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戾气的形成机制及化解路径.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4094115
  • 上传时间:2022-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8.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理论思考(排5页)社会戾气的形成机制及化解路径窦宝国摘 要:当前,我们正身处一个高风险、不安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暴戾之气 的社会之中,药家鑫案、“李刚门”、杨佳案、郑民生杀童案、石首事件、乌坎村事件等等, 其对社会危害之大,至今民众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笔者基于社会戾气的学理概念,阐述了社 会戾气的形成因素以及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化解社会戾气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杜绝暴力 行为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性建议关键词:社会戾气;暴力心理;暴力行为;路径选择;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在生活提高、政治进步、国际地位 上升方面,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令人困惑的是,一方面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另 一方面民众怨气又有增无减近几年来,种种突发的暴力性事件,都让人们对此感同身受 正如某网友所言,“当前的社会藏着一股戾气,而且失去节制和方向,爆破筒随时揭盖,甚 至扔向无辜者现在我们正身处一个高风险、不安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暴 戾之气的社会之中,对和谐社会建设和个体生活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戾气”及社会戾气概念综述戾气,又名病气、疫病之气,最早是一中医学概念,它和正气相反,和邪气相对应。

      具 体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隋朝医学专著《诸病源候 论》卷十中有云:“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今人对此概念进行 了延伸,将其用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生态学中,指称一种残忍、邪恶、偏向走极端的行为、 心理及风气,这种“遇事即爱使狠斗勇、取径极端的心理或风气,会以多种暴力形式体现出 来,如话语暴力、行动暴力以及其他各种隐性的暴力与强迫⑴正常情况下,“戾气”存留 与消散的程度可以视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指数当前,“戾气”的烧灼已经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用李银河的话说,“几乎所有的人 都变得玩世不恭起来,每个人都成了反讽大师”从行为主体看,社会戾气在政府部门、普通民众及富裕阶层中均有突出表现其一,近 年的戾气蔓延似乎首先发生在行使权力的那些部门,在城市管理、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等 利益冲突中,屡屡出现政府部门无视法律、公权私用、暴力执法的情况,“公权暴力化”似 乎成为了权力生态;其二,社会戾气更加普遍的弥漫于社会民众当中,近几年随机杀人案、 袭警事件、刺童事件、群体性事件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充分说明民众中累积的怨气之重、戾 气之浓,似乎稍有刺激性因素即一触即发,本文着重探讨的即此层面的社会戾气;其三,国 企高管、民企老板等富裕阶层也成为社会戾气横行的推波助澜者,权贵阶层自恃财大气粗、 根基牢固,理直气壮地操纵资源分配、巧取豪夺、恃强凌弱、炫富欺贫,惯常于通过暴力手 段取得和维护利益资源,如房地产业一些权钱交易性质的暴力拆迁行为。

