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考场素材_作文网.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6155910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89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考场素材_作文网考场作文资料包:时政  一、素材链接:  言语类  (一)名人名言  1.授人以鱼,惠及一天;授人以渔,惠及一生——古代格言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愈  3.国泰民安,岁和年丰——对联  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农谚  5.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农谚  6.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7.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农谚  8.新农村、新景象、新农民、新思维,处处欣欣向荣;柏油路、水泥路、乡村路、致富路,路路通通发达——新格言  9.惠农政策真是好,皇粮国税都取消,孩子不再交学费,种粮购机有补贴,有病咱也看得起,农民心里乐呵呵——新格言  10.道路通,经济兴,农民个个喜盈盈;机动车,几十辆,昼夜运营车不停,半月休车来结算,钞票哗哗流家中——新农村格言  11.富家根本靠勤俭;强国大计赖筹谋——新农村对联  12.无情佳境前程远;不尽春光后福长——新农村对联  13. 五谷丰登家家乐;六畜兴旺户户欢——新农村对联  14. 田园四季皆春色;桑梓千家入画楼。

      ——新农村对联  15. 勤俭家庭风送暖;和谐社会锦添花——新农村对联  16. 免皇粮农税,小康处处家家乐;真物阜财丰,大有年年步步高——新农村对联  (二)凡人俗语:  1. 新农村建设这个新,新在哪儿,其实大家刚才都说我们生产的有机花生好吃,这个花生好吃就好比是一滴水,它能折射出七彩的光来,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是说它是一个折射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温铁军  2. 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们永远不能轻言,就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农业,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要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要保证这个地位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温铁军  3.我们觉得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造几栋别墅,修几条路我觉得有一种更深的内涵,一定要有我们江南水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发展的目标方向还是农村,觉得在农村一定要有农业,要有农村的特色  ——傅企平  4.花篮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方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歌词《南泥湾》  事例类  ﹡数据﹡  城镇化进程  从全国看,城镇化水平2000年为36.22% ,2003年提高到40.53%, 2005年将达到43.3%;据预测 我国城镇化率可能为49.2%, 有可能达到60% [2]从中部地区看,城镇化水平2000年为29.73% ,2003年提高到35.19%, 2005年将达到38.52%;据预测 中部地区城镇化率可能为47.21%, 有可能达到58.32% [3]不论是全国、还是中部地区,到 还有一多半的人仍然生产和生活在农村(全国有近7亿人口);就是到了 仍有四成多的人口留在农村(全国有近6亿人口)而且,一方面,我国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人口,即统计口径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许多人为的水分(主要是设区的市将所有的区人口均视为城镇人口)换句话说,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并没有统计的那么高,留在农村的人口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还要多一些对于如此庞大的利益群体,我们的党和政府没有理由不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村民获得与城市居民等值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中国农村发展网》  [点拨]农村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差距缩小,从以上数据可见一斑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发展”等类话题  ﹡历史﹡  古代奉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儒家思想重农抑商,因为农业生产直接制造价值,而商业不能产生价值,只是价值的转移,古人没有看到商业利于国家的方面,所以限制另外重视农业,人民就会为土地所束缚,成为土地的奴隶,利于国家的管理,不过也因此不可耕种的土地,如:沙漠、海洋就无法引起国人的兴趣,从而失去开拓进取的心态  [点拨]古代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对现代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由本素材我们不难看出“故步自封”“观念闭塞”是如何使社会发展滞后的  [适用话题]素材可应用于“观念”“创新”“开放”类话题  ﹡事迹﹡  傅企平:了不起的村庄  傅企平,1948年出生,浙江奉化人,滕头村党委书记,曾担任滕头村党委副书记十七年,个人主张建设立体、生态农业,并致力与保护滕头村的生态环境,带领村民走上生态致富之路而受到外界关注全村人口不足800人,2005年的社会总产值却达到18.2亿元人民币,人均纯收入15600元虽然村子的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却拥有全球生态500佳的称号。

      滕头村的村民,年纪大的有退休金,一般现在最低的是一个人6000块一年读书们都是免费的,还有一些生病的,大病的出了一些事故,村里都有补助,所以这里现在讲,没有暴发户,也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小康户  家家都是小康户,这句话并不能完全体现滕头村村民生活的改变这是一部以滕头村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了不起的村庄》,影片中80%以上的场景都是滕头的实景,美丽的乡村风光让看过影片的观众印象深刻 目前滕头村村民不足800人,村民中有将近500人不再以种地为生,他们都在村里的工厂工作,每个月像大多数城里人那样用银行卡领工资  如今到滕头村举办一场生态民俗婚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来自周边城市里的年轻人的选择,在网络上搜索这个普通的小乡村,有近10万条的相关信息其中有近万条是关于滕头村的游记,很多来过滕头村的游客把它称为“世外桃源”  ——央视《面对面》2006年11月19日  [点拨]新农村的新鲜事每天都在发生,一个贫困的村庄仿佛一夜之间神话一样的竟然让世界瞩目,原因就在于他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适用于“开拓”“创新”“发展”“变化”“进取”“方法”类的话题  ﹡新闻﹡  新农村建设呼唤乡土人才  目前,在农村,一批基层农技推广员、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等“土专家”、“田秀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

