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说知识点归纳答案版.doc
2页《马 说》学问点归纳答案版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 韩愈 , 唐 代人2、本文主旨: 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闻,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3、本文体裁: 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争论文)4、“千里马”比方 人才 “伯乐”比方 擅长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方 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由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确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千里马的凄惨命运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缘由有哪些: 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争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争论文体,却讲究文采二、 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 食sì 通饲,喂 2、外见 见通现,显现 3、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 马鞭 (2)策之不以其道 鞭驱 (3)策勋十二转 记载 之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 “的” 骈死于槽枥之间 助词 “的” 虽有千里之能 助词 “的” (2)马之千里者 助词 不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 不译 (3)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 ,它,千里马 以(1)不以千里称也 把,拿 (2)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 其(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 策之不以其道 鞭驱千里马的行为 (2)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它 其真无马邪 莫非 (3)其真不知马也 唯恐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虽 (1)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2) 故虽出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三) 、其他1、只: 只是 不以千里称也 称: 称呼 2、骈死: 并列而死 骈: 两马并驾 3、且: 尚且 等: 等同 4、以其道 道 正确方法 通其意 意 意愿 5、执策而临之 临: 到 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6、一食: 吃一顿 或尽粟一石 或: 有时 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一般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一般的马来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根据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莫非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唯恐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不以千里称也 不把它称作千里马四、理解发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1)识别人才(2)善待人才(3)善用人才 (对两点即可)2、怎样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其确定作用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1)伯乐(2)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文章其次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怜悯和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