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doc
11页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2.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答案】 D 【解析】【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答案】 (1)D(2)C 【解析】【分析】(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故答案为:⑴D;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案】 (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诗歌赏析试题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乱”写出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写出了采莲女的天真活泼故答案为:(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点评】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写作的缘由;三是读注释,帮助我们疏通诗歌内容;四是读诗歌,找出关键词句,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做题5.古诗阅读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答案】 (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解析】【分析】(1)从诗歌中中筛选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由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景物有雨和青蛙根据“黄梅时节家家雨”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第二首诗描写的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这从诗歌第一、二、三句可以看出根据“却疑春色在邻家”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2)《约客》,诗歌的题目是“约客”,就是和客人相约的意思,可从“有约不来过夜半”可以看出过了半夜,客人还没有来,足见主人等的时间之长主人一个人等待客人到来,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主人就百无聊赖地闲敲棋子,从而震落了灯花,足见主人等待的无聊 《雨晴》,“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
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故答案为:⑴ 《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⑵ 《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6.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_____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浮云” 比喻 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
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答案】 (1)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2)D 【解析】【分析】(1)“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2)A:“。