      乡土人才身居农村,了解农事,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只重劳务输出,忽视乡土人才开发,加上农业效益低下,乡土人才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时下农村乡土人才奇缺现状亟待改变  笔者呼吁,我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把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定乡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采取办培训班、专家和农技员一帮一、结对子等形式,提高乡土人才的业务素质在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农民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千方百计地留住和引进乡土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永久牌”高素质的农村建设人才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点拨]新时代要求新人才,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人才”“竞争”“发展”类的话题  ﹡社会万象﹡  不伦不类的名词----农民工  农民工,这个不伦不类的名词,竟然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  且让我从源头上探索一番(见诸辞源):民,人也此为人之通称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女原我们祖先都是从事农耕生活的,其时都叫民待社会进步,就有了社会的分工《谷梁传》成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于是仕、农、工、商“四民”,就是职业之别。

      农业:栽种畜养之业从事栽种畜养职业的人,才称农民所谓“农工”,特指“务农劳作之人绝不是今天叫什么农民工的人  工商聚居而有城市,城市以外的地方则称乡四民散居,而称乡村  因此,四民是职业之分,城乡乃地域之别  两千多年的《诗经》就有“乡村”一词了南朝宋谢灵运曾有诗云:“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民国时期,梁漱溟、晏阳初等学者主张用乡村建设以引发工商业,创造一条国家基本建设的新路,称为“乡村建设运动”,惜抗战起而停  而农民工就不伦不类了把家住在乡村的人统统叫农民,就定为一种身份,今后无论你干什么这种身份都不会变,已经奇怪,可是原是农民或者他们家庭出身的干部、教师、军官却又不称农民干部、农民教师、农民军官,唯独把农民甚至乡下出外打工的人,叫农民工,更是奇怪了这样一来,把人都搞糊涂了,把思想都搞乱了关于这个“三农”一词,已是长期的'观念误区,是合作化、人民公社产生的现在既然废除了人民公社,可这个失误的观念,却至今还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给改革开放带来很大麻烦  [点拨]农民工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素材中对“农民工”的这个词语的思考让人看了不能不说有点凄凉人都是平等的,只有从内心深处,从思想观念上根本解决对农民的歧视,才会真正顺应和促进社会发展。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歧视”“观念”“平等”等话题  农民工,仍然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岁末年尾,新华社记者带着调查问卷,冒着寒风,深入车站、工地,对农民工文化生活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令人震惊72.5%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工资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虽然这些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席卷全国的“清欠风暴”让大多数农民工拿到了血汗钱,但采访、调查的经历,仍清醒地告诉我们:对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农民工,仍然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点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贫乏给社会增添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适用话题]本素材可应用于“素质”“关注”“发展”等话题  二、运用指导  1.素材点拨: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提高人口素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物质生活、关注农民工等等所以,在作文中关注这些热点,并能灵活变通运用到作文中,会使你的作文因关注国计民生而更加深刻。

        2.话题适用:可适用于“素质”“发展”“创新”“呼唤”“教育”“变化”等类话题  3.真题展示:  (A)《我们的名字叫 》要求: 1、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006年上海中考作文试题  (B)以“素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三、运用示例  1.标题示例:  《我们的名字叫“农民”》、《我们的名字叫“民工班”》、《大街上漫步的纸团》、《家乡的变化》、《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呼唤人才》等  2.优秀语段示例:  ①我只看见眼前的花红草绿,要记住,不是我们忘记过去,而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不允许我们“矫情”地忘怀社会飞速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全国百姓的富足,中国人正大踏步地奔向小康社会,中国社会正呈现出国富民足的盛况对于商品店里的洋玩意,我们可以不屑一顾;面对世界,我们可以扬眉吐气地喊一声:“我们的名字叫中国人!”  ——《我们的名字叫中国人》  ②农民在那么广阔的田地里耕作,不需要任何上岗证;可农民工在多么狭小的车间里劳动,都需要有“文凭”城里人哪,你在讨价还价时想捞取到的“公 平”,在农民身上,你可看到半点零星?!为了让你们保留一个“小市民意识”的桂冠,咱们农民还要背负一个 “小农意识”的罪名。

      城里人,你凭什么就觉得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