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戏曲发展现状与改革的思考.doc
4页传统戏曲发展现状与改革的思考摘要: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演戏的人少了激情、剧团解散、剧种慢慢消失,传统戏曲在全球经 济一体化过程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节奏太慢、信息量小、内容的陈旧、入门难、跟不上时代 的发展变化、新娱乐的冲击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细分戏曲受众、讲究传播推广的技巧、传 承中创新、大小剧场共存、戏曲教育灵活多样式,戏曲才有发展的空间关键词:戏曲危机原因改革思路30年前,在中国,看戏曾经是一项很亨受很吋询很经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谁也没有想到,30年 后它会成了--件很老套、很落伍很陌生的事情对于老百姓而言,多-种或少一种娱乐不是什么大 不了的事情,日子还得照样过,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对于戏曲艺术而言,这是一场灾难因为这 种变化带來了很多的连锁反应:看戏的人被新的娱乐吸引,越來越少了;演戏的人少了激情,视演 戏为末路,纷纷散了;学戏的人就更少了,于是每天都听到这个或那个剧团解散的消息;再接着是 —些剧种慢慢消失了的事实据统计,中国戏曲剧种从50年代统计的368个,到80年代初编撰《中国戏曲志》吋的317个, 再到2005年的267个,已有101个剧种在50年间变成历史1)很多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退出 城审文艺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审场也H益缩小。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所说:“传统戏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危 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缘何走到这样的地步?原因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为老白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与 方式,打破了过去一两种单一的娱乐方式雄霸天下的格局,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 这就好比一个花园,只有一两种花,赏花人便只能看并爱着这花了,可是当花园里栽满了奇花异草 的时候,人们在眼花缭乱之际自然也不可能只把目光投向其中某一种花了原因二:戏曲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跟不上吋代的发展变化电视电脑的进入家庭,预示肴居室文娱、斗室文娱时代的到来时尚以斗室文娱为主,与之辅 助的是广场文娱:球赛、体操、摇滚、人海庆典、歌星大走穴之类这些娱乐方式以其信息量大、 新奇、互动与参与性强、张扬个性、入门容易等特点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生活节奏的加快、T作 压力的加人使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群渴望能够及吋有效简单快捷轻松解压的结果相比于新娱乐, 戏曲艺术便显现出它的不足,无法适应新吋期人们的心理需求首先表现为节奏太慢・戏曲演唱讲究抑扬顿挫一唱三叹冋环往复,也正是在这样的演唱中形成 了一种美感,但是这种过于舒缓的美感对于业余时间比较充裕、生活比较悠闲的老年人来说或许是 —•种享受,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中青年、儿童而言便是一种拖沓了。
其次表现为信息量小舞台的空间与时间是有限的,而信息的传达乂主要依靠演员的唱念做打来完成,这便决定了戏曲传播的信息量的有限性其三表现为内容的陈旧无论哪种剧种,在剧目的创作方面人多停留在沿用传统、或者对传统 进行简单改造加丁•的层面上,戏1111人物性格复杂,思想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剧情上脱离群众感兴 趣的人和事,语言上失去质朴、白然、通俗的特色,缺乏吋代气息,这样也人为造成了受众与戏Illi 的疏离°其四表现为入门难戏曲有着其固有的程式性、虚拟性它讲究一人千而、一曲白情、一步千 态、一笑百媚,观众必须熟悉剧场的习套,才能够充分欣赏其中的动作及道具而这个熟悉的过程 是漫长的,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障碍显然中国的戏曲艺术要生存下去必须改革如何改?一、 以市场为导向,细分戏曲受众,满足不同需求戏Ml是艺术,但是它的发展离不开票房,所以必须把M场营销意识导入到戏曲的传播与推广中來,戏Ml才有可能在新吋期的竞争中获取白己 的一席之地戏曲艺术的从业人员要有清晰的市场观念,了解并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戏曲的创 作与改革II前在我国的一•些区域已经形成了戏曲山场“三级山场”的发展格局以广东为例,广 州、深圳等大中城市为第一级市场,珠三角城乡富裕地区为第二级市场,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 欠发达地区为第三级市场。
