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哲理诗鉴赏.docx
10页九、谈禅说理诗(哲理诗)一、导入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的诗歌 二、分说:(一)禅诗禅诗能在诗句中写出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等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 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表达我们现在通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颇含禅理妙悟机趣的小诗来加以说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有节奏地,清脆悠扬地响着,给人的实感,这是一种感性直感反应;钟声是寺庙发出的信号,寺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钟声响表明出家人正在修行,这是一种借助判断推理达到的抽象认识如果诗句仅只有这样的内涵,那就太乏味了,绝不可能使它成为千古名作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诗中获得很多认知体验:钟声使愁眠中的人进入禅悟境地,似乎有一种超脱感,像置身世外,愁绪杂念顿时消失,“鸟鸣山更幽”,夜静钟声才分外清晰,所以会产生一种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舒适感;心与佛门净土相通,又像卸下了一身重担,有种轻快感,钟声是佛的等语,名利心切的人听到钟声可能产生一种警戒警觉感;执迷不悟的人,出自逆反心理可能产生抵触厌弃的感受体验,如此种种都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
也许人们会反问:不是已经作了如上表述吗?怎么还说是难以言传呢?须知以上表述只是一个概略提示,那因人因具体情境而异的主体感受体验状态,绝非这些语言所 能如实表达的总之,常表达的感觉是:置身世外(不被名利束缚)的超脱感,从寂静中获得的静谧 舒适感,卸下重担的轻快感,愁绪杂念消失的飘逸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 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释解】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哲理诗第 1页共 5页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 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释解】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中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 而奇趣二)哲理诗: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三、特征(意象):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哲理诗第 2页共 5页四、鉴赏方法:(一)能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 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 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 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初出渐渐明亮的样子)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
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 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如何分析?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时,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 理的分析中去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 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哲理诗第 3页共 5页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等。
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能分析出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哲理诗的表现手法)哲理诗对事理的体 察,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1、首先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1)最常见的是借助描写景物来表现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传达出启人深思 的哲理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 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 —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 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 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
2) 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 新桃换旧符”二句3) 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总之,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常用的词语有:或通过写景(记事、状物)引发议论(寓情于景<物>,由景<物>悟理, 因事见理),或借景(事、物)喻理,2、 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3、 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 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zūhǎi,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 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 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 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哲理诗第 4页共 5页五、巩固练习:1、阅读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简要的分析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2、 阅读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 君指上听? 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 请谈谈诗人所处的境况和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2)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 它“妙”在何处?哲理诗第 5页共 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