意杀戮、不讲政治、不讲外交、用人唯亲也写得非常具体、非常准确相反,司马迁批评刘邦, 但他对刘邦政治思想、战略战术,尤其是他的能顺应时代、应合民心, 他的善于用人以及那种像条件反射一样的随机应变的本领, 都令人叹为观止在作品最后的论赞中作者又一分为二地称道了项羽的功勋,也准确地指出了他的严重错误,作者的交代全面,评价准确,表现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