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对策.docx
4页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对策摘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其整个工程流程包括前期勘查、目标监测、项目评 估、工程施工以及竣工科研等诸多类型而项目风险管理一般基于立项开始,从 实施至终结的整个过程但是相对于其他过程来说,项目施工由于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的特殊性,其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在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上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为了保证相关工程施工人员与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使 工程项目可以发挥出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作用,本文主要基于项目施工中较为容 易出现风险问题的政策与环境、进度、财务以及技术等四个层面进行探讨,总的 来说,其具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地质灾害;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措施1 关于地质工程项目管理要点分析1.1 立项风险从风险的双重性来看,引发风险的因素既来自地质体本身,也来自人类本身 它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的结合体,而且后者已成为风险的根本性来源在项目 立项阶段重点是:考察和评估项目目的和目标是否明确、合理,项目是否进行了 多方案比较分析,项目效果和效益是否可能实现,项目是否可能产生预期的作用 和影响1.2 决策风险 在实施项目计划目标时,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任何方 案都不可能保证预先的设计和决策都是最优的,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主要 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果往往也就不同。
因此,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 标,就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不一 对风险的心理 承受能力,均可能导致主观风险的定是当初确定的最优方案1.3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风险辨识和风险估计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查明项目活动在哪些 方面、哪些地方、什么时候可能会隐藏风险,查明之后要对风险进行量化,确定 各风险的大小以及轻重缓急1.4 风险辨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引起风险的极其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 被认识的基本单元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识别这 些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的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1.5 风险估计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并估算风险在特定条件下 可能遭受的损失程度损失程度大小要从损失性质、损失范围和损失的时间分布 这三个方面来衡量风险估计回答的问题是:风险事项后果有多大1.6 风险监控制定了风险防范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 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 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一 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 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
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 险应对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 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 调整出去2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2.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 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治理设施的位置、标高 进行全面复核,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2) 加强现场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交叉施工中的相互关系事前以工 程联系单书面通知对方施工期间必须遵循先后原则,后者不得强行施工3) 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就要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搞好压力传递,管理 人员做到目标明确、指挥分工、管理到人现场施工控制线、材料供应控制线、 内业管理控制线、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控制线每条控制线由若干人组成,指定专 人负责,并分别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状,与经济利益挂钩4) 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五合一”记录表开展质量 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追踪“病灶”,对症“下”药质量管理小组在每月月底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活动过程严格按照 PDCA 循环有秩序地开展,即按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工作程序进行。
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质量程序控制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编制 各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并按各质量控制程序图进行施工2.2 重点工序质量控制2.2.1 锚索施工质量控制(1) 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稳定,对紧固体的紧固必须有人复核,搭设位置必须 根据锚索孔的位置确定2) 钻机在脚手架上必须固定牢固,避免因钻机固定不牢而导致孔位出现偏差3) 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注浆处理,注浆24 小时后重新扫孔钻 进4) 锚孔要清洗干净,空中不得留有岩粉和水5) 锚索的编制要确保每一根钢绞线始终均匀排列、平直、不扭不叉,锈、油 污要除净,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者应剔出6) 锚索下科长度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规范,并对锚索按孔号相应编号7) 锚索的张拉要在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8) 张拉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保证各级张拉的稳定时间张拉到位后 用机械切除多余钢绞线,严禁电割、氧割9) 桩上锚索的张拉必须按张拉程序进行,即:从上到下的原则进行张拉、锁 定2.2.2 抗滑桩施工控制(1) 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核对滑动面情况,及时进行岩性资料编录,当 其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进行处理。
2) 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当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孔口地面 上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3) 施工前应准备备好各项工序的施工机具和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备4) 施工时整平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排水、截水及防渗设施应对滑坡变形、 移动进行监测5) 开挖及支护应分节开挖,分节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不宜过长,不 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床面处分节,挖一节应立即支护一节6) 开挖应在上一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护壁混凝土模板的支撑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持护壁结构不变形后方可拆除7) 开挖桩群应从两端沿滑坡主轴间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 75 % 时可开挖临桩8) 钢筋笼搭接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9) 抗滑桩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断面净空,混凝土护壁应清洗干净混 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桩间支挡结构及与桩相邻的挡土、排水设施,均应按要 求与抗滑桩正确连接、配套完成2.3 成品保护措施 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防护结构,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受损、从而才能保 证结构物的质量加强养护,使成品尽快达到设计强度;加强覆盖,以免成品受 损;设挡保护;增设标识;建立责任区,落实到人,实行损坏赔偿制度。
2.4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机制治理工程完工后,由监理单位组织施 工单位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由业主邀请有关 单位和专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体和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待初步验收合格, 通过一年的治理效果监测后再进行最终验收只有达到预期治理效果的,才能办 理最终验收相关手续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说,由于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 产安全,因此在实际施工上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做好项目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工 作,进而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符合实际需求为我国 “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性支持, 确保其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参考文献:[1] 朱忠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97-98.[2] 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