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doc
10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级3班学号:20090141109姓名:何苗指导老师:戴前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用典及“典中有典”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典故”的能力2、通过理解词句,分析典故,提高学生赏析和鉴赏词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诵读法,提问思考;深入赏析:美读法,讨论点拨法;总结:归纳法;拓展:比较法(与《南乡子》和《念奴娇》比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中词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和抗敌报国的英雄情怀,以及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重点: 诵读本词,分析典故,领会全词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本词用典以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犹记得十二道急如星火的班师诏,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勒死在风波亭也记得零丁洋里的那声叹息,文天祥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誓不变节,终以不屈被害宋词在文学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政治上也确有许多让人诟病的地方。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在南宋这个特殊的朝代,有太多太多的失意文人,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心,却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二安),号稼轩,历城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些是我们在书本上能了解到的辛弃疾,那么在书本之外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与前面提到的岳飞、文天祥一样,辛弃疾也是一个民族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第二年义军投奔南宋,而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于是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万众金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张安国,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那时的辛弃疾只有22岁22岁,在座的各位可能就是将要面临毕业,对未来很迷茫的时刻,但辛弃疾已经上过战场,抓过叛徒似乎正是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或许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义军归降的辛弃疾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22岁初露峥嵘之后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将相之才,满腔抱负不得施展,五十多岁的时候便开始在江西隐居 写作背景:南宋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时66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韩侘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贬之为镇江知府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被启用又被贬官之后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三、整体感知课文研读1、 放诵读资料问:大家在听了诵读带之后,觉得这首词有什么特点吗?明确:风格豪放那么在豪放的风格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结合课下的注释思考引导学生明确:大家看课下的注释,本词是不是涉及到了许多的人物与事件这样的写作手法就是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 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可以说是写到了五位古人,它们分别是:明确: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退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时间线: 1205 1206 1207 1208 词人创作 北伐开始 词人逝世 北伐结束 警告 预测 四、作品赏析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题目:题目是怀古,那么整首词仅仅是怀古吗?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同学们结合课下的注释③可以知道孙权是三国时东吴的太祖,字仲谋公元200年继位,章武二年(222)称吴王,建兴七年(229)称帝公元280年,西晋的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三国时代结束注释④,“舞榭歌台”指演出歌舞的楼台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舞榭歌台”,本指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词人表示对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能坐等,而应主动求索,然而普天之下竟无处可觅如此英雄,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个“总”字表明,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抵抗强敌,护得一方安宁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所以同学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调子要低下来典故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问: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为什么首先想到了孙仲谋?明确: 一、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二、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退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结合当时南宋的背景,统治者昏聩无能,朝廷苟活求安。
与孙权的形象是鲜明的对比三、孙权慧眼识英雄三国著名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孙权参加其二(官渡之战是袁曹之战),借助两把神奇的烈火(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竟是凯歌双奏除开周瑜是当时著名的儒将,吕蒙、陆逊当时都是新启用的贤才前面讲过辛弃疾22岁之后就一直不被重用,这里词人想到孙仲谋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也表明词人希望能有个贤明的君主看重自己的才能任用自己问:词人为什么要用一个“觅”字?明确:“觅”有“努力寻找”的意思,在这里,用一个“觅”字,颇有深意普天之下,竟无处可觅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暗里也讽刺南宋朝廷昏聩无能表现了对南宋朝廷的深刻讽刺与愤慨问:词人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词人对孙权的景仰之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一句不难理解同学们看到注释⑤,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他出身贫寒,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注释⑥有,“当年”是指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之时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铁马”,指战马,“金戈铁马”,指驰骋疆场带兵作战气吞万里”,形容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斜阳”二句,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
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带过,语气中仍包括对风流云散的惋惜对刘裕,词人更为钦佩,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突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所以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气势要扬起来典故二: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问:词人为什么又想到了刘裕?明确:一、刘裕长与京口,又在京口起兵北伐二、写刘裕的时候,词人用到一个词,“寻常”前面我们讲到,刘裕出身贫寒,再结合词人的生平,我们不难理解,词人在这里写到刘裕,也是借刘裕表明“英雄莫问出处”,是想告诉掌权者,自己虽然是起义军出身,仍有一颗鲜红的爱国之心三、刘裕两次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在这里词人也是借刘裕北伐,表明自己的立场,是赞成北伐的问:词人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赞叹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总看上片: 词人上片怀古,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开篇即景抒情起句“千古江山”,格调非凡,气势磅礴英雄无觅”一句,折锋一转,变为沉郁,欲觅当年英雄踪迹而不得,暗含自己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紧接着,词人以眼前的景象,来进一步渲染这种感慨的思绪和忧郁的心情。
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一层意思: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靖康难) 词人通过追忆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使之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是对主战派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苟安求和的讽刺和谴责 上片既然是赞成北伐的,前面讲到,本词是对韩侘胄北伐的一份谏书词人都赞成北伐了,他又要谏什么呢?这就需要仔细来分析一下下片下片是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对时事和重大国策的看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同学们结合注释⑦,南朝宋(不是南宋):(420年~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因皇族姓“刘”,也称“刘宋”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好大喜功,轻听大将王玄谟兴兵北伐的鼓吹,草草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只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看到注释⑧,词人借元嘉草草的事件咏叹南宋近事,即宋孝宗元年(1163)的张浚北伐,但此时词人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词人在这里只用了十四个字,借用一个典故,就把自己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词人用宋文帝“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北伐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告诫南宋统治者,仓促上阵必然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问:“元嘉草草”的结果是“仓皇北顾”,词人为什么要用一个“赢”字?明确:刘义隆有封狼居胥、克敌制胜之意,上阕词人已经借孙权刘裕表明立场是赞成北伐的,可惜“元嘉草草”,徒劳无功这里用一个“赢”字反讽刘义隆战败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