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 宋代以前.doc

3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2613132
  • 上传时间:2017-1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7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 宋代以前前言在开始说古建史以前,首先还是有必要说一说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以及现代建筑的区别最显然的区别就是材料方面的:中国古代建筑(至少在唐朝以后)的承重结构都是用木料,而西方和现代建筑基本都是用砖石或者混凝土承重因此而产生的结构方面的区别就是,中国古代建筑都采用柱梁结构,西方建筑除了古希腊建筑也采用柱梁结构以外,都是用拱券结构这原因就是材料上的:因为木材自重较轻而又富有弹性,抗剪拉弯矩比较强,所以可以做成梁柱结构;而砖石类材料抗压能力比较强,但是抗剪,抗弯能力比较差,就比较适合做成拱券结构古希腊人的建筑用石材,但是却采用了梁柱结构,尽管他们发展出了优美无比的古典柱式,但是石质的梁柱结构因为石材自身的性质无法将梁桁的净跨作大,也就限制了开间的大小,因此,石质柱梁结构终究因为违背了材料自身的性质而被淘汰当然,中国的木结构应该说主要应用于居住建筑上,在其他建筑上,中国古人同样大量应用了砖石拱券,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河北赵州桥了这表明中国古人相当熟练地掌握了砖石拱券的应用,至于中国古人为何依然选用木料作为居住建筑的材料,这个话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第一部分 隋唐以前历史时期的中国建筑虽然大部分都已经灭失,然而我们还可以从诗文的记载中推测其结构;史前的建筑我们就只能依赖考古学了。

      依据最近的考古学成果,我们知道,大约在 7000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人们就已经在使用颇为巧妙的榫卯连接木构件了,但是,这时候人们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没有掌握金属工具,因此加工的精度很有限,所以这些榫卯尽管构思巧妙,但是加工水平和后世相比,还是显得粗笨我们下一个能应用的考古资料来自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这个青铜器上面已经有了斗拱的形象斗拱乃是中国古建的精华所在,也是古建断代最重要的依据,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其详细的解说一下斗拱乃是由“斗” 和“拱”组成的一组建筑构件,又叫 “铺作” 最初(就是刚刚提到的西周青铜器)只有斗,拱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斗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连接梁柱节点大家都可以看到,梁的断面是方形,而柱子的断面却是圆形;而且通常梁的断面比较大,而柱子的断面相对梁就小一些(原因是梁是横纹木材,就是说梁的受力方向是垂直于木纹的,这种情况下木材比较容易折断;而柱楹是纵纹木材,和梁正好相反,俗语说:“立木顶千斤” ,因此不容易折断;故而前者的断面必须大一些,后者的可以小一些) ,所以梁要是直接搭在柱子上,就不稳定,容易脱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发明了“斗” 这种构件,上面是方形,而底下是圆形;上面较大而底下较小;这样,梁就可以稳稳地安放在斗上面,然后,斗再稳稳地放在柱子上面(实际施工顺序当然正好相反,得先立柱子,再安放斗和梁) ,梁柱的结合点就比较牢固稳定了。

      斗拱的实际应用当然远比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时间早,而这个青铜器的时间上距武王灭商只有几十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商朝建筑已经使用了斗拱《诗.小雅.斯干》:椓之橐橐据此,则西周时夯土墙已被应用早期中国建筑和后来(唐朝以后)的不同之一,就是用夯土墙作为结构的一部分,作承重及稳定用用夯土墙承重,是中国早期建筑的重要特征,到了盛唐以后才渐渐消失唐朝以后中国建筑开始用全木框架承重,即屋顶的重量完全由柱子承担,墙体的作用仅仅是围护分隔,即使拆掉墙体也不会对建筑有影响,就是所谓的“墙倒屋不塌” 这种结构我们称之为全框架结构,其优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对门窗的安排有着绝对的自由,一栋建筑既可以四面都用实墙围住(仓库) ,也可以完全不用任何围墙,形成开阔通透的空间(亭榭) 但是,这种结构只是宋朝以后才普及开来,在此之前,中国建筑依然以来墙体帮助柱子来承重和维护稳定随着夯土技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体量建筑逐渐采用了一种新的形式:高台建筑按《说文》:台,高能自持者高台建筑就是用夯土建起一层一层的台,每一层都向里面收一些,形状像埃及金子塔那样,只是每一层的宽度都比金子塔大,再在每一层上面建筑房屋,在最上面的一层建起最大的房屋。

