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清代医疗档案看宫廷浴疗保健.docx
7页从清代医疗档案看宫廷浴疗保健 □ 邓玉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兴未艾,清宫史的发展也契合了这一趋势,而档案的利用则对这一趋势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研究不断深化但就大量存世的清宫医疗档案而言,从生活史角度的利用相对薄弱本文正是根据医案中的相关记载,对洗浴这一生活细节加以整理,力图反映出清宫保健习俗和养生文化的一个侧面浴疗是利用沐浴来调节身体、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病治病,无病养生,深受清宫皇室欢迎当时的浴疗保健大致可以分为药浴和坐汤两大类一、清宫药浴保健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适量的中药汤,对皮肤无刺激,药力易于透过皮肤渗入体内,尤其善于皮肤病、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的治疗乾隆帝曾得荨麻疹,腰腹间起碎疙瘩,搔痒之后便会成片,一般的治疗方式是外涂药膏,但御医花三格请脉诊治后认为属于血热风疹,开出“洗药方”:荆芥穗五钱、防风五钱、土大黄五钱、蛇床子五钱、当归五钱、地肤子三钱、鹤虱草三钱、杏仁三钱(炒后研磨成末)、朴硝五钱、苦参五钱、黄柏五钱、川椒二钱、引用食盐三钱、连须葱白三根,煎汤外用,随时浴疗相较于药膏,泡在热腾腾的药水中,既有利于缓解瘙痒又起到加速患处吸收药力的作用,上佳之选。
从其后医案记录验证,乾隆帝近半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使用此方,疗效渐现,疹子渐消[1]47-48慈禧太后晚年患有皮肤瘙痒症,常选择药浴来增强皮肤健康根据《慈禧太后医方选义》记载,她惯用的药浴配方主要有两个:其一为精草一两二钱、茵陈一两二钱、决明一两二钱石、叶枝一两二钱、白菊花一两二钱、木瓜一两五钱、桑叶一两五钱、青皮一两五钱;其二为宣木瓜一两、薏米一两、桑枝叶各一两、茵陈六钱、甘菊花一两、青皮一两、净蝉衣一两、萸连四钱使用方法是将中药磨成粗渣,盛入布袋内,熬水洗浴这两方药浴都具清热利湿、抗菌止痒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皮肤病,坚持使用还有防止复发之效,兼具保健和治病双重功能,故深得慈禧太后青睐[2]106另外,对于风湿痛、关节疼痛等四肢疾病的康复与保健,药浴也是常用之法比如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二十八日,御医为医治慈禧太后肢节痛开出“洪医洗药方”,将羌活三钱、防风三钱、川牛膝二钱、当归三钱、红花二钱、防已二钱、透骨草三钱、甘草节二钱、食盐四钱、葱头七个,放在一起熬出汤汁,再兑烧酒一两五钱,趁水烫热之时洗浴,起到活血通络、祛风除寒的效果,长期坚持作用更嘉,慈禧大受裨益[2]96针对身体某处的单独浴疗也较常见,主要有头浴和足浴,原理和效果与全身的药浴一致。
头浴即头部单独药浴,主要通过对头部穴位的刺激和血液的疏通来缓解头晕头痛等症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绪帝头痛头晕频繁发作,起因是严寒之际没有戴帽子,头部受风受寒所致此时“洗头方”成为御医们的首选在光绪帝医案中,这一类头浴方剂很多比如,御医范一梅、佟成海为光绪帝拟定的由天麻一钱五分、桑叶一钱、薄荷八分、白芷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羌活一钱、银花一钱、川椒六分组成的洗头方,水煎之后用汤汁洗头,起到温中散寒之目的有一次,夜间十点左右,光绪帝头痛头晕再次发作,急招范一梅拟方洗头,证明头浴的疗效受到光绪帝认可[2]194又因这一方剂效果甚好,光绪帝其他的洗头方大多在此基础上酌情加减中药、重新配伍组成此外,头浴还可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若将药液涂抹头部后按摩还能养发护发,确是一种较好的保健方式所以,光绪帝是头浴的忠实拥护者当然,若面部肿痛、眼部肿胀,清宫中也多采用药浴之法比如光绪帝有一方治疗肿脸的洗方,用当归一钱、荆芥五钱、防风五钱、秦艽三钱、连翘五钱、银华五钱、川连三钱、甘草一两,加五六大碗水煎煮,等到药汁剩余二三碗时,趁热熏面部,然后再洗脸,主治上火湿热引起的肿胀、疼痛、酸楚[2]210足浴的作用更是强大。
因为脚掌上有无数的神经末稍与大脑相连,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部都有相应投影区,经常用热水浴脚,能够刺激足底穴位,增强血脉运行,调理脏腑,舒通经络,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足浴时,水温一般保持在40℃左右,水量以能没过脚踝为宜,双脚在热水中浸泡5至10分钟若热药水浴足,则还可治疗脚癣、脚裂、脚臭、脚汗、冻疮、下肢浮肿麻木、四肢不温、行动无力乃至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夜尿频等症慈禧太后有“明目除湿浴足方”,是专门为疗治其眼睛胀痒、视力模糊的,取甘菊三钱、桑叶五钱、木瓜五钱、牛膝五钱、防已四钱、茅术五钱、黄柏三钱、甘草三钱,水煎浴足,此方的原理就是中医讲求的上病下治,肌体整合协调[2]28其实,平日每天的洗脚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也是异常讲究,因为她坚信洗脚不仅是卫生更重在保养健身,“有点小病小灾的,洗脚比吃药还便当”[3]133于是,三伏天,她惯用杭菊花煮水晾温后洗脚,有清眩明目、凉爽周身、消除暑气之效;三九天,常用木瓜汤水泡洗,使四肢温和、活血暖膝;而且药引并非固定不变,她会根据自身肠胃、饮食、是否上火等情况,适时加减方剂,以期起到更好的保健作用另外,她专有两名经特殊培训的宫女司职洗脚,怎样用毛巾热敷膝盖、怎样搓脚心涌泉穴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流程,用当时宫女的话说就是“老太后对于健身是从来不放松的,不论费多大的事。
