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卜算子咏梅》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docx
4页卜算子·咏梅体裁:词题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者:名字:毛泽东年代:近现代描述: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 1949 至 1976 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翻译:原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译文: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原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译文: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原文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译文: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原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译文: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1958 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此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赏析二:思想内容上阕描写了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表现了梅花的特点——不畏严寒,同时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下阙揭示其精神品格,由外而内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动人景象全诗以梅言志,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赏析三:艺术特色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赏析四:语言赏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表现了一种非凡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文写雪中之梅作了铺垫已是悬崖百丈冰”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竟然“犹有花枝俏”俏”字不仅描绘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 精神气质以及不畏严寒的性格特点作者笔下的梅花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那时政治环境的象征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赏析五:诗歌结构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考点:一、必背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解释:关键词:冰形容极度寒冷关键词:犹还,仍然关键词:俏俊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关键词:烂漫 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关键词: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