      从空间系统看,社会戾气不仅广布于现实社会环境中,而且亦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形成燎 原之势对于现实空间中“戾气”的出现与发展,笔者在此不作赘述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 的一面镜子,映射出了 “杀气重”、“戾气重”的时代特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 个人都有了发言的机会,网络的匿名性与便利性更使民众表达自己的真实声音成为了可能 但是言论表达相对自由的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并见证了普通民众公共精神的 成长;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网民发泄怒气、怨气的最佳出口在互联网上,许多人成为“网 络暴民”,或断章取义,或借题发挥,或谩骂讽刺,或言辞激进,或地域攻击,或跟风起哄, 他们的发声汇聚成了一股股的话语暴力洪流,最终让网络变得泥沙俱下、乌烟瘴气故此, 对于“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弥漫的“戾气”,我们务必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对 待,忽视或轻视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或影响社会和谐,或危及政权稳定二、社会戾气的形成机制社会戾气的喷发及横行,与当前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画面极不协调药家鑫案、“李 刚门”、杨佳案、郑民生杀童案、石首事件、乌坎村事件等等,或者害民,或者袭警,或者 引发群体性事件,其对社会危害之大,至今民众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导致社会戾气形成和发 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诱发暴力动机和暴力行为的机制是如何作用的?(()) 政府的维稳思维与公权泛滥化首先,在各方利益冲突加剧、社会不公明显的情 况下,各级政权尤其是基层政府经常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来阻止和压制弱势群体的利 益表达和利益诉求这样,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报刊杂志,无论是政府信访机关还是民间社 会组织,都难以成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通常情况下,一旦“维稳”成为了 各级政府压倒一切的任务,其他“有利于理顺社会中利益关系的政策和措施往往被搁置,一 些必要的改革措施因此错失出台时机,导致不均衡的利益格局迟迟得不到有效调整⑷最 终,“社会安全阀”(social safety valve)的人为阻塞,使得群众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 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无法得到宣泄和消除,社会戾气及由此引发的暴力行为不可避免的就会 产生高压维稳”的升级与社会戾气的蔓延还极易形成恶性循环,即政府越维稳社会越不稳, 社会怨气也会越积越深郭于华教授指出,“越是要强调社会稳定、强化维稳工作,政府特 别是基层政府就越是不能容忍民众的利益表达;民众越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社会中的利 益格局就越是倾斜,尤其是底层群体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利益格局越是倾斜,利益矛盾和 冲突也就越尖锐,不满情绪也就越强烈。

      [1:其次,具体到当今社会戾气的形成与发展,一个最不容忽视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权力的不 受约朿与社会公正的长久缺失政府权力日益膨胀,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必然 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政府不守规矩,二是腐败现象猖獗当前政府破坏规则的情况比比皆是, 例如,“当房屋拆迁的时候,被拆迁的民众拿出了宪法,拆迁人员却可以随意藐视宪法,任 意践踏民众的基本权利,甚至强拆、无视自焚、活埋、动枪㈤各级政府对规则的破坏, 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激起了民众的维权抗争一多起社会泄愤事件和个体的泄愤 性暴力的发生就是实证;另一方面,导致政府公信力丧失、民怨沸腾,民众也同样不再遵守 规则,而是通过暴力等手段来发泄怨气或获取资源贪污腐败、权力不作为或乱作为也是引发社会戾气的根源之一在当下的社会转型过程 中,一些政府官员化公为私,钱权交易,以权力和金钱破坏维系社会和谐运转的规则,侵害 底层民众的切身利益,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或从中牟利,或逍遥法外同时面对群众利益 诉求和公正要求,不是合法、正当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而是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引起了 大众的怨恨正如熊培云所说,“贪官倚权自重,民权意识觉醒,以致官民对立愈烈,社会 戾气愈增,二者呈水涨船高之势。

      权力不受约束必然成为暴力;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暴戾而要化解这种戾气,只能 从政府首先不要暴戾开始二)法制不健全与公权暴力化在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源于社会戾气和民众怨气发 泄而发生的社会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社会暴力事件时常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政府与民众两方 皆需承担相应责任一方面,执法部门在“执法必严、依法管理”等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同 时存在着大量司法部门偏袒行政部门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在涉及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 拆迁、非法集资、医疗养老、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等领域,出现了新的利益冲突, 引发了 一些社会矛盾毋庸置疑,上述利益冲突的化解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并不缺乏法律依据, 但是某些政府机关却并未依法履行相应的的职责和义务,一系列的事情也说明地方政府有时 不能主持止义,比如“一些官员还抓上访求诉止义的人,关他们、打他们,还打压帮助百姓 维权的律师” [6]o在公民或者法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政府行为损害需要“民告官”时,多数情 况下,“法院明显偏袒政府,司法的公正缺乏保障法院和检察部门还有权不受理百姓的诉 讼或检举「"上述局面的恶化导致事态越来越滑向无序,终于造成现在民怨泛滥、戾气横 行、治理困难的局面。