一级市场潜力巨大,欣赏水准较高,成为国内外优秀团体的必争之地第二级演艺市场经济实力雄厚,谀件设施较好,群众审美品位逐步提高,雅俗艺术兼容,吸引了国 内外优秀文艺团体第三级演艺市场高雅艺术演出较少,民间艺术剧团空前活跃,数百个民间剧团 牢牢占据了广阔的市场空|、可齐剧种剧团可以根据H己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择 适合自身发展的M场,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作演出及运营0二、 讲究传播推广的技巧,激发受众兴趣中国戏曲界代表人物罗怀臻在一次座谈会上就谈到:戏曲人要有所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 清高早该丢掉了,现代社会己没有这种清高的条件了他自己亲自参与售票,参与戏曲推动在总 结白己的戏剧赢得高票房时,他强调戏曲要吸引当代人,要讲究传播推广的技巧他创作的甬剧《典妻》二进宁波大学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典妻》第一次送进宁波大学是免费 的,可是人学生观众寥寥无儿,无声无息第二次他们把这个戏交给犬学生自己运作于是学广告 的负责宣传,学营销的负责卖票,文学补的负责戏的介绍评论,好不热闹在任何人都必须买票的 情况下,《典妻》在宁波人学连演5场,场场爆满同样一出戏,两种传播理念,结果就不一•样,而 且在宁波大学培养了一批喜欢甬剧的观众。
由此可见,戏曲的传播是有学问的作品完成以后,如何发现并针对其受众进行推介很重要 激发并充分利用受众的参与热情是个好办法心理学表明,人对于H □.参与的活动有着强烈的归属 感三、 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戏曲的创新一)提高剧本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戏曲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再好的表演离了剧本不行繁荣发展戏曲应该从 剧本创作抓起,要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作家为表演团体写些好戏、新戏戏曲剧本在内容 上要贴近生活,突出娱兀性现在某些剧种发展状况不佳,它们往往一味地埋怨观众不是其“知音”, i味地与观众对立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戏1111的题材内容脱离了观众的生活所以戏曲的编创 队伍要十分注重在戏Illi内容上的改革,一方面要接触时代,深入生活,努力掌握吋代脉搏;另i方 而在人物刻画、情节结构、戏剧冲突方而追求真实性,充分反映现实如今戏曲舞台上在剧本创作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表现为老树新枝,旧戏改编,如浙江小百花越剧 团改编的《梁祝》、《春香传》《陆游与唐婉》;另外一方面表现为新瓶装新酒,新戏新编,如现代少 儿京剧《藏羚羊》、剧作家郑朝阳的新作现代越剧《温州女人》就是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二)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度打破程式,表演创新。
戏1111讲究程式,它的突出特征是虚拟性、程 式性虚拟性正如戏谚所说的:“二三步万水千山,三五人千军万马程式性表现在从戏Illi舞台上 的唱念做打、服饰化妆道具到剧本的结构、唱腔的安置、语言的运用其至戏血舞台的空间时间处理 都有一定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对于中国戏曲来说,不经过严格的训练,不掌握一定的表演程式,在 舞台上会寸步难行2)程式化是戏曲的特色,它不求表现生活的表面真实,而以神似来表现生活 的本质真实戏曲的强大表现力就寓于这些既有规律乂自由的程式中显然程式是不能随便抛弃的, 但并不意味着它必须墨守成规应该看到这些规范程式本身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对 前人艺术创造经验的积累,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演员创造性的运用并发展其至打破程式亦是一种 必然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要想赢得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也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捕捉新的生活真实,创造新的艺术真实在这方而,浙江小白花越剧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小百 花越剧团着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的 优美、抒情、清新、细腻的艺术特色如《陆游与唐琬》典雅精致,充满诗情画意;《寒情》运用“现 代舞”的结构原则和叙事方式,淡化情节铺排而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形成别具一格的舞台景观。