[3]135慈禧太后每天的洗脚工程实为清宫足浴保健的典型代表二、清宫坐汤保健清宫浴疗保健方式最著名的要属泡温泉,当时俗称“坐汤”温泉水富含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有益,比如碳酸钙可改善体质、恢复体力,钙、钾、氡等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或治疗糖尿病、痛风、神经痛、关节炎等均有一定功效,硫磺成分的水质可软化角质,含钠元素的碳酸水则可漂白肌肤清宫坐汤保健缘于满族的民族习惯康熙帝就曾说:“坐汤之法,惟满州、蒙古、朝鲜最兴,所以知之甚详[4]846鉴于民俗影响,清宫帝后大多有坐汤的爱好根据《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记载,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癸巳,上不豫,幸清河,坐汤”[5]80,即该年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前往清河泡温泉,一说是因宁远兵败使他引发了痈疽旧疾,一说是被袁崇焕指挥的红衣大炮所伤,总之,努尔哈赤当时首先想到的是坐汤疗养只是事与愿违,因伤病过重,此后不久的八月十一日,由清河返回沈阳的途中,行至叆鸡堡,努尔哈赤驾崩所以,汤浴之法对于急症的疗效有限,它适宜调理身体心脉,医治慢性疾病,着重于保健养生康熙帝是历位清帝中对坐汤最热衷者他曾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说:“朕所历汤泉,如遵化马兰峪、独石口、昌平及塞外,近者哈贝,远者索约儿,凡二十二处,所至俱令西洋人以银碗盛水,俟水干,验其底,或硫或硝,或盐或碱,各出不同,大抵坐汤可舒筋骨,兼疗人病。
[6]26字里行间透漏出对坐汤保健的肯定和拥护所以,这种既可疗治疾病又能舒缓疲惫身心的方式,成为康熙帝理疗养生的首选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给大学士、九卿等朝中重臣的上谕中提到:“因有二王之事,朕心不胜悲恸,至今犹未释然又兼灾祲频告,愈加忧郁,身体不安,顷往坐汤泉,始得稍解,仍未痊愈[7]卷二百十六随后,康熙帝移驾热河行宫,继续选择温泉疗养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二月,在传阅地方官的京抄中记载有“万岁拟二十日赴汤山坐汤,因连日太后欠安,未曾起驾”等语[1]7由此可见,康熙帝经常坐汤调养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一月初三日,江宁织造曹寅上奏折称自己因为复发疥疮旧症,卧病两月有余,万幸的是承蒙圣恩让自己服用地黄汤治病,现已痊愈,特地具折恭谢皇上天恩浩荡,重赐余生康熙帝看后,在朱批中再次嘱咐曹寅海水浴对治疗皮肤疮疖很有好处,提醒他重视这种坐汤方法[1]8康熙五十年(1711)九月,大学士李光地上奏,说自己近日身患疮毒,从头到脚,全身上下,不能穿戴衣冠,不能移动数步,自延医服药,总不如坐汤有效,只是前日请皇帝批准的坐汤时间太短以至未获痊愈,这次再乞天恩,希望能“赐坐汤二七或三七”(14或21天),期待病愈后面圣有期。
康熙帝眷顾臣下,应允其请求,并在朱批中连续强调“坐汤好,须日子多些才是”[4]781,“坐汤之后,饮食自然加些,还得肉食培养,羊牛鸡鹅鱼虾之外无可忌,饮食愈多愈好,断不可减食”[4]771这些批语无不体现康熙帝对于温泉浴疗法的熟稔清代两处著名的皇家温泉疗养胜地为汤山行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它们的建造与康熙帝爱泡温泉的习惯不无关系康熙帝最常去的温泉当属京郊汤山温泉,位于昌平小汤山镇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帝在此坐汤后甚感满意,“更得暄暖,乃宜于体”,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承德避暑山庄初具规模之际,正式兴建汤泉行宫,作为皇室避暑休沐之所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亲撰《御制汤山龙尊王佛庙碑记》赞美汤泉:“考汤泉著于史传者,骊山天都最为名迹,其他亦散见于山经杂志,而兹泉尤为灵异[6]25-26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热河”二字的由来,乾隆帝曾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撰文的《御制热河志序》中解释道:“山庄内本有温泉,出而汇武列之水,俗遂有热河之称[8]当木兰围场建成后,为方便皇帝北巡,沿途需再修建一些行宫,考虑到康熙帝酷爱坐汤,遂选址于有温泉的“热河”康熙五十年(1711)避暑山庄落成,其中温泉流经之处名曰“暖流暄波”,为山庄主景之一。
沐浴、洗脸、洗头、洗脚是个人卫生最主要的环节,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和人们养生观念的强化,这些生活细节被各种保健之法填充,中医传统理疗手段越来越受重视清代,宫廷中帝后妃嫔正是此类保健理念的践行者,了解当时清宫的日常生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不无裨益Reference[1]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2]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中华书局,1981.[3]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4]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三册[M].档案出版社,1984.[5]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8.[6]刘朴.汤泉行宫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3).[7]清圣祖实录[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8]清高宗实录[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作者邓玉娜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