      社会戾气的喷发另一方面在于部分公民法治观念的缺失,错误的崇尚暴力诉求、迷信原 始丛林法则在现实中,一些人本身就缺少法律观念,在司法遭遇不公、正当的诉求途径被 堵塞的情形下,他们常常无视基本的法律条文,在面对执法者执行法律规定时则更加肆意妄 为,错误地把报复社会杀人当成惟一的矛盾解决之道上文我们讨论过,“权力不受约束必然成为暴力”在中国,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的 权力不仅导致贪污腐败,更导致暴力泛滥,“公权暴力化”是特别需要政府警惕的畸形执政 手段和思维近年在城市管理、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城管打人、暴力 拆迁、出动军警等现象,其一说明了政府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过程中确实面临 着诸多人为阻碍,其次也暴露了一些政府机关无视法律、公权私用、暴力执法的社会生态公权暴力化”的泛滥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同时又要面临暴力后果带来的巨大风险,即 民众的抗争行为,或者自焚自残,或者暴力抗法,或者煽动群体性事件,最终带来的便是对 社会秩序自稳定机制的破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 府拥有的公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但是一旦公权暴力一再罔顾法 律这一社会公器,一再突破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成为社会运作的主要机制,打着维护“集 体利益”的口号侵犯群众利益,不仅伤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最终会诱发民众的极大怨气,导致他们反政府、反社会的暴力行为,即“弱者凌弱、以暴制 暴”。

      正如熊培云所言,“社会溃败、社会暴戾化似乎变成了对吏治腐败、公权暴力化的一种 回应与反制三)贫富差距拉大及社会结构失衡逐渐弥散开来的社会戾气背后,隐藏着贫富分化 的“马太效应”,以及社会结构的“失衡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 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呈现两极分化断裂的趋势一方面,一小部份富人(包括政府 官员、私营业主、事业单位职工、国企高管等)拥有绝大多数比例的国民财富,他们作为今 日中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过着令人艳羡的奢华生活,其中不少人现在满足于自己的房子、 汽车,或以高档商品消费者、泡吧者、追星族自豪,甚至有人热衷于成为“高品味”的“鉴 赏家”或“绅士” m;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底层的人数也在迅速扩大,除了被限制在农村而 又失去土地或异化于土地的农民,以及城市里受到歧视政策和社会偏见的农民工,还有大量 失业工人既得不到社会保障也无此劳动“在就业”除此之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 社会政策体系不健全,当前居高不下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更是成为绝大部分国 人的沉重经济负担普通民众对现阶段富人财富合法性的质疑,不同阶层经济上的急剧两极 分化,以及“先富起来”那部分人的炫耀性消费和“为富不仁”,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国人的 敏感神经。

      当社会上层通过既有权力资本或社会资本疯狂聚敛钱财、高调炫富,对底层民众 的艰辛和动荡表现出毫不动心的漠然;而底层民众仍每日为最起码的生计而苦苦挣扎,陷入 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感觉被社会边缘化,“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中强悍的弱势者的怨气 或戾气就会被激化,“导致绝望情绪和性格扭曲”⑷,最终转而通过破坏和暴力行为作为泄 愤的出口,或成为非理性获取资源的手段⑷一系列袭警案件、灭门惨案、刺童案件、罢运 事件,就是这种戾气发泄的典型表现社会戾气是社会不公的“反应性”的产物,并非主动生成社会戾气的产生部分源于社 会结构的“失衡发展”从理论上来说,良性社会应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相互制约、相 互协调的社会,任何一方的膨胀必然会挤压其他方的生存空间,导致社会结构的失序或失衡 而纵观当前中国现实,很明显处于社会结构“失衡发展”的畸形状态郭于华教授指出,“中 国当下所处的可称之为后总体性社会的阶段,具体而言,政府的力量和控制能力空前强大, 市场亦受到权力的支配和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