      春秋战国及以后的一段时间的宫殿都采用这种形式原因当然是人们一方面要追求高大建筑的气势(以及附带的政治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建筑技术本身尚未成熟到仅靠梁柱就能承重并保证建筑的稳定,因此,在大体量建筑上人们才大量使用夯土台这一时期的建筑,和以后的时期比起来,除了应用夯土墙作为结构的一部分以外,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屋顶是直线而不像以后的建筑那样是曲线作出屋顶曲线的技术叫举折,我们后面将会详细说,这里,我们就是要知道举折尚未发明,屋顶仍然是直线这个时期,斗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有了前面说的“ 斗” ,还产生了拱所谓拱,最开始就是一块长方形的木块(以后产生了卷杀) ,把它搁在斗上,拱上面再放斗,斗上再搁置梁架拱的作用和斗一样,都是尽可能地增加梁柱结合点的接触面积,以保证这个结合点的稳固(以后斗拱还有出挑的作用,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 因为斗本身虽然上大下小,增加了支托梁桁的面积,但是增加的并不多,如果在这个斗上再加一块木块,那么这个木块上就可以放许多斗来承托梁架,等于把接触面积提高了好几倍如果这些斗上不放梁架,而是再放拱,放上去的拱上就能放更多的斗,接触面积就可以进一步增大斗拱的主要要素这时候都已经出现了。

      而且中国古建的另一特点:彩画,这时候也出现了论语说:山节藻棁节通楶,就是斗的意思棁音驼,又叫蜀柱,侏儒,浮柱,上楹等,就是梁上小柱山节藻棁的意思就是斗上绘有山的图案,梁架上绘有彩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彩画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了西汉时期建筑风格和技术与先秦相比变化不大,宫殿依然广泛地使用高台建筑其中较有名的是汉武帝营建的柏梁台;屋顶依然没有举折,是直线;夯土墙仍然被用于稳定和承重到了东汉,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风格和技术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首先,从出土陶器中我们发现了大量仿造高层楼阁的陶屋,而且这些陶屋并未表现出依赖夯土墙的迹象,这说明此时的木架构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可以不再需要夯土墙的帮助就建造起较大体量的建筑,自此以后夯土墙的使用逐渐减少,但直到中晚唐以后才完全消失其次,是屋顶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是出跳斗拱的出现,二是举折的出现,我们分开来说前面说的斗拱,都是没有出跳的:他们的作用是增大梁桁与柱子的接触面积,但是梁桁本身并不延伸到柱子,也就是屋身以外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个时候建筑都不算大,屋顶足以排水但是到了东汉时候,随着建筑体量的加大,排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这个时候建筑普遍使用夯土墙,防水能力较差,必须想办法将让墙体远离水。

      因此人们开始加大出檐,就是让椽瓦伸出屋顶以外很远的地方,这样即使下大雨,墙体也不会接触到水但是如此一来又产生了新问题:那就是屋顶伸出太远的话,椽子就不稳固了,容易折断或脱落,要想避免,必须想办法托它一下,这样,就产生了出跳斗拱出跳斗拱和前面说的斗拱结构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拱这个小木块摆放的方向放成竖的(即和两侧的山墙平行) ,这样拱就伸出于屋身之外,宫上再加斗;斗上可以再加拱,重复前面的过程,也可以安放桁檩(这条在屋身外面的桁檩叫做挑檐檩,撩檐檩或者牛脊槫) ,这样,伸出屋身外面的椽子多了这条撩檐檩的支持,就稳定坚固多了如果觉得出跳斗拱挑出的屋顶还是不够远,可以采用前面说的方法,即重复的累放几层斗拱,每一层的拱都比它下面那一层的拱长一些(斗的大小不变) ,这样重复几次,屋顶就能挑的很远,同时也很坚固这样,斗拱除了前面说的稳固梁柱节点以外,又增加了一项功能:悬挑屋顶但是仅仅增加屋顶的出檐又带来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屋顶为了排水,通常都是比较陡峻下斜的,如果出檐的水平距离太远的话,那么屋檐就会很低,从而影响屋内的采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发明了一项新的技术:举折举折,就是将屋顶上面的斜率作得较大,下面的作得较小,这样,即使出檐较远,也不会影响采光。

