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根”的书写.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7338734
  • 上传时间:2021-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根”的书写【摘要】“根”的书写一直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一个重大的主题本文将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文本出发分析其文本中“根”的书写,解读那一代留学生的“根”的含义,挖掘隐含在“失根”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分析以主人公牟天磊为代表的那一代留学生的“根”的着落点关键词】《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根失根寻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主要书写了那一代留学生漂泊他乡的“失根”状态,书写了 “失根的一代”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定位上的困惑和边缘化失根的焦虑以及他们不知何处寻根的困惑和痛苦本文探寻以牟天磊为代表的那一代留学生从“失根”到“寻根”的心路历程一、“失根”的痛苦《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写了台湾留学生牟天磊满怀着抱负来到美国想要闯出一番事业,可是现实却给他沉重的打击,作品成功塑造了 “一个流浪的中国人”的形象,从“台湾一一美国一一台湾”,牟天磊发现他已经处于“两边不着岸”的尴尬局面,书写了牟天磊在自我的放逐的过程中对自身身份的找寻和对“根”的找寻的痛苦一)“根”的内涵表现“无根一代”的烦恼,是於梨华早期的主要创作题材无根的一代”也成了台湾留学生的代名词那在这里的“根”具体又有怎么样的文化内涵呢?“‘根’意识不是狭隘的,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而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情结。

      “根”意识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情结,是人类基于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和对自我的定位和文化认同的思维方式留学生文学里的“根”的意识具体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这种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不是来源于“距离产生美”,而往往是在异国他乡遭受到挫折和无法在异国找到归属感之后,满腔的苦闷和情感转而投向木土文化,企图在木土文化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慰藉二) “失根”的痛苦主人公牟天磊的怀着美好的文学梦来到美国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可是现实却让他处处碰壁,求学的困境和文化融合的烦恼始终让他无法释怀他对现实和出国的决定产生了质疑,他抗拒美国的主流文化,向往国内的传统文化可是真正冋国后,又发现自己也已经对国内也产生水土不服了,在这样的一种两边不着岸的状态下,他无法寻找到自身的出处和找不到根的着力点三) “失根”原因牟天磊后来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并且在一个大学里找到任教的工作,也算是在美国小有成就了,可是他仍然感到不快乐,“在他的背后,是几千斤令人僵直的冰……他心里烧着绝望损怒与不甘的火,慢慢的爬着,开着,行着人间最寂寞的挣扎的路对他而言,搏士学位和他看起来有所成就的工作是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换来的,但是他在拥有了博士学位和工作之后,他依旧无法融进美国的生活,依旧无比痛苦,所有的一切不快?泛屯纯嗬从从谀侵帧笆U?”的状态。

      这种无边无际的“失根”痛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出国之初,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的打击和理想的幻灭带来的“根”意识的强化和失落其二是语言沟通的障碍其三,种族歧视以及学习、就业、婚姻等来自现实的压力最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一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以牟天磊为代表的一代留学生难以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的原因,从而成为边缘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不相容性让他们在去国怀乡的孤寂的情感折磨和现实的挫折中更加煎熬,乂要在理智上不断对自身身份进行抉择,从而使他们感到“失根”的漂泊感和孤独感,感到无边的绝望二、“寻根”之旅在美国生活十年之久的牟天磊趁着回国探亲,重走了一遍台湾以便找到“根”的着落点不管有没有这个探亲的机缘巧合,牟天磊的回国“寻根”是迟早的事因为他在美国的时候一直坚持的理由就是他的“根”在故土,只要回国,他就可以解决了 “失根”的痛苦可是台湾真正的状况让他彻底认清了现实,陷入更大的痛苦中台湾这块养育他多年的土地陷入了狂热的崇美怪圈,再也无法给予他“根”的安全感了,回到台湾,他感受到的是到一种难以解释的隔膜台湾已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台湾了而强有力的母体文化让他们在外国人面前或者个人履历上毫不含糊地表明自己是中国人,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又让他们无法认同母体文化,矛盾冲突中他们成了无根漂泊的‘零余者’。

      在美国,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本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让牟天磊难 以真正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牟天磊把寻根的希望寄托故土,所以他对自 己的定位是美国的客人可是当他真正回去以后,发现台湾己经发生翻天 覆地变化,而且在美国经历了严酷的打击后以及10年的美国生活,牟天磊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的影响,他再也无法接受中国式的人情世故等等,于是他悲哀地发现在台湾“仍是个客人,不属于这里”“我和这里也脱节了,在这里,我也没根”他在美国的痛苦不知向何人诉说,因为他的亲人朋友无法理解他的烦恼在哪里,反而会觉得他矫情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在美国,其他的痛苦烦恼都不是事情于是,牟天磊无法融入美国,也无法再融入台湾,他成为一个彻底的“失根者”,陷入两边不着岸的尴尬局面故事的最后也没有告诉读着那一代留学生的“根”在哪里,可是牟天磊去金门参观时,遥望那朦朦胧胧的远方这一情节暗示了我们正真的“根”之所在他们的“根”在我们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大陆祖国的破碎和弱小造成了他们不可避免的“失根”和浮萍的边缘感这里再一次印证了那一代留学生身上厚重的历史情怀和不可磨火的历史印记从“失根”到“寻根”,他们这一代留学生面临这一问题冇其历史性和时代性,但更多的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不适应性带来的后遗症。

      不同文化之间的磨合是一种近似于精祌涅??的痛苦过程对这种文化的冲突的适应和应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寻根”还会继续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移民他乡的人逐渐摆脱狭隘的国界观念,以一种世界公民的姿态积极融入异国他乡的主流社会当然,这并不代表对原有文化的抛弃,而是兼取双方的优点,去掉双方的缺点,学会了与不同的文化共存参考文献】[1] 李倩.失根?寻根?生根[D].东北师范大学,2009.[2]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9.[3] 刘中树,张福贵,0杨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7.[4] 刘灵昕.从“无根”的吴汉魂到“寻根”的牟天磊一一试论台湾留学生文学中的“文化乡愁”情结[J].南昌高专学报.[5] 杨利娟.“新移民文学”的文化嬗变[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