新 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唯美、诗意的舞台效果,歌舞加戏曲的表演方式以及经典的唱段,吸 引了许多观众在根据日本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小说改编的《春琴传》中,导演把凄惨的爱情故 事处理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深刻揭示出人性意义和社会价值,并且在使之“越剧化”的过程中, 于肢体语言、音响结构、舞美灯光等方而有诸多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也是表演创新的经典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种极为 精致却日趋式微的古老剧种,该剧将昆曲的艺术精髓与21世纪的审美意识相融合,使其重新焕发青 春的生命和光芒首先该剧围绕一个“情字”,在保证剧情完整、保留了所有最好听、最经典的唱段 的基础上,长度由十天十枚浓缩为上、中、下长达9个小时的唱本这样的长度,既能为现代观众 所接受,乂保全了昆1111的艺术魅力其次该剧紧扣“美”字吸引年轻观众青春版《牡丹亭》从造 型、服装到灯光、舞美,都无微不至地往“美的极致”方向打造两位主要演员更是“如选美--般 挑选出来”,其至连扮演“花神”的群众演员也被要求要“个个俊美,身材相当”在人物蜩•造方而, 青春版《牡丹亭》也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比如,青春版中的柳梦梅不再似传统戏中那么缠绵、内敛, 而是舒展、洒脱、倜傥,是一个“21世纪的柳梦梅”。
看青春版《牡丹亭》,既是听觉的盛宴,也是 视觉的盛宴当然戏曲白身的改革还是有底线的,对此,“越剧第一小生”茅威涛的先生郭晓男就指出戏曲白 身改革的底线是声腔和方言不能变他说,到底是唱京戏还是越剧,还是沪剧,声腔体系不能变, 而且要纯粹,这个东西首先要坚持住第二个就是方言,比如说现在安徽的黄梅戏,做了很多电视 剧,唱的是黄梅歌,说的是普通话,短距离得到一个效益,好像是推广了,观众一下子听懂了这部 戏,接受了这个故事,但是深远的意义上消损和丢失了自己的魅力如果你同化到普通话里,还会 有安徽黄梅戏吗?因此一个方言、一个唱腔不变的话,其他都可以变保留大剧院,开拓小剧场,扩大戏曲受众群2008年底,北京文化局的一项调杳结果显示,2008年,北京十來家小剧场演出逾2000场,演 出剧目145个,其中新剧目90个,观众多达40多万人次2009年,这组数字稳健增加,北京小剧 场数目达到20余个,演出逾3000场与小剧场的热闹形成对比的是人剧场的安静国家人剧院戏 剧场、首都剧场、保利剧院等北京重要的人剧场,全年演出戏剧300场左右,演出剧目80个左右 在国外,也是以小剧场戏剧为主体的,因为大剧场戏剧耍吸纳比小剧场戏剧多得多的资源,制作成 本、创作力量、观众数量……由此可见,在城由各处建设小剧场,是繁荣戏曲市场的有效办法,它 的低成本使得戏曲演出不再高高在上,它的遍地开花使得更多的白姓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看到演岀, 进而接触并了解戏1111。
当戏1111在普通百姓生活中渗透的吋候,戏曲的生命也就开始复苏了五、探索灵活多样的戏曲教育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戏剧艺术是学生培养人文修养的基础课程在美国,儿乎所有的 学院都有独立的戏剧系,本科生一般不会以专业演员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们有可能成为律师、 商人或大学教授戏剧专业研究生才可能专门从事戏剧事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以实现戏 剧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的普及,与此同时应该坚持艺术学院与科班培养的模式,打造优秀的戏曲人才, 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当然这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与支持综上所述是笔者针对中国传统戏Illi遭遇的瓶颈结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及戏曲界人士的戏曲改革实 践做出的思考这个世界从來没有救世主,适者生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戏Illi生存、 发展必走的路・参考文献:(1) 江胜信著:戏曲明天早餐在哪里(N), http://ent. sina. com. cn. 2006年06月15日09:10东方网-文汇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