      做到这一效果的方法就是从脊槫(即屋脊)开始, ,下面开始每一槫的位置都比其原本的(即如果屋顶是直线的话)位置下降一些,这样,在槫上布椽的时候,椽子连成的就是一条连续折线;在布瓦的时候再适当调整瓦下填充物的厚度,就可以让屋顶作出一条优美的曲线,这就是举折,也叫做反宇从班固的《东都赋》中我们知道,东汉时较高等级建筑已经使用反宇,但是如果按照《洛阳伽蓝记》的说法,直到北魏末年,仍然只有宫殿能够使用举折,直到唐朝以后,举折才普及到普通民居等低档建筑至于说每一槫的位置下降多少,有几套专门的方法计算,后面我们会提到到了三国时期,建筑技术风格基本延续了东汉时期的,但是斗拱出现了新的发展,那就是出现了昂何晏《景福殿赋》中有“ 飞昂鸟踴 ”的描写,可见此时昂已经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了昂的作用和前面说的拱一样,都是伸出屋身承挑出檐,但是昂和拱相比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拱是平放的,也就是说拱身是和柱子垂直的;而昂则是后尾斜挑向上,前身倾斜向下的,换句话说,昂身和柱子在屋身外侧成锐角,在内侧成钝角那么昂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呢?很简单,利用杠杆原理,昂的后尾压在屋内的梁地下,前头则承挑屋身外的檩条,尽管两头受力大小可能不一样,但是只要适当调整昂伸出屋外和屋内的长度,让两侧的力矩相等就可以了昂有什么作用呢?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就是在保持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出跳高度出挑屋檐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屋身不受雨水侵蚀,因此,如果出挑的屋檐太高,那么出檐就算很长也不能保护屋身免收雨水侵蚀而拱身是与柱子垂直的(而拱的厚度又必须得到保证,因为拱要承挑屋檐,会承受很大的弯矩;在弯矩一定的情况下,拱的最大边缘应力和拱身厚度的二次方成反比;当应力超过木材本身的极限时,拱就会折断,导致房屋垮塌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拱身必须保证一定的厚度) ,每出挑一定的长度就必须上升一定的高度,因此,仅靠拱出挑屋檐并不能完全保护屋身免遭雨水侵蚀但是昂就不同了,他是向下斜的,因此即使出挑很远也可以控制屋檐不升得太高昂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让“补间铺作” 成为可能前面我们说的斗拱都是安放在柱子上,叫柱头铺作(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都是宋朝《营造法式》中的术语,清朝的《工程做法则例》中的术语叫做柱头科与平身科在宋朝以前这些构建的名称是什么,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我们不能够确定,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建筑部件的名称统一采用宋式术语安放在柱子上的斗拱,无论是拱还是昂,都可以很容易的保持平衡,因为柱子上面要架梁,出挑的拱或者昂只要把后尾压在梁下面,前面挑托屋檐的重量,再适当调整自身的长度,使两侧力矩相等,就可以保证稳固。

      而补间铺作是放在柱子之间的阑额上(就是两头插入柱子的一块厚木块) ,在他放置的地方没有梁,该怎么办呢?昂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昂身是斜向下的,所以其后尾可以伸得很高, ,一直伸到槫檩的高度这样,让昂的后尾伸长直接承挑檩条,就可以让昂身在后面也获得一个向下的力矩;适当调整昂的长度,就可以让这个力矩与伸出屋外的昂前身因为承托出檐的重量而产生的向下的力矩平衡,那么补间铺作就可以承挑出檐同时又保持稳固了当然,这是以后很远的事情了,这个时候补间铺作才刚刚出现,还很不发达(正是因为开始时候补间铺作不发达,其作用仅仅是对于柱头铺作的补充,其位置又处于两个柱子之间,所以才叫补间铺作到了宋元以后补间铺作才逐渐变得和柱头铺作一样成为悬挑出檐的重要部件,地位和柱头铺作变得平等了,名称也就改成了平身科) 但是正是此时昂的出现才使得以后补间铺作的发展成为可能两晋时期中原鼎沸,大批工匠随着世族南渡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方建筑的发展停滞,基本都是沿袭汉魏建筑的技术风格,直到北魏自平城南迁洛阳,北方建筑才走出停滞,重新开始发展因此,我们下面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南朝的建筑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建筑出现了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开始抛弃夯土墙或台,建筑架构走向全木框架。

      全木框架的定义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解释过,这里不重复南朝建筑抛弃夯土墙的原因可能是气候方面的:北方冬季较为寒冷,夯土墙除了结构作用以外,还可以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